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陈烨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0424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从“名师”到“明师”

已有 73484 次阅读2009-5-27 13:41 |个人分类:黄东涛专辑|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黄东涛(北京百丈文化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

     ——兼评中国企业培训行业之现状与未来

    从清华大学1981年首次推出“厂长班”至今,企业培训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已经二十五年了。真正呈爆炸式增长,只是近五六年的事。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大多数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在没有多少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把握市场机遇,实现了原始积累,把企业做大了。做大之后,企业要往何处走?该不该走?怎么走?成了困惑他们的主要问题。于是,忙碌的企业家不得不放慢脚步,纷纷走进了大学的课堂。企业培训项目,就是在这样一股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今天的“火爆”局面。

       现在流行的大多数培训项目,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带着很强的商业化色彩。其中部分项目,甚至忘记了培训的教育功能,而片面地、浮躁地追求商业化,给整个中国培训行业蒙上了阴影。譬如,010恐慌症,反映的是北京培训行业过度同质化发展、恶性化竞争、营销手段低劣、服务水平落后的现状;又如,名校培训热。许多企业家都有向往名校的心理,顺应他们的心理,一个又一个名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长出来了,据调查,仅北大清华的高端培训份额就要占去全国同类培训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其他大学的培训,却是惨淡经营,门前冷落。还有,诸如EMBA热、国学热、企业教练热等现象,无不折射出培训市场及其行业的浮躁气息。这些阴影严重制约了培训行业的正常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效果,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共同关注。

在众多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主要的。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才有希望逐步加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选什么样的老师来上课”的问题,也就是目前困扰许多企业培训项目的“师资瓶颈问题”。几年前,还不存在这个问题,搞培训的人少,渴望学习的人多,供不应求,各个项目只要敢于搭个台子开班,就会有人来学习。培训班的经济效益不错,日子很好过,所以,他们在开发师资方面并没有动力。今天,形势变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研修班、学习班,假借各种名目,以各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白热化的生源争夺战。争夺的结果是,人们开始意识到:赢得竞争优势的秘密在于谁掌握了优秀的师资。对于中国培训业而言,“开始重视老师”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师资瓶颈问题”又从何而来呢?先从“名师”说起。

 

一、“名师”之疑

 

名师者,出名之老师也。原本没有疑问,可是当国人把眼光聚焦在“名师”身上,把希望寄托在“名师”身上时,“名师”之“名”就成了问题。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言,“天下皆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皆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我们经常在各种总裁培训班的“招生简章”上看到“名师授课”、“著名专家”、“知名教授”、“名校名家”等字样,足见“名师”观念之流行。大有没有“名师”就不能搞培训的架势,难道“名师”真有这么重要吗?

在商业社会里,“名人效应”确能带来经济效益。“名师”的重要作用在于能给培训班带来人气,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因此备受人们的“亲睐”。对于学员来说,他们对于众多的培训课程和老师缺乏专业的判断能力,只有借助“名气”判断,越有“名”的老师,越可信赖,于是才有动力去学习;对于项目操作者来说,找“名师”主讲是最经济最保险的。一来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有了名师出场,招生就不用愁了;二来可以借助“名师”之“名”推广项目,减少不必要的宣传费用。既能开源,又能节流,“旱涝保收”,何乐不为?这也许正是各培训班争夺“名师”的原因吧。

       “名师”有如此功能,从商业角度看,似乎无可厚非。然而,静心剖析,就会发现问题,而且是大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名师”之“名”吧。

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很重视“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若要事成,首先“正名”。所以,在传统社会里,一个有作为的人从“无名”到“知名”;然后从“知名”到“著名”,以至扬名立万,本来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很正常。当人们过分注重“名”,甚至用“名缰利锁”来戕害人性的时候,“名”才开始变得不那么正常了。庄子在其《逍遥游》中指出:“名者,实之宾也。”当“名”不副“实”,“名”大“实”虚的时候,“名”就越位了,就过分了。

       “名”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当我们脱离“实”而追逐“名”时,种种怪现象就会生发出来。譬如,培训行业的许多“名师”,有多少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名师”既然这么受社会的宠爱,身价自然就会水涨船高。“名师”课酬逐年增加,挤压着培训公司的利润,造成许多民间培训公司利润微薄,难以长大。“名师”的高回报,吸引了一批不是老师的“老师”削尖脑袋成为“名师”。怎么样成为“名师”呢?这需要“包装”。怎么“包装”?首先要拉大旗作虎皮,跟某某著名大学或机构搭上关系。搭不上关系的,也要自封一个名号,譬如,博士、教授、博导、著名销售专家、中华第一专家、华人三大管理专家之类。其次,要整合一本甚至多本“专著”。“专著”不必精,但求有人看,能够流行就行。当你拿着自己出版的著作四处讲演时,就向“名师”迈开了第二步。第三,要有演讲和表演能力。没有这一能力的“老师”,似乎很少成为“名师”。“名师”必须具备让人在听课现场激动不已的能力。内容与形式相比,形式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还要出光盘,上电视,做广告,上机场播放。如此苦心“包装”,“名师”就打造出来了。一旦成为“名师”,房子车子就不用发愁了。

       把所有“名师”都归结为“包装出来的名师”,显然不符合事实。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名师”确有真才实学,是一步一步赢得今天的名望的。即便是这些“名师”,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因“名”之“害”。当老师变成“名师”的时候,在学术上,他们惯于树立权威形象,保持现状,打击异己和新兴事物;在教学上,他们更乐于与“名流”为伍,不屑于给普通学生上课,也没有多少时间给他们上课;在做人上,容易养尊处优,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名师”之“名”,一不小心,就会把“师”送入坟墓,可不慎乎?

 

二、时代呼唤“明师”

 

       时下,国内流行“忽悠”一词。什么事都有人“忽悠”,大到国际政治,小到柴米油盐。培训行业的“名师”,也是给“忽悠”出来的问题。“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既然如此,我们是否还有办法为中国培训行业找到一条有价值的出路?答案是:有。

       只要修改一个字,整个格局就会为之一变。不要追捧“名师”,而要追寻“明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明者,明德、明道、明术、明礼也。明师者,明白天下学问及做人道理的老师也。明师者,永远把教书育人放在人生事业的第一位,永远以学生的成功作为自己的成功,永远以生命激情承担智慧德业。明师与名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明师未必出名;名师未必明白。有既为明师又为名师者,懂“名”之害,常常俯首为“师”;有虽不出名却为明师者,懂“名”之用,常常呐喊为“师”。“名者,实之宾也”。“名,乃身外之物”。明师自然看的透彻。

       天下不明明师之用,久矣!曾有专家指出,根本就没有“明师”这个词汇,只有“名师”。笔者专门查了《新华字典》,果真如此!这也难怪“名师”大行其道,而“明师”却不为人知。自清乾隆中叶以后,中国文化开始从“极高明”而走向衰微。两百年来,中国文化历经堕落、流失、西化甚至消亡的沧桑,到于今已是“命如悬丝”。虽有中国文化复兴之大势,然真明白中国文化精神的明师,能有几人?时代呼唤明师,培训行业更是如此。对于今天的培训行业来说,真正需要的是“明师”,而不是“名师”。中国培训行业究竟该往何处发展?中国企业家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应该向西方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呼唤明师,指点迷津。

       明师授课的特点,与“名师”大有不同。明师重视的首先是“明德”,其次才是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就是“德”;明师授课,以启发学员领悟天下道理为根本,是谓“明道”。他们不是授学员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明师授课,非常注重教学之艺术,所谓“明术”是也。因时因地因材而施教,绝不会千篇一律地打造标准化课程,放之于四海;明师还重“明礼”,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礼”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明师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以礼乐文化造福社会,报效祖国。

       相对“名师”而言,“明师”更为稀缺。他们是真正的国家栋梁、中流砥柱。发现他们,团结他们,并不容易。“明师”不象“名师”那样有名,他们往往默默无闻,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却鲜为人知。“明师”是需要“挖掘”的,是需要用心去寻找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毫无疑问,真正的“明师”终会“出名”。一旦出名,其产生的社会效用和经济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对于培训行业来说,投资于“名师”,就是投资“现在”;投资于“明师”,才是投资于“未来”。我们要振兴中国的培训行业,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培训项目,就应该在“明师”的发现与发展上,投入更多的心力。

 

三、中国培训行业之未来

 

       教育产业化,产生了许多不好的社会影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笔者倒认为,教育产业化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产业化!这就像“麻将”作为游戏并没有错,可是当我们把它作为“赌博”工具,沉溺于其中而不务正业时,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应该叫停,试问中国的其它产业又该如何呢?豆腐渣工程、假冒伪劣产品、盗版、色情服务、环境污染、商业欺诈、泡沫经济等诸多现象,该作何解释?所以,笔者认为,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不在“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而在于“产业化”的正确方法是什么。我们该采取何种方法产业化,是关系到教育产业化前景的关键。

       培训行业,作为教育产业化的一个方向,是大有可为的。只是目前的产业化方法是走不通的。目前是一种什么方法呢?就是所谓的单纯“市场导向”的产业化方法。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应该说是个进步。而过分强调市场导向,一切以市场为中心,把客户看成上帝,满足他们表面的即时的需求,忽视他们深层的长期的需求,以获取短期利益为目的。这样一种导向观念,已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弊端。

在培训行业,这种“市场导向”的产业化方法,更是上演得荒腔走板。在这个行业里,来参加学习的学员,都是客户,是“上帝”;来主持讲课的老师,应该算“供应商”,供应商要赚培训机构的钱,就要把培训机构看成“上帝”,把学员看成的“上帝”的“上帝”。在这个产业链中,老师——培训机构——学员,老师的“位置”最低,为了“赚钱”,他必须让他的客户们满意。所以,通常情况下,老师上台之前,首先要问学生想听什么课、喜欢什么风格,你想听什么我就讲什么。譬如,许多学员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很多老师授课都准备了大量的故事。老师站在台上后,还要看学员的脸色,看看他们是否听得高兴,如果不高兴,就应该调整课程内容、节奏甚至风格。否则,学员会在《老师讲课质量评分表》上给你打很低的分(这会决定你下次能否有机会再次走上讲台),严重的,甚至把你赶下讲台。这就是当今中国培训行业的标准流程,它与别的产业一样,是符合“市场导向”或者说“客户满意”原则的,然而,他真的有效吗?请问大家能否用这套方法教育自己的小孩?!

       单纯的市场导向,是存在问题的,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我们在学习西方“市场导向”理念的同时,却忽视了正在西方流行的“价值导向”观念。消费者不仅有需求,而且有潜在需求(他不一定认识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当前价值,而且需要未来价值(他不一定明确是什么价值)。市场导向,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他们的当前价值;而价值导向,却是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塑造他们的未来价值。市场导向的观念,仅仅告诉我们要迎合市场,赚取短期收益;而价值导向的观念,却告诉我们不仅要迎合市场,而且要引导市场、启蒙市场、培育市场,赢得长期收益。正如消费者一开始并没有对电话、电视、手机、互联网的需求,可是,是科学家和真正的商人引导他们有了这些需求!

       对于中国培训行业而言,急迫需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观念,才能真正把培训作为教育的一部分,重塑教育的尊严。老师作为领域内的专家,站在讲台上必须对学术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员负责(不仅对他在课堂上负责,而且对他的未来负责)。老师或者培训机构绝不能仅仅为了赚钱,而片面地迁就学员,忽视教育责任。在必要的时候,老师需要训斥“上帝”——学员,甚至逆“上帝”之喜怒而教育之。(这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很自然的,天下明师都知道这一点!)老师给学员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创造了价值,赚取相应的报酬,这是应该的。学员以师为尊,学习提高,获得了一定的价值(现在的和未来的),交付一定的学费,这也是应该的。教育产业化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存在着价值交换,教育产业化的误区就在于单纯以“市场”为导向,把“利润追逐”放在“教育”的前面。先有教育,后有产业化,这才是教育产业化的正途。

       回到本文的主题。“名师”是迎合市场而产生的,会把培训引向离“教育”本质越来越远的歧路。而“明师”却是应时代而生的,他们肩负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教化民众,移风易俗,增进智慧,带领学众走向和谐幸福的康庄大道。

       时代呼唤明师,明师引领未来!

     (黄东涛 2006830日)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曹立峰1978 2009-5-27 14:25
经典!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2 11:15 , Processed in 0.0299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