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因时而变,顺势而为

2012-5-8 16:00| 查看: 234796| 评论: 0

摘要: 当今的农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一个厂家对另一个厂家的竞争,也绝不是一个代理商对另一个代理商,也不是一个终端对另外一个终端的竞争,而是一个品牌的厂商店的联盟,对另一品牌的厂商店联盟的竞争。

案例:

安徽省宿州墉桥区某乡镇的农资零售店刘老板,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在今年春节后,终于选择放弃经营十几年的农资生意,把自己的农资店改弦更张为一家土菜馆。

按照刘老板自己的说法,这生意早就没法干了。刘老板的店主要经营肥料,他分析了一下,经营肥料每吨不到10%的毛利率,大部分都要赊销下去,资金一年才能周转一次。再扣除各种费用,所剩无几,就是把钱存银行,只利息也不止这点钱。

卖肥料太难了:品牌很多,产品也差不多,零售店很多,竞争异常激烈。就为了赚这点钱,还是整天想着送农民促销品、帮农民把肥料送到家里去,甚至有的农民还要求把肥料运到田里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陪着笑脸,赚的钱还不够利息,这生意还怎么干,长痛不如短痛,刘老板终于下决心了。

案例中刘老板的处境并不是个例,而是当前农资市场恶性竞争的一个缩影,深刻地反映出大部分农资零售店的生存状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刘老板身上,我们可看到农资零售店面临的严峻考验已经不是盈利性降低、赚钱多少的问题,而是行业急剧变化的一场生死大考。

环境在变,你变了没有?

在乡镇和村级经营农资的经销商,绝大部分都是内行。他们或者是原供销社系统的人,或者是原生资公司的人,或者是原种子公司的人,大都有十年以上的农资经销历史,是内行。我们这些从事多年农资生意的内行人,为什么会遇到当前如此严峻的考验,那只有一个原因,环境变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产品;一是农民。

产品供给的变化

二十年前,中国农民是不用复合肥的,当然用的农药也很简单,种子都是自留种,没有良种的概念,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供给,有产品就能赚到钱。当时为了拿到点二铵,还要找领导去批个条子。二十年时间过去了,农资市场的产品供应今非昔比。随便走近任何一家农资零售店,都能看到七八个品牌的复合肥,十几个厂家的农药,摆在柜台上一包包让人眼花缭乱的种子。一句话:产品太多了,不好卖了。

产品多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严重的同质化,却是让零售店头痛不已。复合肥,你有三个15的,我也有三个15的;农药你是阿维菌素,我也是阿维菌素。更要命的是,大部分产品在使用上也几乎没什么差别。零售店老板做梦的时候都在想,什么时候能够拥有并凭借独一无二的某个产品,让农民折服,打败对手。但是残酷的现实说不断证明:市场离了谁都一样,缺了哪个产品都没关系,离开哪家门店也都没关系。

这种产品的变化,来得太快,太急,零售店老板很多还没有思想准备,各种各样的肥料、农药、种子就铺天盖地而来。每一个产品的可操作时间越来越短,很多复合肥只销售一年后,就变得几乎无利可图。很多农药也就是两年的生命周期,刚推起来,相同相似的产品就已经到处都是。很多农资零售店感慨:卖了十几年农资,忽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卖了。

农民的变化

在我们印象里,中国是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其中8亿在农村,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但是现在还有这种意识的人是错误的。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所得到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是一比一。再考虑到,近两年城市化的继续发展,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农村,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标志。

农业人口的急剧减少,在很多地方已经表现非常明显,留守在农村的人务农人员称为“3860”部队,也就是大部分都是妇女老人,绝大部分农村中青年都外出打工,还有很多人就在本地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这种变化预示着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大势,也给农资零售店的生意带来很多影响。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下一页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08:54 , Processed in 0.0338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