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零售商发展业态组合的案例,可以看出一个现象: 国际零售商一般都针对“多业态”采取“多品牌”的运作策略,而国内零售商则多采取“多业态,同一品牌”的策略;即使有所变化,但依然带有主业态的影子,例如联华和物美(见表5)。而本土二、三线零售商中,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有人曾对此有所争论,支持多品牌的观点主要是基于目标顾客的多元化,而反对多品牌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多品牌推广时的高成本。 我们认为:这与零售企业的发展周期有关。如果该企业处于成长初期,可投入推广的资金少,并且其核心业态的品牌已经打响,可以对新业态的形象有促进作用,此时可采取同一品牌策略;但当该企业主流业态品牌已经成熟,推广资金丰裕,则应该采取多品牌策略。 各种目标顾客的阶层和生活品质,影响着他们对于色彩、Logo和店面设计的不同追求,如果采用同一品牌,将很容易使顾客对于某一业态的印象转移到另一种业态上,从而影响新业态的形象和客流。 这里有个规律:当零售企业的业态创新是从高端向低端发展时,旧业态的品牌形象将带动新业态的品牌形象;而当业态创新是从低端向高端发展时,如果品牌没有变化,则新业态将会受到拖累——尤其当新业态是具有休闲性质的大卖场、GMS和社区购物中心时,情况更是如此。 从高端向低端发展的典型是大商集团和家乐福,前者的新业态——新玛特和家家广场(家居)——都受到其高端百货形象的支持;而后者在折扣店的推广中,也充分利用了家乐福那具有强辐射力的形象。其实折扣店在欧洲是针对工薪阶层的中低档门店。 而反例则是物美集团,它最初的业态是标超和便利店,而且多由传统商业门店改装,这种形象影响到很多顾客对于新业态物美大卖场的印象。当然物美对于自己三种业态门店都进行了重新装修,但我们依然认为:一个品牌有可能给顾客带来“审美疲劳”。 (请关注:本刊近期将推出“单店业态创新”专题)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26 00:37 , Processed in 0.0446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