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谁来种地不是个“严峻问题”

2012-4-5 14:21| 查看: 97469| 评论: 0|原作者: 任保才

摘要: 2月1日,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9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被发布,随后农业部门的相关专家进行了解读,除了那些“深受鼓舞”、“全力以赴和千方百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等“新闻联播”式套话式解读外,最受关注的是一篇农业部发言人的《谁来种地成严峻问题》解读 ...

2月1日,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9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被发布,随后农业部门的相关专家进行了解读,除了那些“深受鼓舞”、“全力以赴和千方百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等“新闻联播”式套话式解读外,最受关注的是一篇农业部发言人的《谁来种地成严峻问题》解读文章。分析称我国三农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观点是要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从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入手,如果不能大幅提高最低收购价,就要加大对农民种地的补贴,尤其要协调好各个市场,调控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的价格……。”

从解读中,似乎无法看到对已连续四年低迷的农资市场的半点利好消息。发出所谓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结论并不是实质。难道真的没有人愿意来种地和来养猪了么?春节期间,笔者在山东农村从鲁东南到鲁西北一路走来,看到的依然是被分割成一块块一畦畦的田地,一路行程近千里,几乎没有看到荒废耕地。恰恰相反的是看到的是路边塘旁的边角全都被开垦出来种成庄家菜地,儿时农村老家村头河边大片的荒地都成了庄稼地,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对于在农村中的人来说是有着非常深厚情感的,没有人愿意丢弃土地。笔者曾调查过全国很多地区农户承包的土地有十几年都没有重新划分了,城镇户口想迁回农村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困难,问过几位村里的六七十岁的老人都非常希望种更多的土地,因为当前的农业耕作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机翻耕、农机精量播种、弥雾机喷洒除草剂杀虫剂、机械化收割脱粒,以前所有的耗时耗力的农业耕作现在都变得如此简单,简单到只需要点几张钞票给农机手就可以了,简单到在外打工者农忙时节可以不用耽误多少工作就可以把三夏大忙都轻松搞定。

在现实中,谁来种地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因为70多岁的老人能种得;在城里打工的农户利用工作之余也能种得;类似于中粮一些掌控有大量资金的上市企业业已跃跃欲试。问题应该是如何在法律层面突破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的政策?如何以一种合理适用的模式来高效、统一、规模化的经营管理耕地?如何有效解决失去土地农户的保障?因为对于一块块分散种植的农田,零散管理的农户,再多的创新成果也无用武之地,再强大的农技推广队伍也应付不过来。还说什么“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全国几十所农业大学每年都毕业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去了哪些工作岗位?没有一个适合的平台怎么可能承载这些农业人才?

其实“谁来养猪”的问题早已解决,在广大农村传统的养猪散户正在消亡,现在养猪几乎都是规模化养殖,而且近几年来多家大型公司斥巨资进入,中粮集团与日本三菱、伊藤忠等投资100亿元成立合资公司,进入国内生猪养殖和加工领域。“谁来种地”也同样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只要有利润,谁都想种,谁也都能种。最为“严峻的问题”应当是弊端重重的、分散低效的农业种植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阻滞和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中的种种诟病。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任保才)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04:06 , Processed in 0.0347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