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继续模仿还是创新

2012-3-2 14:24| 查看: 427466| 评论: 1|原作者: 谢锡宙

摘要: 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中国企业迎来了品牌发展的机遇期。模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中国企业应该继续稳扎稳打地模仿,还是抓住机遇向自主创新跨越?

消化。通过长期模仿经验的积累与研发创新的不断尝试,企业具备了相当高的内功与变通力,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开始追求产品、技术、营销、品牌、运营模式的差异化。模仿式创新者不做开拓探索者,而是做有价值新技术的积极追随者,这样可以冷静地观察率先者的创新行为,向多个探索先驱学习,选择成功的率先者进行模仿改进。在这个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对产品、技术、营销、品牌、运营模式的改进与升级,来实现“消化”的战略意图。中国家电企业通过对发达国家电器行业的长期研究,完全消化了其先进经验并有所发展、创新,形成了中国家电业的优势。
超越。企业经历了纯山寨模仿、半山寨半创新、模仿式创新阶段后,其外部的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及行业竞争力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内部的产品、技术日渐完善,运营模式逐渐优化,营销经验也更加丰富,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此时,企业必然会产生跨越式发展的愿望,客户对企业的期待也会更高,唯有自主创新一途可行。

从模仿式创新到自主创新

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这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将达到9000亿人民币。
举办奥运会是模仿式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分水岭”。日、韩、中三国基本在举办奥运会前的二三十年间都实行经济改革和实业兴国的国家战略,并通过不断的模仿式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日本在1964年举办东京奥运会,韩国在1988年举办汉城奥运会,十多年后,其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如井喷状展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了后奥运会品牌发展规律及经济增长模式。中、日、韩无论在地理环境、文化思维还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都非常相似,因此,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进入诞生世界知名企业、品牌的井喷期。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观念、理论、资本、技术等全方位落后,加上品牌与各项标准全部由发达国家所掌控,中国企业可选择的道路有限,只能通过模仿从价值链底端的制造(加工)做起,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与能力后开始转攻外贸出口。这既是世界产业分工的规则,也是后发经济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3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所带来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贸易壁垒的高筑,使中国企业的成本陡增,代工企业难以生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及品牌溢价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为落实实业兴国的战略,中央政府提出国家营销战略,致力于国家品牌的塑造。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相继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盛会。政府在美国华尔街播放中国形象广告,在多个国家设立中国电视频道传播中国正面资讯。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设立、多届达沃斯及博鳌论坛的成功举办都推动与融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树立了中国国家品牌形象,为中国企业改善营商环境及打造世界级品牌创造了条件。
具备战略眼光的中国企业抓住了品牌发展的机遇期,凭借领先于全球的技术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品牌的跨越式发展,华为、三一重工、格兰仕等企业真正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在不久的将来,利用后奥运会经济与品牌的井喷发展机遇,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进入世界品牌殿堂,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都掌握领先全球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为世界级企业和品牌。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潜力与打造全球核心竞争力的潜质进行评估,来决定是继续模仿还是自主创新。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期,你的企业如何“站队”?
(作者来自博威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编辑:王文正  wwz83@163.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谢锡宙)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

酷毙
3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陈春耀 2012-3-7 17:13
对企业创新有启迪意义,值得一读。

查看全部评论(1)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4 01:20 , Processed in 0.0531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