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坚持百年的个性哈雷

2003-10-1 08:00| 查看: 235015| 评论: 0|原作者: 山西/胡羽

2003年,中国的企业在多元化战略的策动下,生产彩电的几乎都兼营了手机,制造飞机的没有一家不捎带汽车,一连串的价格竞争使销售商们呼吁卖一台彩电不如卖一筐白菜赚钱时,正值美国哈雷的百年诞辰。解析一百年只生产摩托车的哈雷,一百年仍坚持自己个性的哈雷,一百年成就世界摩托车大王的哈雷,将对中国企业起到超越理论般的启示。

1903年,21岁的威廉·哈雷、20岁的阿瑟·戴维森、18岁的比利·戴维森3个年轻人,以天不怕地不怕的虎虎生气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斯市郊的一个小木屋里,冒险创办起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Harley-Davidson)”。 谁也不会到,创办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斯市郊一个家庭后院小木棚里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历经百年风雨仍老当益壮,始终坚守在世界摩托车制造这块“高地”上,呈现出“长寿企业老来俏”的勃勃生机。
2003年,三落三起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宝刀不老,在现任CEO——杰弗里·布莱斯坦的巧妙运筹下,“咬定青山不放松”地在摩托车制造业呼风唤雨、功成名就,为“纹在消费者身上的品牌”。 这可真应验了一句俗语——时势造英雄。
“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以其超凡的生命力和脱俗的竞争力,创造出了让人目不暇接的世界摩托车制造行业一连串“惟一”—100年来始终不离摩托车制造老本行的惟一摩托车制造厂商;世界摩托车制造业惟一规模最大、生产时间最长的V2缸摩托车出品者;环球企业界惟一一家未刻意下什么力气就成为传奇性公司的特例;世界工商界惟一一个把品牌升华为图腾的超长寿企业……
历经百年的岁月沧桑,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不仅赢得了“大V缸”(或称之为“大双缸”)的无尚荣耀绰号,而且使得美国整个20世纪下半叶被戏称为“不折不扣的哈雷时代”,更由于它浓缩了激情、自由、狂热的独特品牌个性,最终登峰造极,幻化为一种精神象征、一种品牌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美国式的传奇……

家庭后院小木棚巧孵化世纪品牌
军火工业特快车妙催生摩托强人

20世纪初,美国的摩托车制造业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红红火火态势,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摩托车制造厂商竟有300多家。就在这“全民齐上阵,大造摩托车”的热闹氛围中,21岁的威廉·哈雷、20岁的阿瑟·戴维森、18岁的比利·戴维森3个心高气胜的毛头小伙子也加入到这一热潮之中,在戴维森兄弟家后院的小木棚里开始了手工制造摩托车的大胆折腾。他们以法国戴典公司(De Dian)出产的一种摩托车为蓝本,把旧罐头盒改造成化油器,从隔壁药店里买来汽油,经过一番大胆改造,终于“攒出”了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虽说这辆手工制造的摩托车充其量也就是装上400CC发动机的自行车,最大时速还不到11公里,连并不太陡的小山坡也爬不上去,不过,三个年轻人还是欣喜若狂,他们坚信只要能制造出第一辆摩托车,就能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摩托车来。于是,他们在1903年注册成立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信心百倍地踏上摩托车制造的漫漫征程—1905年的美国独立日,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在芝加哥举行的摩托车比赛中,一举夺得了锦标赛冠军;1907年,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进行了改头换面的设计创新,象征着胜利和一往无前的V型双缸发动机被装配上了全新外观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车速也由70公里/小时提升到了96.5公里/小时;1912年,哈雷-戴维森摩托车雄赳赳气昂昂地挺进了日本摩托车市场,潇洒自如地拉开了“海外大征战”的历史序幕……就这样,“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气势如虹地步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
正当“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致力于民用摩托车产销两旺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头脑聪颖的威廉·哈雷反应敏捷地在第一时间转换产销目标,全力以赴地开始产销军、警专用摩托车。他以战场为市场,以军、警为消费者,战争期间竟产销了大约2万辆军、警专用摩托车,手到擒来地发了一笔“战争财”。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签订的第二天,盟军下士罗伊·霍尔茨就骑着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第一个趾高气扬地踏上德国领土。这则题为《一个美国人和一辆美国摩托》的图片新闻,一夜间成为全世界几百种报纸的头条新闻,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也由此声名鹊起。1920年,“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在全世界共售出2.7万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一时间,“哈雷-戴维森”的字样开始出现在球衣、高领绒衫甚至女士的外衣上,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摩托车精品。
谁知好景不常,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环球经济萧条差点让美国摩托车制造行业全军覆没,最后仅剩下了“印第安摩托车制造公司”和“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两枚硕果。而且,“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的日子也十分难过,1933年只卖出了6000辆摩托车。正当“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度日如年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意间又给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再振雄风的绝佳良机。“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见机行事,与美国政府签订了多宗数额巨大的购车合同,在战争期间总共为盟军提供了750mLV2缸和水平对称双缸发动机军用摩托车9万余辆,再次美美地发了一次“战争财”。面对强硬竞争对手—“印第安摩托车制造公司”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产品全部供应军警的“一手硬”的产销举动,极富远见的威廉·哈雷有的放矢地实施了军品民品两不误的“两手硬”产销战略,获准在国内摩托车市场销售一定份额的产品。威廉·哈雷的聪明决断,在二战结束后立刻显现出无与伦比的超值效应—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的名气越来越大,凸显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强劲势头;而印第安摩托车却逐渐被人遗忘了,露出“泥牛入海无消息”的无尽颓态。

高雅猪娃、逍遥骑士、地狱天使
三类哈雷迷尽情演绎图腾大文化

“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就在于它从制造第一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起,不是一味埋头于摩托车的设计制造,而是潜心致力于创造一种独具特色的“摩托文化”。他们想方设法延续和演绎凸显美国老百姓人文观和价值取向的“牛仔精神”,巧借纯金属的坚硬质地、令人炫目的色彩、大排量大油门的轰鸣,尽情渲染富有、自由、平等、竞争的“哈雷-戴维森精神”。单纯从技术层面来看,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的性能并不卓越超群,但整车的构架非常坚固、造型非常古典,看起来有点“元件化”而非“浑然一体”。但是,正是这种轮廓很原始而制作又很精良的独特造型,才营造出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独有的传统而富于激情、实用与文化一色、浓缩至大至刚霸气无穷的魅力。在如青松般逸世而孑立、似灵鹫般翱翔而自由、像猎豹般迅捷而冷峻的“哈雷-戴维森文化”熏陶下,孕育出了高雅猪娃、逍遥骑士、地狱天使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哈雷-戴维森迷群体。
高雅猪娃是全球性俱乐部组织—哈雷-戴维森车主协会的雅号。协会成员多为私企老板、律师等高级白领,还有各种专业人士和其他小中产阶级分子。每逢节假日,高雅猪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涌上公路,占据整个一条或两条车道,开始用哈雷-戴维森的风驰电掣“扫荡”一切。除了这种张扬个性的聚众飙车外,他们并无其他的越轨行为,反而会经常举办慈善性的飙车大赛,以求为社会福利事业增砖添瓦。在他们的眼里,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同其他摩托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并不刻意注重整车性能,而是追求用车的不同凡响。
逍遥骑士得名于美国著名影星—马龙·白兰度主演的反映战后美国大兵用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发泄怀旧和反叛情节的《野人》电影。《野人》公映后赢得了广泛的共鸣,以至于逐渐形成了“逍遥骑士”摩托车帮派。这些“逍遥骑士”从改装摩托车的造型到服饰到生活,无不流露出极为鲜明的“哈雷-戴维森精神”。他们个个是激情四射的“改车狂”,最典型的改装作品是:摩托车前叉远远向前探出,小而薄的车座低到恨不能蹲在车上,车把非常夸张地向上扬起,开车者像长臂猿似的举着胳膊驾驶。在他们的心目中,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虽然裸露的是钢铁的心脏、金属的质感,但却如裸体的女神让男人为之心动。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只有驾驭这个“钢铁猛兽”,才会最大限度地体味“征服”的快感。可千万别小瞧了这帮“逍遥骑士”,他们有着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摩托车杂志《EASYRIDERS》,有着EASYRIDERS的品牌服饰,而且发展成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
地狱天使,这是“哈雷-戴维森迷”中最为人不齿的一支叛异队伍,与流氓、无赖、暴徒是同义语。1946年,一支被称为“地狱天使”的美国航空兵大队因战争结束而被全体解散,所有战功卓著的飞行员一时间都失业了。从战场凯旋后,年轻的美国军人突然觉得,自己曾经为之而战的“美国理想”压根儿就不存在,满眼都是令人生厌的说教、清教徒式的习俗、充满铜臭气息的商业化。他们开始困惑、开始愤懑,只好以曾伴随自己浴血奋战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为武器,向“发了霉的美国社会”宣战。他们穿上带有飞行员徽记的皮夹克,跨上军用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到处无事生非,砸烂橱窗、捣毁店堂、骚扰民宅、冲击政府,成为人见人厌的“不法之徒”。这些“地狱天使”的不理智举止吓坏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的主管们,不得不一再公开声明与“地狱天使”划清界限。

谁与争锋自满情
结苦酿生存危机
亡羊补牢忧患意
识重铸百年辉煌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成了崇尚个性解放、喜好挑战传统的美国年轻一代首选的“行头”。于是,在实际上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形下,“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逐渐生成了无边的自傲和狂妄,公然继续生产已经老化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惟一的理由就是——“反正那帮非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不买的年轻人,对于车型及配置有何不满,是会自己动手去改进的”。就这样,在众多“哈雷-戴维森迷”的热逐下,“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步入了一个有货不愁卖的红红火火鼎盛年代,无尽的钱财滚滚而来。不过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摩托车制造业“四大金刚”—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联手挺进美国摩托车市场,大量抛售外型酷似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但重量更轻、质量更好、价格更廉的新奇摩托车,公开向“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叫板。就这样,历经长达10年的拉锯战,“小日本”终于摆平了“美国佬”,“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铩羽而归,眼看着就倒闭破产了。
为了从巨额亏损的泥潭中脱身而出,“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不得不壮士断腕,于1969年以2100万美元的价格将股权卖给了“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AMF)。谁知这一解危举措却是饮鸩止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接受经营管理权后,没有下工夫重振“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的品牌雄风,反而重起炉灶打造“AMF”摩托车品牌,结果却弄巧成拙地使“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再度濒临险境,几乎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
“乱世出英豪”面对“外来户”肆意糟践“哈雷-戴维森”品牌的可恶行径,以杰弗里·布莱斯坦为首的30位“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高级经理人于1981年“揭竿而起”,赎回了控股权。经过这帮“哈雷-戴维森人”的苦心经营,再加上美国政府“对进口摩托车征收高额关税”保护政策的保驾护航,“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终于在3年后夺回了失去的市场份额,重新获得了美国摩托车产销行业“龙头老大”之位。1988年,“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的摩托车,已占有美国摩托车销售市场54%份额,被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称赞为“真正的美国成功史”; 2001年纯利润突破4亿美元大关,各种型号的摩托车订单已排到2004年;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把“2002年度最佳公司”的桂冠戴到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头上。
美国有一句谚语一道破了天机——“年轻时有辆哈雷-戴维森,年老时有辆卡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了。”可见,“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的无穷魅力是多么难以抗拒呀!扫描环球各地,无论是热血男儿还是洒脱女郎,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大腕名流,无论是工薪阶层还是富有人士,无不为“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梦萦魂牵,无不以拥有“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为人生最大的快乐。美国亿万富翁——福布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哈雷-戴维森迷”,一个人竟独自拥有上百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堪称“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收藏的集大成者;约旦前国王侯赛因、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猫王”、“神探亨特”、施瓦辛格以及香港影星钟镇涛、叶童,都是“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的忠实信徒,就连“网坛女王”——纳芙拉蒂诺娃,也对“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一往情深,她曾被欧洲一家网球协会授予最高荣誉奖—一辆哈雷-戴维森“弹簧头”型摩托车……
哈雷,因它的独特而风靡世界。
(编辑:潦 寒liaohan@cmmo.com.cn)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山西/胡羽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30 07:19 , Processed in 0.0351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