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回归本质:好礼品传真情

2012-2-7 15:32| 查看: 375214| 评论: 0|原作者: 果凡

摘要: 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让送礼者欢喜让送礼者忧的受礼者“挑剔”时代:欢喜的是,各类产品琳琅满目,采购方式便捷多样;忧愁的是,产品虽多,却难觅让人眼前一亮的礼品,更难觅能在受礼者心中升值的礼品。那么对于受礼者来说,什么样 ...


 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让送礼者欢喜让送礼者忧的受礼者“挑剔”时代:
 欢喜的是,各类产品琳琅满目,采购方式便捷多样;
 忧愁的是,产品虽多,却难觅让人眼前一亮的礼品,更难觅能在受礼者心中升值的礼品。
 那么对于受礼者来说,什么样的礼品是他们需要且喜欢的?
 实用的?时尚的?稀缺的?可收藏的?有升值潜力的?有纪念意义的?……还是高价的?
 当我们解构礼品价值时,以上都对。但有一点却往往最易被忽略:你送出的礼品是否传递了你对受礼者的一份真情?
 
受礼者为王:回归礼品本质
 
 在百度和谷歌输入“送礼 愁”搜索,显示的信息条数分别为209万和290万;而“送礼”一词的搜索结果,分别为1亿条和2.42亿条。
 其实送礼在我们生活中的普遍性根本不需要这些数据的例证,因为它一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时多时少而已。而送礼引发的种种忧愁与烦恼,也几乎是每一个送礼人都曾经有过或正在面临的一种心理过程。不管送礼的缘由和具体目的是什么,让送出的礼品在受礼人心中有价值,是每一个送礼人共同的送礼诉求或最基本目的。要达到这一基本目的,我们就不得不认真思考,礼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送礼就是传递一份真情
 
 先不论送出的礼品是什么,也不论送礼的具体目的是什么,有一点是所有送礼人在送出礼品时的共同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送出的礼品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对受礼者的那份感情或心意。因为,只有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这份真情实意,你附加在其之上的所图也好,所求也好,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这一点,也可以从礼品往来的历史得到验证。
 送礼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是存在于所有社会的一个现象,只是中国人尤为重视。从孔子开始,“礼”便是儒家学说的重要部分,而送礼则是“礼”的精髓,西汉的儒生戴圣潜心研究儒学中的“礼”,制定了送礼的最高准则:礼尚往来。礼尚往来讲究的是平衡、对等。其实“礼尚往来”同样是所有社会的送礼准则。正如法国人类学家默斯所言,受内心道德感的支配,礼品交换都把礼品的赠送与回礼看作是一种义务。拒绝赠礼或受礼,如同宣战或绝交。
 而人类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则一再证明,正是这种礼品往来中的“义务”,连接、维系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例如,当你外出归来时,一般都会带点吃的玩的送给自家小孩或亲戚朋友,这些花费不了多少钱,但是不可省,如果没有准备,会有人嫌你小气。这种“礼”是一种惦念,表示自己远在他乡,却记挂着故里乡亲。又如,客人登门造访,也得带点礼品,这是中国传统的礼节,表示对主人的尊重。若主人下有小孩,最好捎几个玩具;上有老人,则带上几盒保健类的补品。
 这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送礼情景,都无不传递着同一个信息:礼在前,品在后。换句话说,关键不在你送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送。这种送礼现象在社会学家的眼里,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以礼物的形式互动或交往本身就有很丰富的社会含义,如表示友好、联络感情、互利互惠、扩大影响、加强合作等等,表明人的存在方式就是社会性的交往方式、共存方式。法国人类学家莫斯对此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礼物或馈赠是具有总体性的社会现象,涉及宗教、道德、法律、情感和经济等。
 简而言之,一份礼品的价值基础就是你是否传递了一份真情。而体现“一份礼品传递一份真情”的最著名故事,就是流传甚广的“千里送鹅毛”,它将送礼的这种意义提升到了极致。
 
 送礼者只有一个立场:受礼者立场
 
 不同受礼者对接受的礼品有不同的期待,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其实另一个事实是,同一个受礼者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礼品的期待也是不相同的。在送礼者看来,受礼者的这种难以捉摸的心理变化,是送礼这件事最犯愁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送礼者的送礼忧愁来看,主要有四种。一是不知道送什么好;二是怕送礼后没有预期的效果;三是怕送错礼;四是一些送礼被攀比化、工具化等异化后,成为了一种负担。
 这种送礼者的忧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送礼者在送礼前及送礼时更多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考虑礼品的价值,并在下意识里,更多的认为,礼品的价值是由礼品本身决定的。但事与愿违,现实中的送礼者不断发现,一份价格高昂的礼品不一定能得到受礼者的衷心喜欢,有时反而会给对方造成负担:一是有可能对其来说无用武之地;二是在“礼尚往来”的礼物往来规则下,无形中增加了受礼者在受礼同时或未来某一个不确定时间的还礼压力。
 所以送礼者需要转换思维,能够以受礼者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这需要送礼者放弃过去习惯的思维方式和送礼模式。对许多送礼者来说,以往送礼时的思维模式通常是基于自己的承受能力、周围人群的送礼行情、自己之前接受的礼品类型和价值等等。其实这些考虑也都没错,但这种思考角度表明送礼者的思维模式是由己向他的,也就是说送礼者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能力与感受来选择礼品;而受礼者则关注的是自己的真实需求,其次是送礼者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远近。这就是送礼者与受礼者之间的思维差异,如果送礼者没有关注到这个差异,那么送礼者所有的努力就无法真正对受礼者产生影响并使自己送出的礼品具有价值。
 其实如果能静下心来,换位思考一下——每一个送礼者其实在另一个场合另一个时间可能就是受礼者——就不难想明白,你所做的所有关于送礼的努力,最终却难以实现你期望中应该达到的目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受自己的思维模式的误导:送礼者过多地强调了自己的感受或自己认为受礼者应该有的感受,却忽略了受礼者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果送礼者的行为导致受礼者对收到的礼品感觉一般或没有感觉,甚至有多余、嫌恶之感,就是一次失败的送礼。送礼者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保持和受礼者思维模式的契合,因为送礼者只有一个立场,那就是受礼者的立场。送礼者必须牢记,所有礼品最终价值不取决于其本身的价格或价值,也不取决于送礼者的判断,而是取决于它在受礼者心中的份量。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果凡)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345下一页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3 23:44 , Processed in 0.0348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