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自主品牌的产品力之惑

2011-12-13 10:57| 查看: 434553| 评论: 1|原作者: 段 磊

摘要: 自主品牌到了让自己的产品力跟上销售力、制造力和雄心的时候了。

应该说,对于比亚迪汽车来说,采用上述策略都没有错,但它忽略了一个问题:上述策略都是业务的实现方式,都是服务于产品的,缺乏产品力、缺乏产品管理能力的前提下,盲目使用上述手段,企业业务链条的发展会出现局部的畸形,从而导致业务链条的断裂。
恰恰是在产品上,比亚迪出了问题。
首先,比亚迪缺乏整体的产品规划和管理。
在F3大热车市、企业在2008、2009年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之后,其实是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进行产品的系统规划的,但比亚迪似乎过分着力于“新能源”的概念以及F3的成功,没有意识到“产品的成功不能等同于企业的成功”,在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的属性上,缺乏基于消费者的深刻体认;在产品系统规划、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车型储备和引进、设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投入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应该说,在辉煌的时期就埋下了问题的种子。
其次,从比亚迪的产品来看,明显缺乏系统的设计能力。
众所周知,比亚迪的车型相对单一,车身外观、功能等以仿制为主,这就必然造成其设计理念陈旧、甚至无法看出其主题和构思,只是感觉“像某某”。在这样的前提下,谈不到车型的生命周期管理,所做的只是在现有车型基础上的“小改型”,虽然在2010年相继推出了几款产品,但市场反映均平平。
以上问题必然的结果,一是缺乏连续的亮点产品,在F3大热之后,后续推出的若干产品中,除了F0还算可圈可点,其他就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产品,这必然导致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过于单一,只是集中于低端需求,一旦车市受到影响,由于制度成本的提高,部分低端需求自然会向中高端转移,这时,发生销量的快速滑落是必然的。二是由于产品过于单一,使得比亚迪的产品无法覆盖多个细分市场,有限产品的情况下再进行分网操作,引起经销商的反弹是必然的,因为比亚迪从产品界定上没有分网的前提,也不具备分网的条件。
这样的操盘方式过于凌厉,如果大势允许,向上猛冲一个台阶,再休整、调整,也许是可能成功的,然而,遗憾的是,2010年的车市没有给比亚迪这样一个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大势无变化,依靠主要聚焦低端市场、品种单一、并无新意的几个车型,要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日益“刁钻”的需求,也非易事,销量的滑落是迟早的事情。更为严重的是,急功近利的操盘手法,损害了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信任,这种伤害可能会伴随比亚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这种意义说,比亚迪大幅度消减营销团队,重整销售渠道,对于员工、经销商可能意味着伤害,但对企业来说,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自主品牌的“阿喀琉斯之踵”
比亚迪所面临的问题,恰是我们多数自主品牌的“阿喀琉斯之踵”——产品力问题。
若干年来,我们的自主品牌都是采取“以概念打天下、以仿制走四方”的方式,再加上“四个因素”的促进,使得这样的自主品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商业上是成功的。这“四个因素”,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长;二是中国巨大的、具有消费梯度和富含差异化的市场;三是改革开发以来,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的提升,使得组织、整合生产要素更为容易;四是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
然而,从今天的趋势来看,这四大因素中的大部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人工成本不再低廉、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和购买欲望在下降。在这样的前提下,传统的依靠“概念包装-整合资源-控制成本-强力推销”的业务模式,都会面临与比亚迪汽车同样的问题,只是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快速发展的自主品牌,确是应该“把步子放慢一些,让灵魂跟上自己脚步”的时候了。
(编辑:王玉spellingqiu@163.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段 磊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王会军 2011-12-25 11:11
产品力是营销的核心力量

查看全部评论(1)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5 08:43 , Processed in 0.0330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