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1111于公河:低调向前

2011-11-21 16:23| 发布者: 化妆品观察| 查看: 81894| 评论: 0|原作者: 魏菊华

222摘要: 最近,发生在于公河身上的两件事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是他接了一个国内品牌——舒客,据说这是外界知道他接的第一个本土品牌;二是他放弃了一个刚运作不久的外资品牌——梦妆。 也难怪他的各种举动引得外界瞩目,这位被称作“行业内大哥级人物”的代理商,在美宝莲在 ...

最近,发生在于公河身上的两件事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是他接了一个国内品牌——舒客,据说这是外界知道他接的第一个本土品牌;二是他放弃了一个刚运作不久的外资品牌——梦妆。

也难怪他的各种举动引得外界瞩目,这位被称作“行业内大哥级人物”的代理商,在美宝莲在国内还不知名的时候接下美宝莲,并一举借助美宝莲而奠定了名品代理商的行业地位。

于公河目前代理的品牌,除了美宝莲、巴黎欧莱雅、羽西、薇姿、理肤泉等欧莱雅系统的一众品牌,同时还有强生、露得清等若干知名品牌。只是于公河为人低调,即使在其“大本营”辽宁省,接触他并对他有些许了解的行业人士,也是少之又少。

于公河,这个名字反复在我耳边被人提起,正是欧莱雅高层到辽宁巡店之际。74日,欧莱雅全球总裁安巩在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欧莱雅(中国)CEO贝瀚青以及旗下各品牌经理的引领下,一行四十余人齐聚辽宁,造访辽阳丽都。这件行业内的大新闻纵然引起业界关注,但殊不知事件背后的牵线人,恰恰是欧莱雅系统辽宁地区的代理商于公河。

 

9月邂逅于公河,是在某品牌招商会结束后的酒店侧门。当众多代理商趁会议结束互相交流之时,他一个人抽着烟快步离开现场,说是要去附近的大卖场看看“行情”。一如既往地行色匆匆,远离喧嚣。

笔挺的深色西装,一副茶色眼镜,站在我面前的于公河有着一米八几的高个子。和他个头悬殊地面对面谈话,带给我很多莫名的压迫感。

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香烟,话语委实太少。

做代理商前,于公河就和日化打交道,曾经担任辽宁省百货公司日化科长。

那时候,国家还实行计划经济,所有产品运到百货站后,于公河们的主要工作只是将产品分发到下属的各个百货售点。

在这种单纯的工作性质背后,于公河与辽宁省各百货网点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手上掌握的大把当地百货公司的资源,为他日后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计划经济在中国被打破后,于公河迅速选择转型,随后创立沈阳和慧仓有限公司,专做化妆品代理。美宝莲,就是转型后他接下的一个重要品牌。

据于公河介绍,那时候,在偌大的辽宁地区,美宝莲品牌就只有一人负责。当时,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挎着一个工具包,巡视辽宁市场中的美宝莲专柜,只要看见柜台哪里有点问题,立马蹲下身拿出工具修修补补。这样的工作状态,加之慢慢显露的品牌效应,于公河在当地的影响力逐渐显现,而后欧莱雅与宝洁的系列品牌陆续进入他的公司。

和慧仓越做越大。

 

于公河说话密且快,这像他的性格——雷厉风行。但是,每每重新谈到一个问题,他都要思考一会儿,一阵小沉默之后,便是妙语连珠。

“从宝洁品牌身上,我们能学会怎么看市场;从欧莱雅身上,我们学会了做数据分析……一路走来,与这些外资品牌都有了很深的感情。”

总之,从众多合作的外资品牌身上,于公河都能学会一套生意经,除了既得利润外,这种上游厂家对代理商的辅佐与培养才是于公河更为看重的。因此,能否从品牌身上汲取“营养”,就成为了于公河选取品牌的一个核心考量因素。

提及文章开头,关于舒客与梦妆这两个品牌的一进一出,于公河也娓娓道来。这其中,于公河还通过分析自身,大致描述了目前代理商的生存状态。

说到刚刚放弃的梦妆,于公河又深吸了一口夹在两指间久未理会的香烟。“不得不说,梦妆的确是一个好品牌,但是品牌与代理商的合作太累了。”简单的一句话,从中蕴藏的原因值得细细分析。

谈到这里我们不免要来回顾一下,于公河之前代理的众多外资品牌的一个共性。类似像欧莱雅这样的外资品牌,他们对品牌规划以及市场操作方式等都有很好的管理与规范,代理商与之合作则无需操太多心,因此品牌在市场上的运作也较为轻松。因此,对于像梦妆这样后起的一批优秀外资品牌,它们的操作模式与于公河原有的经营方式的匹配度会存在些许偏差,这也许是导致二者“分手”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说刚刚引进的新兴的本土品牌舒客,作为专注于口腔护理领域里一个细分品类,于公河选择它的动机也颇为引人猜想。

但这一举动在业界人士看来,也属理所当然。虽说代理众多知名外资品牌是代理商实力的一大外在体现,但业界同样传出“越是做名品,越是痛苦”的声音。首先,从品牌的运营费用和利润空间的比例来看,代理商做外资品牌的利润空间在不断被压缩;另外,厂家的支持也过于单一,基本上本土品牌在终端大小活动不断,而名品除了大量的广告轰炸外,鲜有大型活动的支持;最后,名品在各区域营销方式基本是一刀切,给代理商留下的可调控空间少之又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着代理商运作名品的积极性。

“国家政策与品牌政策的双重挤压,让代理商现在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更别说代理商有多大的未来。”于公河突然间发出这样的感慨。

他进一步解释,国家政策要求企业给员工提高基本工资以及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使得公司在人员成本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再加上品牌的各种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代理商所获利润是越来越低。寻找利润稍高的本土品牌成为了于公河目前考虑的一大要事。引进舒客品牌可以说是一种尝试。

 

“代理商的未来在哪里?”我问。“代理商哪里有大未来啊?!其实每个人都在思考探索,也都很迷茫。”他答。再问:“你有没有考虑再次转型,在产业链上寻求延伸或是……”他答:“思想还不太成熟,就不方便说太多了。”

在于公河的欲言又止中,我们结束对话。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5-3 00:44 , Processed in 0.0518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