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温州城下了几场小雨,空气显得格外的潮湿。温州火车站依然人来人往,只不过与白天相比,热闹消退了几分。举目四望,街灯暗淡,霓虹闪烁,点缀着温州宁静的夜空。 夜色笼罩,烟雨迷蒙,钟表的指针已经拨到了将近凌晨两点。出温州火车站往左走大概 陈文青是宁波的日化包场代理商,在浙江日化包场代理商群体中,陈文青是一位排得上号的人物,为业界的同行所熟知。 温州商品经济发达,特别是在日化领域,活跃着一大批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前瞻眼光的有识之士。如你我所知,一大批日化界名人从温州发轫,并逐渐走出温州,脚步迈向了全国。 陈文青一行人此次温州之行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广泛接触与自己有着良好交情的日化界人士,探一探他们的口风,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与自身志同道合的潜在的合作伙伴。 陈文青已经与在温州的同行朋友们相约好,这天晚上,兄弟们要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他们聊了些什么? 陈文青雷厉风行的架势背后,究竟又隐藏着怎样惊天的大算盘? ① 时移世易。 做日化包场代理商多年,陈文青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在以前,陈文青的生意做得左右逢源,有利可图,而现在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拿陈文青的话说,一不小心,就会亏本。 从整个化妆品产业链条中我们可以看到,经销商位于中游,上承品牌商,下启零售商,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桥梁作用,但同时这一尴尬的位置也容易使代理商陷入前后夹击的境地。 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近年来日化市场风云变幻。随着外围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日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上扬,品牌商将不可避免地将一部分成本压力转嫁到代理商身上。陈文青也心知肚明,品牌商是在确保利润优先的前提下给代理商提供产品,品牌商没那么高尚,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 然而,面对品牌商的强势下压,代理商虽有一百个不愿意,却也是无可奈何。更糟糕的是,代理商的“后院”也起火了,人员工资等方面的运营成本节节攀高。这样一来,上顶下压,代理商的盈利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利润亦随之摊薄。陈文青无奈叹道,代理商的日子不怎么好过了,我们这层“夹心饼”挤得不能再挤了。 做包场日化代理商成了微利人群,甚至很有可能沦为负利人群,这对陈文青而言,不啻于是生存危机。然而,怨天尤人,对于改变目前境遇丝毫无益。陈文青意识到,主动出击寻求自我生存突围的一线生机,才是王道。 有一次,陈文青在湖南出差偶然发现,一些药店组织成立了一个所谓的药品采购联盟,这个采购联盟拿货的价格比其他没有参与联盟的药店要低得多。陈文青眼睁睁地看到,单单拿货的差价都大得不得了,更不用说还有进货价和零售价的差价了。 药店采购联盟让陈文青醍醐灌顶。我们何不也建一个联盟?这样看起来简单的想法在陈文青心里开始萌芽。 可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联盟,顾名思义,必须要有很多的陈文青聚集在一起才能谋事。 黄浩的出现,是一个重大转折点。其实,陈文青记忆所及,最早提出建立联盟的,正是黄浩。黄浩曾与陈文青共事十多年,是陈的老同事。而且,与陈文青相比较而言,黄浩包场代理商的资历更深,规模更大,包场遍及深圳,甚至珠三角区域,年销售额可以达到5亿,在同行一呼百应的影响力更是无人能及。 “揭竿而起”的时机到了。 陈文青、黄浩等周围十几个同行的兄弟们聚在一起开座谈会,相互交换各自的看法。当时,他们的想法极其简单,就是相互借助各方的力量组成一个采购联盟,出于求存自保,站在降低采购成本的角度,向厂家下“大单”。 论单体实力,黄浩以及其他兄弟们在各自区域市场里都是响当当的数一数二的人物,拥有颇高的威望。现在,这些人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走到了一起,形成一个超级联盟,显然,这大大加重了与品牌商谈判的砝码。 而且,陈文青口中所谓的“下大单”也足以让品牌商们怦然心动。陈文青他们的想法是,采购联盟每下一次单,少则超千万,多则上亿。 2011年3月,采购联盟在广州举行了隆重的成立仪式。成立的当天,来自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等全国各区域市场的90余位代理商代表,以及隆力奇、丁家宜、迪彩等各大厂家一并参加了采购联盟成立剪彩仪式。 采购联盟共有十几位核心成员,黄浩出任采购联盟公司实体的董事长,陈文青是其中核心成员之一。除陈文青之外,其他核心成员分别来自湖北仙桃、安徽合肥、云南等区域。除此之外,采购联盟还在四处笼络目标潜力成员。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5-1 19:27 , Processed in 0.0431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