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针对儿童食品,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就彩虹糖而言,属于充气型凝胶糖果,五彩的糖果也就意味着各种色素。不管是人工色素还是自然色素,但“色素有害儿童健康”的观念已是很多家长的共识。对此,企业也好,广告人也好,不应忽视。 有偏差的沟通策略 如果目标受众定位存在偏差,也就必然影响广告沟通效果。若我们假定彩虹糖的核心消费群包含3~10岁的儿童,那么彩虹糖的广告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存在沟通偏差。 第一,忽视了“无厘头”叙事风格背后的文化差异,高估了一般民众的幽默感。 2009年和2010年的广告,基本上都延续了国外彩虹糖广告的“无厘头”风格。在国外,早期的“胡子篇”、“渗漏篇”,以及后来的“触摸彩虹篇”、“相信彩虹篇”和“看到彩虹篇”,还有最近推出的“彩虹糖果树篇”,均以“无厘头”的夸张和幽默方式诠释“品味彩虹”(Taste the Rainbow)这一品牌主题。虽然这些广告里的主角大都是成年人而非孩子,不过还是有很多作品(如“渗漏篇”和“胡子篇”)获得国际大奖,说明这些作品在西方市场是被认可甚至是成功的。 目前,中国的这些彩虹糖广告似乎很受一部分人欢迎,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很多人很显然是西方创意的推崇者,喜欢新奇的、与众不同的广告,他们未必真正关心目标消费者是怎么理解和感受这些广告的,只要自己觉得“好玩”就叫好。不过,这样的叫好可能是一种善意的误导,因为在西方市场被广泛认可的创意在中国未必奏效。 在中国投放的广告,它应该是属于中国文化的,必须符合中国的主流文化,而且最好不要高估中国民众的幽默感。比如“哭出彩虹”篇和“听出彩虹”篇,很容易被一些人理解成“眼泪(眼屎)变成彩虹”和“耳屎变成彩虹”,很多人表示看了广告觉得恶心或恐怖,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在中国,这种理解和联想对食品来说是要命的,因为传统饮食文化里食品首先要让人觉得干净美味、有食欲才行。不要埋怨中国观众的愚笨和无理取闹。有时中庸的广告才是好广告,就像德芙巧克力和瑞士糖的广告,就很容易被接受。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5-4 16:05 , Processed in 0.0425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