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礼品:商品社会不能没有你

2010-11-16 14:23| 查看: 199875| 评论: 1

摘要: 物社会的存在和维系,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抵制商品化对人情关系的过度冲击。如果说,商品社会抛弃了传统人际关系的温情和道义,奉行自利原则,促使人们赤裸裸地追求个人的利益,导致人际关系变成“情感沙漠” 。

礼物交换是一种人格化交换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送礼、受礼和回礼(即礼物交换) ,是交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即使生活十分困难,该送礼的时候,送礼者想方设法也要把礼物凑齐。为了这个目的,哪怕是要从嘴里抠食,也在所不惜。有时候,为了决定“应该送什么礼物” ,送礼者不得不绞尽脑汁,因为场合不同,礼物的类型也不同。不仅如此,为了让受礼者喜欢,送礼者还不得不花费心思了解受礼者的个人习惯和偏好。显然, 送礼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既然送礼这么麻烦,为什么不直接送钱省事呢?尽管金钱本身可以作为礼物,但在许多场合下,用金钱直接作为礼物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正如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所说的: “金钱与礼物之间有一条精心设定的分界线——送鲜花给你住在医院的姑姑是合适的,但送够买花的现金并让人家自己去买花就是不合适的。馈赠午餐或饮料是恰当的,但是,馈赠够买午餐或饮料的钱就不恰当了。 ”的确,礼物馈赠不是商业行为,不能按照商品交换的准则。在通常的情形下,钱是用来支付劳务或商品的价格的,代表着商业行为。相反,礼物是用来表达“心意”的,不能同商业的“算计”联系在一起, 否则就会玷污这种心意。
  但是,要了解礼物的性质,必须拿它同商品做对比。格雷戈里认为,商品交换是要建立所交换物品之间量的关系(即等价关系) ,礼物交换则是建立交换者之间质的关系(即人情道义关系) 。也就是说,礼物交换是交换者之间的人格化交换,商品交换则是交换者之间的非人格化交换。礼物交换的对象是特殊的,往往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 ;而商品交换的对象是普遍的,往往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由于彼此之间没有人情道义的负担,双方可以只讲利益,在商言商。
  
  礼物是人情的纽带
  
  格雷戈里认为,马克思早在 19 世纪就区分了商品交换和礼物交换。马克思指出,即使是简单的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也不同于礼物交换。商品交换的前提是,交换者彼此是相互独立的。正是这种独立性保证了交换的理性化(即从交换中追求最大的比较利益) 。因此,在古代氏族社会内部,不存在商品交换,因为在财产公有制的氏族社会,人们之间不存在这种独立性,相反,他们彼此之间都有着亲戚关系,相互依赖。不过,古代社会的这种亲属关系,有着远近亲疏的距离差距,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亲属关系距离” (萨林斯)来决定交换和互动的方式。格雷戈里认为,假如把个人看做圆心,那么,处在不同的亲属关系距离的成员便构成该个人的不同半径的“同心圆” (费孝通称此类现象为“差序格局” ) 。随着半径递增, 情感浓度递减。而在同心圆外, 则是陌生人。纯粹的商品交换关系,只能发生在同心圆外围,即发生在与陌生人的交换中。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例如,费孝通发现,在早期的中国乡村,经商的往往是外地人,没有本地人,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因为商品交换与乡亲的亲情是冲突的。
  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心圆”叫做“礼物社会” ,而同心圆以外的社会叫做“商品社会” 。商品社会是由相互独立的陌生人构成的,以商品交换为纽带而发生利益关系的社会。与之不同,礼物社会是由那些有着亲属和友情关系的熟人构成的, 以礼物交换为纽带而发生人情关系的社会。
  
  礼物社会是人情关系的“自留地”
  
  显然,礼物社会和商品社会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看,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礼物社会基础上,而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更多是建立在商品社会的基础上。但是,这并不是说,礼物社会只存在于古代,而商品社会只存在于现代。而是说,二者自古至今都存在,只是各自的比重在升降变化。传统社会是礼物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但不排除商品交换,或至少是简单的商品交换 ;而现代社会则是商品社会占据支配地位,但礼物社会并没有消除,只是其范围缩小而已。
  从历史的角度看,商品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是导致传统社会衰落并被现代社会所取代的原因之一,尽管现代社会并不是对传统社会的全盘抛弃,而是对传统社会的“扬弃” (既有抛弃又有继承) 。商品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商品交换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人情道义,助长了自利原则,冲淡了人际关系。可以说,从礼物社会向商品社会的转变, 同时也就是 “道德经济” 向 “商品经济” ,以及“道德人”向“经济人”的转变。
  商品交换对传统人际关系的冲击, 造成了 “好恶交织”的后果。一方面, 它使现代人摆脱了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使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了过度商品化(即把许多不该当作商品的东西也当作商品来出售) ,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势利、唯利是图。
  因此,礼物社会的存在和维系,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抵制商品化对人情关系的过度冲击。如果说,商品社会抛弃了传统人际关系的温情和道义,奉行自利原则,促使人们赤裸裸地追求个人的利益,导致人际关系变成“情感沙漠” 。那么,礼物社会所奉行的“利他”原则则限制了“自利”原则的过度扩张, 并构成现代社会中的“情感绿洲”和人情关系的“自留地” ,因为通过礼物交换,我们不仅交换了物品,而且也交换了各自对彼此的关爱和情感。一句话,在现代社会,礼物社会是商品社会的必要补充。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柏之悦 2010-11-16 17:25
礼,在乎往来

查看全部评论(1)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9 05:18 , Processed in 0.0334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