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市场的战略机遇 “谁将成为未来的主宰?” 《世界是新的》(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著)一书这样开章明义。作者形容西方人面对中国等经济实体的崛起的复杂态度,有如人们面对生命威胁时的拒绝、害怕、愤怒终至接受的感情反应过程一样。 焦点还不在这里,作者直接将市场竞争的坐标由西方转移到东方,他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新词汇“新兴市场”——从而使其对于全球化经济的动力意义跃然纸上。 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的事实面前,“中国市场”与“中国制造”成为并驾齐驱的双引擎,并呼唤着中国营销的作为。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回顾中国市场近30年的历史画卷,没有比这更生动的写照了。 即使到了今天,为什么尽管很多行业的竞争已经表现得“白热化”,却仍然有新的产品、新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中国市场的“多娇”,不仅仅在于巨大的空间和容量,更在于发展中不断演变的人文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消费需求,为每一个后来者提供了施展宏图的机会。那些市场新贵们,莫不是在自己的体认与洞察中,发现了影响行业轨迹的新生变化或者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进而顺应、推动这种变化,抑或突破行业短板,最终改写了自身地位甚至行业格局。 相对于成熟市场,正是这些变化和短板,构成了还在发育中的中国市场上一个个战略性机遇。任何一家企业,如果希望在竞争的泥沼中铺起自己“又好又快”的成长之路,首要的思考就是:怎样找到并抓住这种机遇?尤其是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独特背景,使这个问题成为企业需要持续思考的方向。 这里的关键词是“寻找”,而不是“撞到”。这一样意味着中国市场近30年的发展阶段性机遇的不同。 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敏锐地指出,一股非传统思维的力量在崛起,他把这些新崛起的企业的成功概括为“创造性适应”,它们通过一种特殊的“新兴市场革新战略”,创造了一种新的和独有的商业模式以及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战略。 “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成功地走出来了,都是创新。”柳传志在谈到联想国际化探索模式时一语中的。 中金投资“中国实践”,对于营销创新的大课题而言,第一个贡献,是打通体制内外的瓶颈;第二个贡献,是确立制造型组织向服务型组织转型的黄金行业的可行性;第三个贡献,就是发现产品的桥梁价值,把产品的第三属性(三个属性即功能、精神、投资)激活,把品牌变成关系,即建立双回路系统,打破原来单向的通路,形成闭环。 创新思维意味着无限可能。这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每一条路都意味着创新。而现在,中国式营销面临着升级,它需要实践家与理论家共同破解。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 责任编辑: 刘尧 责任校对: 徐昊晨 二审:张呈炜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5-2 14:29 , Processed in 0.04331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