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利好时更应自省

2009-9-8 08:00| 查看: 70514| 评论: 0|原作者: 喻 祥

摘要:
先讲一个故事——
加尔加家居是一家家具产品制造企业,海外业务是其支柱业务。外贸做得非常成功,拥有数个一流的家具产品制造基地。
金融危机到来,对加尔加家居的冲击非常明显,海外订单下降幅度超过50%,显然对于如此规模的制造型企业,突如其来的如此动荡几乎是致命的。于是,拓展国内市场成为公司业务战略转型的重心。品牌建设、内销团队组建、设计研发能力培养、渠道招商等工作紧锣密鼓开展。而且,老板亲自领衔,展开国内业务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随着7月份转暖迹象显现,海外客户也因近1年业务停滞,刚性需求渐渐呈现,订单一下子开始多了起来。老板见海外市场呈现复苏迹象,立刻转身进入海外市场的订单跟进,国内市场拓展交给职业经理人担当,很多工作开始搁浅。
加尔加是很多中国外贸企业的缩影,充分体现了外贸企业的典型特征:1.习惯于制造环节的低端竞争;2.尽可能避开复杂的市场运营环节;3.缺乏建立企业全新竞争能力的主动性;4.环境变化会促使其做企业升级,一旦环境稍有宽松,又回到传统的路子上。
美国加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能够在国际贸易中享有更加合理公正的待遇,对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无疑是多方利好。美国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态度的转变,也会促使欧盟、日本等其他贸易伙伴对此的态度,具备深远的积极意义。
但是在诸多利好之下,长于利用资源优势、价格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在兴奋之余更应自省:中国企业长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依赖的到底应该是什么?一旦美国甚至更多国际贸易伙伴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较以往会相对宽松,意味着中国企业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直接体现在价格参照体系不再以第三国为标准,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纠纷会较大程度降低。
鉴于中国绝大多数外贸企业的特征,我们不禁会有如下担忧:如果中国完全市场地位得以承认,是否会增长这些企业疏于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惰性?犹如上述企业加尔加,一旦环境相对宽松一些,就会放慢甚至停下企业升级的步子。

清醒认识利好时的危与机
这是我服务过的企业的故事——
燕加隆是一家建材外贸型企业,北美是其全球重要是市场之一。2004年10月4日,加拿大边境署(CBSA)对来自中国及欧洲的复合木地板发动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05年2月初裁结果认为,中国的被调查产品构成倾销和补贴,并裁定向中国产品分别征收26.6%的反倾销税和2.01%的反补贴税。经过举证和抗辩,燕加隆在2005年5月的终裁中被裁定为惟一一家分别获得反倾销率为0和反补贴税率为0.9%的企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燕加隆公司获得反倾销、反补贴有利裁决不到两个月,美国企业又向中国企业挥起了“337调查”大棒。2005年7月,美国Unilin国际集团公司下属的两家企业联合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申诉,指控包括燕加隆在内的32家中国外企业的地板锁扣产品构成专利侵权,要求禁止这些企业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并对中国出口复合地板征收专利许可费。燕加隆积极应诉,并获得最终胜诉。2006年7月3日,在主审法官做出的《最初裁决》中,认定燕加隆公司发明设计的“一拍即合”1号、2号两种锁扣产品不侵犯申诉方的任何专利。
产品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无异于贸易博弈中对立的双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得到美国承认,意味着美国利用反倾销反补贴设置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障碍降低了,但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绝不会因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消失,还可能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如劳工标准和福利、环保标准、特别保障条款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企业应客观面对中国完全市场地位得以承认后的“危”与“机”。首先,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不断巩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其次,中国企业应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来应对新的贸易保护,主动培养更具创造性的竞争能力培养,这是中国企业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彻底改变以往中国企业在贸易保护面前的被动局面。

建立“中国创造”的全新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各产业链中所收获的一直是制造环节微薄的利润。而核心技术、品牌溢价、创新商业模式等带来的高额溢价空间,多数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从根本上说,以价格优势及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低端竞争是中国多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从长远来上,如此竞争必定让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陷入被动地位。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中国企业集体升级,是中国企业建立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因为新兴制造型国家的崛起正在削弱中国制造的优势,更是中国企业摆脱以资源消耗为代价获得竞争优势必须的要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际上是“用手赚钱”向“用脑赚钱”的本质变化。
如此本质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1.制造硬实力向创造软实力的转移,如:创新商业模式建立、技术研发能力打造、国际化品牌建设等;2.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如:制造端向研发端转移、OEM向品牌运营转移。这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更具战略性和挑战性。
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不容乐观,多数企业并不勇于也更不善于接受这些更具战略意义的挑战。如:很多外贸企业更愿意依赖退税政策获得微薄的利润,却不勇于从品牌建设或技术革新上获得更好的溢价能力。同样,一旦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获得承认,在获得更宽松的贸易环境的同时,一些企业放慢能力升级的步伐是可以预料的。
可喜的是,不少具备战略眼光的中国企业,正为实现“中国创造”做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他们中间必然会有一批成长为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给中国多数企业走“中国创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技术研发及知识产权创新;2.创新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挖掘;3.品牌打造培养产品溢价能力;4.做大制造环节转向向产品链关键环节整合……这些可喜的经验,对中国企业成长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具备无可比拟的战略意义。
(文章编号:2090906,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106613886619)   
(栏目编辑:袁航market@vip.sina.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喻 祥)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7 19:33 , Processed in 0.0364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