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汽车时代,是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汽车(主要是指轿车)的使用已经全面进入广大老百姓的家庭,轿车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逐渐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并由此带来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过程常常可以用居民对轿车的消费量来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居民轿车拥有量达到一定水平(20〜180辆/千人)时,就意味着大规模轿车消费时代的来临,即可认为社会进入了汽车时代。汽车时代是否到来主要是看三个指标:1.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2.轿车的平均销售价与人均GDP的比值在2〜3之间;3.轿车价格(含税)与居民家庭年收入之间的比值在3比1至2比1时,轿车开始批量进入家庭。 西方人把汽车称为是“改变世界的机器”。确实,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商品能够像汽车这样彻底地改变人类的生活,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机械产品,汽车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具技术社会特色的人文景观。20世纪初亨利·福特便就预言:“汽车,是创造范畴的新事物,会带来一个新的世界,新的王国,新的人类。”在当今西方国家,汽车工业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由于汽车的普及,社会的城乡格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方式乃至国家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汽车的作用,正如1933年美国总统委员会对刚踏入汽车时代的美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中所说:“可能没有一个深远重要的发明会像汽车这样传播得这么迅速,会这样快发挥其影响、渗透到民族文化中、甚至改变思想和语言习惯。” 汽车对人类的经济史和文化史的颠覆作用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 第一是汽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把人类从马车、黄包车上拉下来,用它的力量、速度与便捷,缩小也放大了我们所立足的这个世界,成为人类对自身的一种延伸和突破。 当人类以有力的双腿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时,活动范围局限在小村庄内,以300〜500米为活动半径。当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时,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到以1.5〜2.5公里为半径的城镇里。而一旦拥有家庭轿车,人类的活动范围便迅速提升到以30〜50公里为半径的大城市中。根据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一般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汽车数量的增加和道路的延伸,抚平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成为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中最为关键的驱动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城中心上班而居住在空气清新的城郊。汽车更是重新界定了人的生活空间:开车旅游、汽车运动、轻松购物…… 第二是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的象征,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工业繁荣的标志。汽车工业向来有“火车头工业”之称,有着远超其他产品的产业关联效果,从纵向关联来看,汽车工业从市场调查、规格设计、模具制造、零件试件、装配、测试、大量生产、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到情报回馈,各个不同阶段所牵涉到的关联产业涵盖市调、土建、模具、零件制造、经销商、广告等不同的行业;而从横向关联来看,汽车材料包含金属及非金属材料共计数十种,涵盖钢铁、橡胶、塑胶、电子、电机、玻璃以及油漆等工业;一部汽车的组成需要12大类、约6000件的主要零件,若再将其拆散至每一单件(含螺丝、螺帽等)则多达40000项零件,涵盖了钢铁、塑胶、橡胶、机械、电机、电子、玻璃、五金、涂料、炼油、纺织、轻金属等不同的行业。假设汽车制造创造出1单位的产值,那么则可带动上游产业增加0.65单位的产值,而下游产业将产生2.63单位,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因此,一国的汽车工业愈发达,就代表该国的工业水准愈高。一国汽车数量的多寡,通常也被视为民众生活水准高低的指标。人类张扬个性和竞争求胜的本质需求也刺激着汽车技术和相关行业不断突破、追求卓越。 第三是汽车作为时尚的标志和文化的符号,成为个人追求的价值代码——地位、身份以及让人眼红的幸福生活,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美国学者Barthes认为:“现在汽车几乎等同于歌德式大教堂,每个人将其视为神奇的事物,不仅在使用上消费,也在意象上消费。”汽车对现代人而言有着更深一层的文化意涵,除了是交通载具、是地位象征、是情感慰藉,更是消费文化的极致表现。麦克卢汉也认为,汽车这类的技术,可以使人群“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将重构人类社会关系。随着部落化的汽车技术,成为非部落化的大众技术,汽车不再是只有少数人可以消费的商品。汽车文化因此完成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同时,普及程度的提高,让汽车也成为了大众沟通的新平台。从文化的角度看,汽车技术是人类体现自身价值、表达自我个性、实现自我认定的物质载体。从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到思想文化,汽车不断地通过日常生活渗透进入中国人的行为,制度以及思想观念,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代步的交通工具,而在生活上、文化上深刻改变着中国人和中国社会。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5-2 14:44 , Processed in 0.0385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