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站在经济杠杆的一端

2009-5-13 08:00| 查看: 87724| 评论: 0|原作者: 梁梓聪

摘要: 杠杆的运用要求各种条件的均衡,企业经济杠杆的使用也是如此。
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已经深入实体经济,在对次贷危机讨伐的大潮中,大家都把矛头指向经济杠杆运用泛滥。据说美国现在兴起一股大规模去杠杆化运动,甚至到了谈杠杆色变的地步。笔者认为,经济杠杆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是没有原罪的,有罪的是用它的人。
企业的经营活动肯定要大量使用经济杠杆,好果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大量使用了企业经济杠杆,而公司之所以面临危机,也正是跟企业经济杠杆有关:企业经济杠杆使用不均衡。

问题
企业利用经济杠杆影响、调节、控制企业的生产、销售、分配等经济活动,以实现股东可持续利益最大化和企业经济活动参与者利益共享可持续化。
企业的经济杠杆手段包括股权、贷款、价格、放账、提成、工资、奖金等。广义地说,当企业发生费用的时候,杠杆就产生了。
话说有一位父亲过世的时候,分别留给三个儿子一本书、一台车、一笔300元的现金。老大得到书,二儿得到车,老三得到300元现金。一年后,三兄弟聚首。老大说,我把书读透了,这一年我用书中学到的知识讲课,赚了5万元。老二说,我把车上了出租车牌照做运输,这一年我赚了10万元。老三说,我得到的300元什么都买不了,所以,我先去找到几个公司,跟他们谈好承包他们的货物专线配送,交运付费;然后我又找了一个小运输公司负责专线配送,货到付费;我给他们支付了300元订金,让他们按照我的派单运输货物,这一年,我赚了50万元。
这个故事里,老三跟老大、老二的明显不同是他出色地运用了经济杠杆:用300元订金撬动小运输公司,然后用小运输公司撬动物流配送,我们假定第一个杠杆的撬动比为1∶50,第二个杠杆的撬动比为1∶50,两者叠加,合计撬动比为1∶2500,而他的所有风险,只是300元订金的损失。老三所用的杠杆有互相嵌套关系,我们把这种有嵌套关系的杠杆叫做连锁杠杆。
连锁杠杆被好果公司大量用在资本层面。好果公司先后做了三次股权融资,假定第一次融资时杠杆比率为1∶10,原有资本1亿元被放大到10亿元,增发配售50%股权可以获得5亿元,企业的总资产扩展到6亿元;第二次股权融资假定按照1∶5放大,资本被放大到30亿元,增发配售50%股权获得15亿元,这时,总资产已经扩张到21亿元!第三次上市融资,案例资料介绍是数百倍的市盈率,如果ROE为10%,同样也是资本放大比例相当大的经济杠杆。
资本扩张帮助好果公司迅速成为国内果汁饮料行业的老大,但是,在整个资本结构中,好果公司的董事长实际上撬动这个产业的资本是最小的,这就使得他不得不在股本融资时接受对赌协议。案例介绍是好果公司必须接受“一致行动”的条款,如果开乐公司收购第二、第三大股东的股权,第一股东要么收购他们的股权,要么就一起卖掉股权,这看起来不合理,但是如果回顾资本的扩张历程,情况就一目了然。
我们再来看好果公司的商业模式:“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广大农户”。这其实也是一个经过两级杠杆放大的产业链,20亿元的龙头企业撬动400多万亩果蔬产业基地、撬动数百万果农。不过,跟股权融资不同,这个链条是通过商业承诺实现的,用好果公司描述的概念,这个商业承诺叫做“果农银行”模式。
在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好果公司也使用了大量政府杠杆。笔者曾拜访一家果汁企业,他们说服当地政府按照每千亩50万元的价格供应荒山,种子公司负责提供种苗与种植指导,当地村民承担养护、收割任务,公司按照一定的协议价格收购果实。50万元撬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撬动种子公司、种子公司撬动农户、农户撬动水果、水果撬动果汁公司。
连锁经济杠杆是以一系列连环承诺为基础的,只要一个连环扣出问题,其他承诺就可能出现问题。例如,张董事长承诺第二、第三大股东的“一致行动”,假如第二、第三大股东按照20∶1的杠杆比例股权融资,投资额为20亿元,占20%股份,现在开乐公司按照市值200亿元收购好果公司,这样,如果张董事长回购两大股东的股权,等于要拿出40亿元真金白银。张董事长当年只是花了几千万,但现在却要按照放大后的价格买回去。这正应验了一句俗话: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

分析
按照经济学界的一般观点,经济杠杆有两大作用,第一是调节作用,第二是推动作用。好果公司在发挥经济杠杆的推动作用方面是比较出色的,但是在发挥其调节作用方面则相对逊色。调节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维持各方利益相对平衡的手段,从股权结构看,张董事长一股独大,高管层、产业链战略合作伙伴、员工等相关利益方在好果公司没有占据重要地位,30家地方工厂的主要负责人没有股权,而当地政府反而有股权。这里就埋下了隐患。
在销售模式方面,好果公司也没有运用微观经济杠杆。外资大零售商下了1亿美元的订单,从执行模式看,是制造商的好果公司直接给欧马零售商供货。如果好果公司把这张订单委托美国某供应商履行合约,要求供应商必须同时在其原有渠道完成1亿美元产品利润的销售额,那么,好果公司的订单就产生了杠杆放大作用,这就是渠道的微观经济杠杆。没有经济杠杆,收益率要做的很高才能维持足够的毛利润水平,这使得公司的产品价格竞争力趋弱。
人才杠杆方面好果公司同样没有使用。张董事长原指望唯一的孩子能够接班,而孩子自己独立门户在其他行业发展了,他发现自己后继无人。这说明张董事长没有提早培养接班人,也没有把大量资深员工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高端人才没有股权,只是拿工资的高级打工仔而已。这种没有杠杆的人才支付机制,对高端人才是很难有吸引力的。
看来,没有充分使用各种微观经济杠杆推动企业的发展,使得好果公司从资本财务杠杆走上去,最终也可能从资本财务杠杆上走下来。

策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解决策略:
第一,资本角度的策略。好果公司如果不出售股权,就要面临两方面的资金问题,第一要解决第二、第三股东的股权回购,第二是公司因为宏观经济恶化造成的现金流紧张,因此尽快募集资金是当务之急。
1.张董事长的个人股份做给国内的基金质押融资,就如蒙牛的牛根生去找联想的柳传志支持一样,这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回购问题。
2.通过期权、配售等方式大量增加核心员工持股,尤其是地方工厂核心员工的持股,最终董事长的持股跟核心员工持股的数量基本持平才比较合理。
3.把一些有条件的分厂股权重组,尤其是那些通过地方政府发展起来的地方工厂,完全可以通过释放控制权获得资本收益,也可以通过股权重组激发地方工厂的人才活力。
第二,企业战略角度。当连锁微观经济杠杆被大量使用后,要把项目资本化、资本市场化、市场证券化。
公司与上游果农签订的果蔬合约本身具有资本价值与资本风险,资本价值在于这份合约能够产生一定的预期收益,资本风险是万一销售出现问题,采购不能保证,好果公司将会赔付该合约中农场的损失。
预期资本价值可以转化为某种形式的企业债券,例如,通过发行公司债投资产业基地,公司债券要定向投放,这样债权人容易接受。预期资本风险可以转化为某种形式的保险支付,例如,应收款是可以购买应收款保险的,产业基地也可以购买财产保险。这样,上游的果农农场基地、下游的营销链都可以通过企业债转换成现金投资,也可以通过保险防范可能的风险。
第三,企业人才战略。在所有企业成本中人才是最大的成本,对核心人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比股权激励更好的杠杆工具,这是好果公司必须考虑的。但股权激励也不能解决与时俱进的问题。
曾经有海外私营企业采取了一些颇为有效的策略:
首先,他们把公司的股权拆分成三权:所有权、表决权、分红权,所有权归老板,表决权归现任总裁,分红权归卸任总裁。
假定A是现任总裁,享有表决权和年薪,公司按照他的工作绩效给予一定比例只有分红权的期权,N年之后,A总裁快退休了,他必须选拔继任人B,B上任后,A所拥有的表决权移交给B,而A开始享受分红权。
同样的循环继续,当B选定了C继任总裁之后,B开始享受分红,而A将失去分红。
这是一个连锁微观经济杠杆的巧妙应用。当总裁分红权积累到足以超过职位年薪后,在位的总裁不会留恋原来的位置,希望有人可以继任,自己去享受更高的分红,而且他也需要努力帮助继任人不断提升业绩,自己的分红才可以提高。
对老板来说,也解决了传承的问题。这个传承是股权中不具有表决权的所有权,因为它不具有表决权,因此就解决了外行管内行、后代擅自干预企业经营的问题。
这种通过多元微观经济杠杆解决传承问题的途径是可以考虑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梁梓聪)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5-2 12:13 , Processed in 0.0387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