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新生,从机会到战略

2008-12-9 08:00| 查看: 65784| 评论: 0|原作者: 李壮青

摘要: 主持人语:因为政策的逐渐松绑而带来的企业发展动力正随时间而逐步枯竭,制度释放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企业需要正视的是,企业如何从机会型发展模式向战略型发展模式过渡——
不容乐观的增长前景,猝不及防的市场变化,面对可能很漫长的严冬,我们不禁要问,曾是中国制造参与全球产业竞争“撒手锏”的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制造、规模效益等生产优势,是否依然有效?如果不是,又该以什么策略应对?

“中国制造”的产业瓶颈剖析
“中国制造”涵盖着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成为满足全球订单的产品加工基地,第二阶段是掌控输出品牌商品的包含研发、设计、制造和营销各环节的完整价值链。
目前,尚处在第一阶段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的产品代工与低值低价商品输出环节,依靠曾经的低成本优势(原料、能源、劳动力的充足廉价)和国家产业、出口优惠政策,在国内外市场产业价值链低端展开充分的价格竞争。企业在战略选择上,普遍舍弃产品在技术、品质与品牌的高成本及高附加值,舍弃或无力追求优质售后与增值服务产生的客户忠诚价值与需求绑定价值,被动地选择在价值链单一环节快速、直接追求规模化效益的赢利模式,进而导致产业增长模式以机会型的成本、资源、产品价格驱动为主,而战略型的投资、技术与品牌价值驱动严重不足。
同时,中国制造几十年发展路径折射出的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倾向,导致除海尔华为联想等少数初步形成国际影响力的先发企业,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至今没有形成指引实际运营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如果有,也只是想方设法获取政策资源与资本积累、依靠低成本优势在价值链低端展开价格竞争进而谋求规模效益。
在企业运营层面,区别于发达国家产业的高度集中化、产品的高度标准化以及监管机制的深入到位,已成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广大中小民营制造业企业,无论是外向出口型还是满足内需型,都因企业主经营理念的复杂性、创业历程的草莽性、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城乡二元经济的巨大差异等历史与现实因素,呈现出极高的企业间差异:陈列在世界和我国各地零售终端的“中国制造”商品,既可能产自跨国品牌在华的规模以上贴牌代工企业,也可能来自无数中小规模甚至乡镇街道企业,例如,数据显示,供应国内市场65%以上的国产食品由10人以下规模的小型乡街企业生产,产业集中度之低可见一斑。
而产业链上游原辅料乃至生产线的构成与来源也是跨行业存在的灰色地带:一个绝对可列入年度十大词汇的有毒化工添加物三聚氰胺,从宠物食品到原料乳到鸡蛋再到所有禽畜水产养殖业的饲料供应环节,竟然挖出存在多年的、覆盖从化工业废渣收购到饲料加工业和多种涉及蛋白含量指标的食品品类的完整产业链!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是已然全景呈现,我们还无从得知。也许,国家和民众都不能承受行业彻底清查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出口型企业尚能在生产标准、质检品控等方面力求符合国际标准,而满足内需型企业因国内消费需求和购买力的复杂性、产业链上下游以及企业和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加上企业自身在行业、区域、规模、发展阶段、运营水平、文化理念、战略选择与商业模式的千差万别,使多年来国内商品与要素市场的不规范和复杂程度有增无减。同时,国内制造业的进入与退出成本总体较低,中低端消费市场、二三线城市和县乡市场的行业缝隙和品类机会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也为以低风险低成本为基点、谋求直接和短期利益为主的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选择快速获利型、营销资源(如品牌、渠道、客户)破坏型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天然的市场与制度土壤,进而加剧了中小制造业企业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失序阶段所经受的产业阵痛。
 
危机前的战略出路
对长期沉浸在赶超情结、规模化冲动与单纯利润追求的广大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能否在投资层面由机会型向战略型、在营销层面由产品价格型向品牌价值型、在运营层面由透支资源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真正完成战略转型,是比当前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更大更深层次的生死考验。而同样经历过转型之痛的近邻韩国,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同今天的中国一样,在国际竞争激烈、本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韩国经济能够迅速崛起,与其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在产业进程中,也曾经历过因产品大量模仿假冒、产业处于价值链底层而导致产品国际声誉低、企业利润薄等阵痛,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韩国中小企业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战略为引导、品质为关键、创新为核心、人才为驱动的转型发展之路。
1.注重长远战略规划,采用先进生产运营模式,增强风险抵御能力。韩国制造业能够打造以三星、LG、现代为代表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品牌,首先得益于国家与企业在产业发展路径上由短期机会型转为战略主导型。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产业竞争的重心已不再是生产效率与产能规模,而是争夺客户资源与追求产品创新、品牌溢价,曾一度依赖价格战、概念战、广告战等传统的营销模式的韩国企业在经历了与今日中国企业相似的阵痛之后,相继以产业重生的胆魄与行动,开始实行创新、品牌与运营提升战略,通过加大研发与营销投入、推行精益化生产模式、打造品牌国际影响力、主攻中国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持续战略举措,成就了今天韩国企业在世界产业体系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2.注重品质经营,提升产品与品牌竞争力。其核心是持续加大对产品品质(如标准化、零缺陷、耐用性、功能与外观创新设计等)以及管理运营、产品服务、企业形象品质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建立客户价值导向的赢利模式,将精益化成本控制贯彻到供应链与生产销售运营全过程中,从而在世界范围树立了韩国制造“专、精、特、新”的产品与产业品质“品牌”。
3.注重企业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力。韩国制造业的重要成功因素之一是国家与企业对科技研发的长期重视与持续投入。韩国企业创办的研究所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47家发展到今天的近4000家,企业的研究开发总投入由1989年约28亿美元增至150亿美元,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从而形成了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的技术支撑,加速了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消化改良国外技术的能力,使产业技术迅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目前,韩国已成为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半导体等产业的世界十大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在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中,掌握核心技术就意味着企业有机会攫取商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并引领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在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
“中国制造”走向何方,如何在阵痛中领悟,在学习中成长,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关键,以及广大中小企业能否挺过严冬重塑辉煌,在于能否充分借鉴先发国家的宝贵经验,在实践中摸索,在涅中新生。
(文章编号:2081207,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106613886619)
(专题编辑:袁航market@vip.sina.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李壮青)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5-2 11:31 , Processed in 0.0463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