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气息 最近,华为的任正非、阿里巴巴的马云都在惊呼中国经济“冬天”的到来,联想的柳传志和腾讯的马化腾也积极响应。任正非这次已是第三次喊华为的冬天到来了,告诫内部的员工“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在股市上圈了一大笔银子而目前账面还有20亿美金的马云,也如出一辙,给阿里巴巴员工讲到“因为任何来得迅猛的激情和狂热,退下去的速度也会同样惊人”,“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马云和任正非在企业界向来语出惊人,他们从事的行业受全球技术变化和需求的周期影响人所共知,也许真正遇到行业的“冬天”让人也不会感到太意外。而向来低调不善言辞的美的老板何享健最近的动作,却让人吃惊不小。何享健前段时间到市场转了一圈,深刻感受到了市场变化的压力,回来后要求在全集团各事业部迅速推动美的渠道变革,不管各级干部真想通了还是没想通,都必须强力推进与代理商联合组建区域销售公司的进程,理顺厂商关系。难道保持着多年高速增长势头的家电老大,同样也强烈地感受到了早到的寒意? 古人讲“春江水暖鸭先知”,而优秀的企业家是最能感受市场的冷热变化。这使人不能不联想到物价飞涨,东莞外向企业大面积倒闭、搬迁,股市持续下跌、楼市萎靡、企业倒闭、资金链断裂,每个人都能从菜市上、饭桌上、国内主流财经媒体上,感受到国内市场宏观层面发生的急迫变化和丝丝寒意。 中国在奥运前出现“后奥运经济”的征兆,在奥运会前出现天灾人祸纷至沓来的现象在全世界是不多见的,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所弥漫的不安和恐慌,对中国这片市场热土来说,已不仅仅是大洋彼岸的蝴蝶振动的羽翼,而是“黑天鹅”扇动着巨大的翅膀突然而至。 超载模式之痛 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公路上,人们都会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汽车超载而屡禁不绝,多年来的结果就是中国交通事故出奇的高,中国的高速公路出奇的慢,新路修来修去,交通拥堵蔚为大观。一方面,这可以看做是中国经济繁荣的特色景象;另一方面,违章超载后患无穷,损失惨重,触目惊心。 “超载”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像过度开发造成土地水土流失、草原沙化、河流污染、城市空气污浊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追求经济粗放增长的恶果,而又有多少企业的发展思维能跳出“超载”的增长模式呢?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30年,由于全球产业的转移以及国内市场中必需品爆发式的普及化风暴,像星球爆炸一样,一轮轮催生了无数的新生产业和企业,面对中国二元市场的特点,国内的许多企业都把“规模和增长”放在“技术和质量”前面;许多企业都选择了规模化经营战略,而支撑规模化经营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调动一切资源优势,把追求高于同行业平均销售增长的指标作为公司年度的经营目标。比如,联想为消化收购后带来的整合成本和国际市场销售下滑的“负资产”,深入开发五、六级市场,努力保持中国大陆市场高速的增长和良好的利润收益。但是,任何事物利弊相依,持续过高销售增长的追求,为区域销售人员和渠道商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面对惠普和戴尔的绝地反击和争夺时,部分渠道商信心动摇,窜货现象加剧。 中国企业很多业务都是“华山一条道”,硬着头皮往前走,看看瑞典的爱立信公司,当手机业务的发展遇到不可逆转的瓶颈时,敢于用创新的思维,积极放弃手机的独立品牌并与索尼强强联合。IBM与爱立信有着同样的战略思维,坚守自己的技术和高附加值品牌价值,放弃消费类的PC业务,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建设,西方很多成熟的企业并不刻意追求高增长,他们会充分评估不同市场的购买力情况,不会以损害品牌价值、丧失利润、伤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代价,而伊莱克斯进入中国的教训是沉痛的,这一点又恰恰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所忽略的。 “高成本时代”来临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一个流行的说法,那就是中国企业进入了“微利经济时代”,针对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剧烈转型,尤其是家电业面临“规模不经济”的尴尬局面,结果就是盈利能力下降。许多公司为扩大制造规模大摊煎饼,销售队伍动辄成千上万人,搞人海战术。很多规模型企业比如国产彩电、手机、电脑和汽车等规模化特点的行业,依靠多元化的扩张和对三、四级市场的优势辐射还有些利润可赚,但是,当这种比较优势逐步丧失而无力引发价格战时,而恰恰是国际品牌祭起了价值大旗,诺基亚手机、三星电视、惠普电脑等给予本土品牌的冲击是震撼的。 但是,这仅仅还只是开始,而拐点已经显现。国际油价、原材料等的价格上涨,已引发了全球性通货膨胀的蔓延,而国内企业面临的生产要素成本诸如土地、房租、知识人才、用工、媒体、渠道、水、电、交通、环保、专利、法务、税收、利息和汇率等都在不可逆转的上升中,中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企业经营的高成本时代。尽管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有数亿人口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尚待发展之中,依然有着较强的生产成本比较优势,但是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应对高成本环境下的经营已迫在眉睫,如果你还有一些阿Q式“微利”意识的话,劝君趁早丢掉幻想,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变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碗中有没有“汤”的问题,而是如何度过冬天生存下来的问题,是哈姆雷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近房地产业的危机就是明证。 趋优消费 其实,每一个消费者都有趋优和趋低消费的复合属性。当我们不追求消费的其他企图时,趋低消费意识就会占据上风,譬如,当一个人没有应酬而独处时,一碗面条就会心满意足,但是,当两三个人聚在一起时,由于对利害关系的判断不同,我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就会发生很大变化,“面子”等因素的作用,趋优消费心理就会占据上风。比如,很多农村都有这种传统:宁肯吃糠咽菜喝稀饭,借钱也要盖瓦房娶媳妇,即使在艰难的环境条件下,农民也舍得花钱买他认为最值、最好的东西。 近几年,很多企业在制定乡镇市场推广策略时,部分策划人员甚至包括决策者笼统地认为乡镇市场就是“低质、低价、低级”的三低市场,不敢说他们一定有对现代农民的歧视观念,但最起码可以说他们对乡村市场新变化无知,他们不知道当今农民精神世界的变化,也不了解农村消费者关心什么,担心什么。 近两年美的微波炉乡镇推广的实践中,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微波炉在乡镇市场大受欢迎,而且,很多消费者更喜欢中高档的产品,实际销售的均价反而不低于甚至高于许多城市的均价,农民并不喜欢“三低”产品,反而更看重稳定的质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这也是农村消费者所最关心的。联想在浙江和电信公司联合推进电脑与宽带捆绑进村业务时发现,一个并不富裕的村庄的老百姓对电脑进农家看得很神圣,推荐的几款联想电脑产品,卖得最好最多的恰恰是高配置、多功能的中高档产品,而且,几家选的型号是一样的。农村家庭对电脑的需求看成是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消费品,他们的期待和对品牌的信赖是神圣的,这不亚于盖房子娶媳妇。随着收入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在进行着急剧的分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消费观念、消费价值理念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北欧企业的经营理念让人耳目一新,除了强调产品的质量高可靠性、长寿命性和设计的简约性,以减少售后服务的成本外,绿色、环保、可循环的低碳排放的理念已深入到消费者的日常行为中。有理由相信,当高成本时代来临时,消费者反而会强调有效的消费,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去购买可靠耐用的产品,而不是所谓的“价廉物美”产品,消费会越来越理性地认识到“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越来越相信“买家永远没有卖家精”的老行话。事实上,近几年国际品牌在中心城市市场的强势反弹,国产手机的全线溃退,本土电视品牌像烧火的丫鬟一样抬不起头,是消费者理性“投票”的结果。趋优消费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这是很多企业的决策者所要正视的,只有真正用心、尽力、长期守住“货真价实”这一底线,品牌没有理由不恒久生辉。 回归基本面 似乎中国早已是一个备受世界关注的正在崛起的制造大国,但客观现实是,中国仅仅是一个“世界加工车间”的角色,为什么?因为,我们许多企业还处在对国际品牌产品的引用、抄袭和模仿之中,企业在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根本都没有下力气去做,而热衷于在时髦的营销词汇中兜圈圈,找大而全的捷径,鉴于此,有识之士曾呼吁企业营销要回归到产品创新设计这一原点上。 看看联想的产品变化、格力空调的品质文化、海信的技术先行、方太与华帝的设计信念、美的微波炉的价值超越、飞亚达的产品嬗变、九阳豆浆机的文化坚守和比亚迪的精品路线等,我们都会有所启发,并由衷地振奋。今天看来,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回归原点,并突破原点的战略意义。 尽管说中国企业在飞速地进步,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在继续面对国际品牌的强势挑战时,急剧变化的高通胀、高成本时代又扑面而来,当我们一路高歌不断追求规模增长时,浮躁的市场中股价、房价的狂跌,全球经济的滞涨和国内外消费信心的下降,一瓢冷水浇醒了财富积累者的冲动,泡沫逐渐挤去,股市和房市在回归其基本面,而企业在面临“冬天”的来临时,企业经营者首要去除浮躁和贪欲,回归平常心,正确评估自己的业务战略、理顺自己的业务流程、夯实自己的运营平台、梳理供产销三位一体的价值链,凝聚优秀的人才队伍,深挖成本控制,适应高成本年代消费者的网络消费取向等。 传承 在面对新环境新挑战时,我们会积极地去变革、去创新,但更不能忽略对歪歪扭扭走过的历史加以总结、提炼和传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觉悟并付诸行动了,联想集团由于企业的快速扩张,人才的流动性等原因,联想的创业文化和团队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方太创办了一个民营企业第二代的接班培训学校,探讨第二代的性格、价值观、理想追求、知识结构和行为方法。 在冬天提前到来之际,过冬的“经”如何念,还是要从我们过去的脚印中去寻找未来的智慧和勇气,并把它传承下去。那些从遥远的伏尔加河东归祖国的土尔扈特英雄们对民族的信仰、对根的依恋和对梦想的执著,使他们在东归的路上以天大勇气和毅力,感天地,泣鬼神,一往无前。借用《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拥有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我们内心深处就会点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这把火将会照亮着我们迎接春天的路,一条更加辉煌的路,一条续写中国品牌神话的路。 (作者系深远顾问机构董事长)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5-1 19:33 , Processed in 0.0476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