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七国之乱”:大汉王朝的危局与新生

2008-7-8 08:00| 查看: 119734| 评论: 0|原作者: 丁千城

摘要: 对组织来说,危局是什么?是陷你于万劫不复的手?抑或玉汝于成的恩典?如果是后者,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扎硬寨、打硬仗,忍住转型的阵痛来迎接它?
我不喜欢“危机公关”这个词,它具有鲜明的“术”的气质,而“术”从来不是万能的。如果医术是万能的,那么人就可以长生不死;如果政术是万能的,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短命王朝;如果商术是万能的,那么每一个公司都可以基业常青。从去年开始,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新劳动法实施,许多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
在此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许多企业身陷危局。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题目是为什么碰到大的危机,有些组织能够大难不夭折?而另一些组织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尤其重要的是,一个组织如果存活较长的时间,它一定会碰到大的危机,这是组织成长的宿命。因此研究一个组织如何从危局走向新生——华丽转身也好、凤凰涅也好——就是不能回避的一个课题。
现在,让我们到历史深处寻找更多的体验和真理,寻找现象背后坚硬的逻辑。落实到“危局新政”这个话题,我们看一个案例:西汉王朝为什么能平稳地渡过“七国之乱”的急流险滩?
体制隐患
“七国之乱”肇始于西汉王朝的体制隐患。西汉立国之初,秦帝国失败的教训不能不总结,分析下来找到一个重要原因:秦帝国采用“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郡县制导致同姓皇族在地方上没有力量,不能像磐石一样拱卫京城。一旦天下大乱,京师易主,全国局势即迅速糜烂,再无振兴之机。
刘邦吸取秦朝的教训,采用分封制。其实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刘氏政权,例如吕氏专权的失败。但是,刘邦搞分封制搞过了头,诸侯封地面积太大,实力太强,客观上容易引发地方诸侯干预中央朝政的野心。
刘邦立法定制的疏漏,给他的子孙留下一个巨大的难题(削藩)。解决此一体制隐患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历时近半个世纪,经过了三代帝王的努力,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的是一种高度创新的政治智慧,也最能体现中国式危局处理“道法术”三位一体的特点。西汉王朝削藩,最终达成“强干弱枝”的战略目标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盛世危言
危局处理的逻辑起点在于居安思危,在日子红红火火的时候能认识到内生的巨大隐忧,这就是见识。
公元前174年,西汉政论家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发出了强劲的盛世危言!他充满感情地说:“我私下认为现在的局势,应该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应该为之流涕的,有两项;应该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原则的事,很难在一篇奏书中一一列举。那些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唯独我认为没有达到那种境界。那些说天下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蠢无知,就是阿谀逢迎,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
贾谊是文学家,行文雄辩,接下来他说:“有人抱来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之地;现在国家的情况,与此有什么不同!”这个厝火积薪的比喻非常有力量,让人不安!
汉初文景之治、大唐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盛世。贾谊上《治安策》的时候,应该说西汉王朝正取得中国前所未有的政治成就(如果不算儒家标榜的史迹模糊的夏商周的话)。西汉之前,是短命的秦帝国,再往前则根本没有全国大一统的政权。但贾谊的话说得很严重,要为之痛哭,要为之流涕,要为之大声叹息。贾谊好像完全漠视西汉的政治成就,像他这样夸大其辞暴露体制隐忧的人,要是别的皇帝肯定受不了,比如“天性不愿接受进谏”的隋炀帝,那是要掉脑袋的。但贾谊碰到的是汉文帝,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汉文帝是唯一配得上“仁”字的好皇帝。司马迁评价说:“汉兴,至孝文(帝)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呜呼,岂不仁哉!”
中国是一个忧患意识非常强的民族。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说是中国人意识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种遗产。就商界来观察,忧患意识似乎是优秀企业家的共同基因。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请注意“永远”这个词。任正非说“华为的危机、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据说张瑞敏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泰坦尼克号沉船模型,而日本拍摄了电影《日本沉没》。
从逻辑上来说,提前预警危机当然有助于危机的解决,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制造业遭遇重创的时候,那些还能从容度日的企业大都在数年前即作好了过冬的准备,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冬天一定会来的。
西汉的体制隐忧使贾谊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治安策》中,贾谊明确要求削藩以巩固中央权力。他警告说,“封立的诸侯王过于强大,就必定产生君臣上下相互猜疑的形势”,而“目前天下的形势,正如一个人得了脚肿病一样,一只小腿几乎与腰一样粗,一个脚趾几乎与大腿一样粗,平常屈指伸腰的动作都不能如意,一两个脚趾发生病痛,全身都无法应付”。贾谊进而提出的削藩原则是“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具体办法是分割诸侯国的土地,订立制度,把目前的每一个大诸侯国分割成若干个小诸侯国,保证现在诸侯王的子孙后代都能按次序得到一份封地。实施细则包括,那些封地被划分为许多小诸侯国而诸侯王子孙很少的封国,先把分割的小国建立起来,暂时空悬封君之位,等有了子孙以后,再让他们做先已建立的小国封君。为了消弥预料中的抵制,贾谊还小心翼翼地明确了一个要点:原属诸侯国所有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百姓,朝廷都不贪图,以此显示朝廷的公心。
《治安策》是西汉一代之鸿文,贾谊当时只有26岁。白寿彝《中国通史》上说:“贾谊所主张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以后即成为西汉朝廷处理和最后解决藩国问题的指导思想。”就我的理解来说,贾谊提示的战略原则是一种创新思维。从前的几百年,由春秋到战国再到秦帝国,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一直在相互兼并,诸侯王的数量越来越少,幸存的诸侯国实力则越来越强,大规模的兼并进程以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告结束。现在贾谊想走一个“逆行”的过程,把现有的大诸侯国越分越小,通过增加其数量来削夺其势力。假如就削藩的战略选择开一个头脑风暴会,我想不出有比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更好的主意。
汉文帝没有接受贾谊马上削藩的建言。在我想来,贾谊削藩的具体措施有待商榷。贾谊在实施细则中提到一种情况,有些诸侯王眼下子孙很少。对这种诸侯国的处理,如果急火火地先把它分成若干个小诸侯国,等到将来有了子孙再实际继承,看上去就很有一点削藩不成(诸侯国只是形式上被分割),徒然打草惊蛇的味道。终汉文帝一生,在削藩问题上没有实际的大动作,只是在公元前164年,汉文帝曾经分齐地为六国,分淮南王地为三国,算是对贾谊《治安策》的呼应。客观上,汉文帝把削藩这一难题留给了他的子孙。
转型阵痛
贾谊《治安策》问世后20年,西汉体制上的“脚肿病”越来越严重,贾谊的盛世危言一步步坐实。其时汉文帝已逝世,汉景帝在位。公元前154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强烈要求削藩,矛头尤其指向吴王刘濞(刘邦之侄),因为吴国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吴国首府在今天的江苏扬州,有渔盐之利,又有铜山,可以直接铸钱。吴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它不需要向老百姓收税,因此国家和百姓都很富裕。刘濞在吴国处心积虑经营达40年,因此有实力也敢于跟朝廷对抗。时间长了,大小摩擦多了,刘濞跟朝廷的嫌隙越来越深,多次假装有病不到中央朝见。晁错分析形势认为“如今削减他的封地他会反,不削减他的封地,他也会反;如果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祸害小一些;如果不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将来有备而反,祸害更大”。就人性和现实形势两方面考量,朝廷也很少有回旋的余地了。于是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厉行削藩。
吴(首府扬州)、楚(首府徐州)、赵(首府邯郸)、川、济南、胶西、胶东(以上四国均在山东)七个诸侯国起兵造反,以“清君侧”为名,传檄各诸侯国,要求朝廷诛杀离间皇族骨肉亲情的“大奸臣”晁错。吴国是领头羊,声势浩大,一国之兵力即达到20万人。形势的发展大大出乎汉景帝的预料,34岁的汉景帝着了慌,听信袁盎的计策,以为杀了晁错,七国就会撤兵。于是杀晁错,并灭其族,再向七国求和,但是七国不允许(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继续西进,目标直指首都长安。汉景帝匆忙命令太尉周亚夫(周勃之子)出任剿匪总司令,周亚夫正确实施了按兵不动,只是切断吴军粮草的军事战略。吴军一旦前进失利,后无粮草,即自行溃败。最后的结果是吴王被杀,楚王自杀,剩下的五国相继投降,西汉王朝在惊涛骇浪中平定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有其必然性,晁错只是形势的代言人。贾谊设想的完全和平的削藩战略有一点空想的成分。不管形式和实际进程如何规划设计,侵夺藩王既得利益的削藩战略不可能不遭遇激烈的反弹。清朝康熙皇帝削三藩也同样经历了惊心动魄血与火的洗礼。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历史前进的方向暧昧不明。
认识到危局必然到来是一回事,有能力积极谋划应对危局的战略是另一回事。在战略上应对危局是一回事,在战术上应对危局是另一回事。危局实际到来时扎硬寨、打硬仗,忍住转型的阵痛而求胜是对一个组织的巨大考验。战争是历史的节点。汉景帝虽然开始时窘迫到要向七国求和,但历史还是眷顾了他。
传说中的危局一定会到来,虽然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显得非常遥远。危局的解决往往要流血,也可能演变成年深月久的创伤巨痛,比如晋帝国“八王之乱”导致绵延数百年的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再比如唐朝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来没有真正从这个阴影中缓过劲来,藩镇割据越演越烈,直至五代十国小分裂时代。幸运的是“七国之乱”得到迅速平定,地方诸侯国势力大为消沉,西汉王朝受制于藩王的“脚肿病”急剧好转。
开创新局
削平“七国之乱”以后,朝廷士气大振。汉景帝马上收回诸侯国的人事任免权,并且规定诸侯王不再直接治理民众,诸侯国官吏编制也大为精简,原来的诸侯国丞相现在只简单地称为相。但是西汉王朝的体制隐患并没有真正消除,诸侯国仍然拥有辽阔的土地,有土则有民,有民则有兵,仍然有可能对西汉朝廷构成威胁。
时间又过去了27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分析这种形势时说:“古代诸侯的封地不超过方圆百里,朝廷强、地方弱,这种局面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国有的连城数十座,封地方圆千里,朝廷控制较宽时,他们就骄横奢侈;朝廷控制严密时,他们就会凭借自身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七国之乱”就是这种情况。”
某种意义上,主父偃的说法也可以说是盛世危言。他提醒汉武帝,“强干弱枝”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体制隐患依然存在,再来一次“七国之乱”也不是没有可能。接下来,主父偃提出具有高度政治智慧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他说:“现在诸侯王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为侯,他们人人都为得到了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欢喜。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的领地,朝廷没有采用削夺的政策,而诸侯却逐渐衰弱了。”
好个聪明的主父偃!跟贾谊上《治安策》的时候对比,形势有很大的不同。平定“七国之乱”,朝廷增加了威势,各诸侯国畏惧收敛了不少。另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各诸侯王一定忙着生了不少儿子、孙子,“现在诸侯王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不再是贾谊担心的“有些诸侯王眼下子孙很少”了。
汉武帝马上听从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诏书说:“诸侯王中有想推广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领地给子弟的,命令各自一一奏报,朕准备亲自给他们确定封邑的名号。”从此之后,各诸侯国连续不断地被分割,而诸侯王的子弟们都成为有封地的侯爵了。
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只是一种指导思想,他当时设想的具体办法并不可行。主父偃“推恩”的做法是一种真正的制度创新,而且措施得力,办法可行,所以实施下去,马上取得显著的成效。推恩令有一个关键之处,中央正式颁布此项诏令之后,诸侯王是无法抵制的,因为“非嫡长子们”会以诏令为依据,强行分割诸侯国土地。就像一个大家庭,有许多儿子,原来只有大儿子能继承家庭财产,其他儿子什么也得不到,现在推恩令允许每个儿子都能得到家庭财产,那么即使做父亲的、做大哥的不愿意,也不可能了,因为其他儿子不会答应。
开创“新政”之道法术
西汉王朝削藩的案例较完整地展示了“体制隐忧—盛世危言—转型阵痛—开创新局”的完整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体现了“道法术”融合无间的特征。
从“道”层面处理危局,必须在战略时间框架内考虑问题。西汉削藩战略历时将近半个世纪才最终大功告成,随后的结果是西汉、东汉数百年间再没有削藩的问题。从意识形态的转型来看,就在推恩令颁布前不久,汉武帝开始非常欣赏“既熟悉文书法令,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的公孙弘,此举标志着西汉王朝最终找到了“外儒内法”的意识形态结构。白寿彝《中国通史》评价说:“尽管在现实政治中法家思想更受重视,但‘外儒内法’,法家思想也往往要穿戴着儒家衣冠才能出场。”站在这个角度想一想推恩令,是多么地“外儒内法”啊!
从“法”的层面处理危局,前后削藩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渐进式制度创新”最为引人注目。贾谊的办法是让目前强大的诸侯国在各自子孙的手中“碎片化”。景帝感到削藩问题很难完全在政治框架内得到解决,军事是难以避免的。主父偃在朝廷力量进一步增强的背景下,通过创新型制度设计,使西汉王朝从此进入一种崭新的政治格局。
从“术”的层面来说,削藩还有许多配套政策。比如在推恩令颁布的同一年,主父偃对汉武帝说:“茂陵(武帝在陕西兴平为自己预筑的坟墓)刚刚兴建,天下有名的豪强人物、兼并他人的富家大户、煽动百姓动乱的人,都可以迁到那儿居住。这样对内充实了京师,对外消除了奸邪势力,这就是所谓‘不用诛杀就消除了祸害’。”术是必不可少的,但对研究组织成长战略这样的题目来说,术不是重心之所在,虽然术有的时候真的很好用。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西汉削藩战略中的人事。西汉削藩是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祖孙三代前赴后继,其中又各有合适的战略人物加以辅助,汉文帝时的贾谊、汉景帝时的晁错、汉武帝时的主父偃,这些人都有最精密的现实感,也能顺应时势。从人物性情来观察,汉家天下祖孙三代由“重文”到“重武”气质的变化。文帝重文,他不想大动干戈,或者他相信一些遗留的帝国问题,子孙后代会处理得更好。景帝是一个过渡,他有担当,能下决断,但也容易惊慌失措。武帝大不同,在位50多年,有雄才大略,征伐四方,在武帝手中,西汉最终趋于鼎盛,他也为自己赢得了汉武大帝的美名!
(文章编号:2080707,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106613886619)     
(编辑:白哲bhpluna@sina.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丁千城)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9 02:45 , Processed in 0.0368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