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云横秦岭 雪拥蓝关

2008-3-11 08:00| 查看: 62371| 评论: 0|原作者: 梁锡崴,吴能全

摘要:
在2008年春节前,当大多数中国人还在为“温室效应”带来的多年暖冬而忧心忡忡时,一场超级暴雪从天而降,彻底打乱了中国人生活的节奏和中国经济的增长步伐。
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自2008年1月10日以来,半个中国陆续遭遇了50年不遇的暴雪、冰冻袭击。这场暴雪自1月10日起在河南、湖北发威,半个月内肆虐整个华中、华南、江淮等地,甚至连一向很少下雪的上海、浙江都变成了银色大地,21个省(区、市、建设兵团)的交通、供电、物资供应和通讯,都陷入不同程度的混乱。
由于暴雪集中在对冰雪应对经验不足的南方地区,使得灾情更为惨重。南方各大城市是人口和财富的集中地,也是交通和通讯的重要枢纽,雪灾灾害链与高度发达的经济、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相耦合,必然放大灾害的破坏效应。同时,这场冰雪灾害之所以影响广泛,不仅是因为降雪量和持续时间为50年来所仅见,更是因为雪灾正好赶上了中国一年之中运输最为繁忙的关键点——春运。截至2月12日,受灾人口达1亿多人,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我们可以用一幅简单的雪灾灾害链来描述这次雪灾造成的损失。(见图1)
从灾害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雪灾是一个对供应面典型的负面冲击,将会拖累经济成长指标,带来负的经济增长。雪灾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主要集中受气候影响大的农业林业和对能源、物流依赖较高的能源电力、化工、通信业等行业。在这次雪灾中,这些行业可谓损失惨重。受此影响,今年中国的GDP最少也将下滑一个百分点。从表1中雪灾的损害可见一斑。
雪灾的损失尽管令人恐怖,但更可怕的是雪灾将大大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变数,增加了中国出现经济停滞的可能性。经济学上有个很有趣的比基尼理论,说的是在灾害面前,暴露出来的损失都是重要的,但看不见的潜在危害才是致命的。在这次雪灾中,直接的经济损失无疑是惊人的,但这只是暴露出来的伤害,反而是雪灾带来的通货膨胀的风险,可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更大和更长期的持续损害。目前,雪灾引起的农产品价格飙升和能源价格的飙升,已经加剧了通货膨胀。从2008年1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在灾后,中国经济正在迈入高通胀时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7.1%,创11年来最高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6.1%,增速创3年来新高;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18.94%,增幅较去年年末高2.2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20.72%,增幅比去年年末低0.33%;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67万亿元,同比增长31.21%;外商直接投资(FDI)11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78%;贸易顺差194.9亿美元,较上月减14.1%;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6.74%,创下8036亿元的历史巨量……
通胀压力加大,特别是通胀预期的提升,可能促使政府进一步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如果紧缩政策实施不当,将会引发股市、房地产等各种资产泡沫崩溃和金融系统瓦解,形成经济硬着陆,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受损,甚至陷入急剧停滞的境地。这才是雪灾带来的最大风险。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雪灾对某些行业也未必是坏事。经济学上也有个破窗理论,说的是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换句话说,便是“破坏也有可能创造财富”。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冲击多是短期而且是恐慌性的,灾害过后经济仍将复归原有增长轨道,重建需求甚至将拉动经济短期景气,特别是灾后重建带来的引致性需求,不少行业将会因此受益。
雪灾让很多行业损失惨重,也给一些行业带来的了难得的机会,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局面。我们只能感叹,这个冬天对于中国经济确实是个寒冬,但无论如何,冰雪总会过去,终会有春暖花开的一天。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梁锡崴,吴能全)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5-3 00:27 , Processed in 0.0407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