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线作战 A民营制药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依靠一个广告产品的成功,一夜暴富。这一个品种的销售额连续几年突破十亿,迅速蹿升为行业内的领头羊。但最近几年,消费心理日趋理性,该企业新上的几个广告品种都在大亏一笔后,草草收场。 发展面临困境,经营风险也在日愈增加,企业正经历创业以来最漫长的一段焦灼期,销售规模和利润持续下滑,管理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前几年,广告产品刚刚呈现“人老色衰”趋势之时,A企业已经提前调头,及时仿制并上市了一大批普药。当时的考虑是:普药不像广告产品那样大起大落,市场相对稳定,作为企业发展的大本营。普药做大做强之后,再寻机开发新的广告品种,那时企业“赌新产品”也就有了根基。 尝过了广告品种的暴利,如今再回头做利润微薄的普药,A企业可谓下了“卧薪尝胆”的决心。如同当年红军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才认识到,应该放弃夺取大城市的企图,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在陕甘宁休养生息),以退为进,先求生存再谋发展。 A企业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前期战略错误,它正在“长征”路上,而运作普药几年之后,A企业却发现广告产品和普药产品似乎两边都没抓住: 一、企业利润急剧萎缩,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1.单一的广告品种运作,生产、供应管理简单,而普药上市是多品种运作,生产、供应管理难度呈几何级增加,管理成本疯涨。 2.运作广告品种时,业务员前期的主要工作是做基础宣传,后期以大众媒体传播为主,工作便只剩下送货和收货款,并不具备经销商和终端客户开发技能,对普药的推广作用甚微。 3.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普药的销售额确实有所增长,但大规模生产的厂房和设备折旧等硬件成本,无法靠目前的销售规模摊薄,产能严重闲置,更无法消化高额的运营管理成本。 4.一直没有培养出强产品力的领军产品,同质化产品的经营利润逐年下滑,渠道和终端不促不销,销售成本逐年暴涨。 2004年开始,A企业提出了重建终端队伍,以掌控终端为目的营销战略,寄望大兵团作战迅速拉升销售规模,但普药微薄的利润,无法支撑庞大的人力成本。而且,广告品种与普药共用一支队伍,尽管产品政策有所区别,但销售模式仍倚重于医药商业,因此很多终端政策在实行过程中被基层人员篡改,难以全品种做大。 5.市场基础较好的广告品种马上卖穿了价格,成了经销商手中冲、窜货和品种置换的主要工具,终端和消费者购买信心锐减。 最终,广告品种铺货面锐减,销售额持续下滑,企业利润持续缩水。 二、低利润运营使经营环境变恶劣,内外部工作走样 为了给销售留足费用,管理成本不断紧缩,生产、供应、后勤保障费用受到挤压,产品质量、原辅材料、存货及供应商管理、产品发运等环节不断出现问题,使内外部客户服务质量下降: 1.经销商现款进货,对自己的资金周转率非常关注,自然要求企业到货及时,但该企业供应部门受总部发运成本限制,产品发运周期不断延长,甚至经常欠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伤害了经销商的积极性。 2.大多数品种销售额过小,无法形成生产规模,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为了达到经济生产量、压缩生产成本,只能批量生产。可市场消化能力差,导致大量产品滞压在货仓,甚至过了有效期,占用资金不说,利润也损失严重。 生产的不饱和使生产工人的收入降低,员工流失率大幅增高,不光直接影响产品质量,频繁招聘也增加了人才培养成本。 两种争论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企业决策层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所有问题都出自经营方向的错误,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普药上! 普药的主要竞争手段是低价,这迫使企业不断让出利润,而利润太低,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管理成本;而且普药的市场容量有限,要追求销售规模只能不断上市新品种,产品线无法压缩,而臃肿的产品线反过来增加了管理成本,原料采购、车间生产和销售管理要求都高。 另一种意见认为:解决困境必须长短结合。短期来看是产品结构与营销方法的问题,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做什么产品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企业发展之本是运营机制、管理基础,而不是做什么产品,产品是支脉,机制是根本。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5-3 01:11 , Processed in 0.0412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