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你也可以想想这个问题:市场上品牌那么多,消费者有那么多选择,为什么非要选择你的品牌?你提供的购买理由足够充分吗?当然,也要清楚不同的品类模式,顾客的需求点也不同。 至此,解决了定位方向和顾客价值问题,而想要做连锁品牌,接下来就要打造出一个可复制的连锁单店赢利模型。 模式设计:从0到1打造可复制的连锁单店赢利模型 为什么很多人开一家店能火,但是开第二、第三家店就开始赔钱了? 为什么开在购物中心商圈没问题,但是开在社区却赚不了钱? 为什么别人开一家店只需50万元,而你却要100万元? 为什么别人半年就能回本,而你要3年才能回本? …… 这些主要都是因为单店赢利模型的不同。 在餐饮行业,不管你的整体规模有多大,单店始终是最小的竞争单元。单店不赢利,连锁也会倒闭。这也是餐饮行业很难有头部品牌垄断的原因。 因此,想要做连锁品牌,就要打造一个可复制的连锁单店赢利模型。 单店模式上,霸王茶姬直接借鉴了当时已被市场验证的茶颜悦色,因此快速完成了从0到1的连锁单店赢利模型。不用试错,一步到位。 业内有说霸王茶姬是摸着茶颜悦色过河,我觉得这只是那个时期的最优解,你会发现,越到后来两者模式的差异越大,现在霸王茶姬的单店赢利模型已经和茶颜悦色不一样了。因为霸王茶姬的目标是做东方星巴克,是向全球品牌迈进,茶颜悦色只是初期的一站。 那什么是好的连锁单店赢利模型呢? 从连锁层面来说,我会更多地从顾客价值和投资效率维度来看—你的单店赢利模型能不能在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提供更好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说白了就是 C端消费者和 B端合作者都更受益,那就是好的赢利模型。 单店赢利模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产品结构、商圈点位、定价、成本结构、客群选择、投资成本等内容,这里不再逐一展开。 我来说一下霸王茶姬的产品策略。 餐饮行业一般有两种产品策略方向:经典款和快时尚。 经典款策略,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南城香等品牌,它们的核心产品基本都是几十年没怎么变,上新品也是为了唤醒老顾客或者拉新尝鲜,但是大部分利润还是来自经典款。据相关统计,经典款产生的利润空间几乎是创新产品利润的2倍以上。 快时尚策略,优点是不断有新流量进来,缺点是没有供应链积累,需要持续开发新品,一旦跟不上顾客的尝鲜需求就会被淘汰。比如网上势能比较高的火锅品牌朱光玉就是走这种产品策略,需要持续上各种各样的新品,吸引打卡尝鲜。 霸王茶姬一开始选择的大单品策略就是做精不做多,围绕常见的茶叶和奶基底去做经典款。霸王茶姬大部分门店菜单主要分为三大系列:原叶鲜奶茶、雪顶系列、原叶鲜沏茶,一共十几款口味(云南的门店会有一些水果茶等产品)。在原叶鲜奶茶系列中,有3款爆款单品持续保持70%左右的销售占比,其中招牌产品“伯牙绝弦”的销售占比在30%左右,最快10秒可出杯。毕竟产品越集中,供应链越精简,前端门店的效率和后端供应链的效率也都会越高。 那是不是产品做得越少越好呢? 不一定。产品结构设计要匹配你的单店赢利模型和战略定位。门店能赚钱,还能提高整体效率才是关键。 这里我得多说一下,品牌做到最后,我们都希望能够实现规模效应—门店越多,总成本越低。但现实可能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张俊杰所说的最怕反规模重力—规模越大,成本越高。 餐饮有三大成本:食材、房租和人工。 规模上来了,整体的食材成本确实会降低;品牌力上来了,房租可能会少一点,但是也不会少太多;关键在于人力成本,它不一定会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反而有可能会提高。因为单店的人力成本是无法降低的,1家店需要10个人,开到第1000家店,单店还是需要10个人。但是各个门店的人员管理成本却会上升,而且人的因素是最不确定的,还可能影响整体消费者体验的稳定性。 怎么办?要么通过组织管理提升人效,要么在单店赢利模式设计中尽量减少对人力的依赖,降低不确定性和管理成本。 霸王茶姬就是通过做经典款(简化产品结构)、上游供应链的标准化(降低门店操作难度)、采用智能制茶机械设备等,来降低对人的依赖,降低门店管理成本。 这方面做到极致的连锁品牌之一就是绝味鸭脖,它的门店员工几乎就相当于一名收银员,产品送到门店摆出来就能卖,门店不需要二次加工,人力管理成本大大降低。而相反的例子就是中餐了。餐厅出品严重依赖大厨和人力,这也是为什么做中餐炒菜的品牌很少有能快速开到几千家店规模的。当下很多中餐品牌在做出品标准化和机器人炒菜,就是为了解决标准化和人力成本问题。 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单店赢利模型中,你在某个方面少做了一点,那就必须在其他方面多做一些。哪方面要多做一些?就是那些能提高消费者价值的地方,需要多投入一些成本。 霸王茶姬单店赢利模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开大店。大部分中端及以下的奶茶店面积都在50平方米以下,但霸王茶姬的门店在最开始时是在50—100平方米。这虽然会增加一定成本,但在15—20元价格区间的茶饮品牌中就有了更好的体验感和差异化,对品牌力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就像我们会让一些做快餐连锁的品牌客户在门店提供水果自助一样,因为水果给消费者的价值感更高,这个成本要增加。相应地,可以通过减少和砍掉一些产生不了太大价值的地方来抵消这一成本。当然,单店赢利模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品牌的发展阶段和市场变化做出调整。 霸王茶姬这种极致的单店赢利模型,在当下能更好地满足品牌快速发展的需要,但在品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种模型也会遇到问题。比如随着门店数越来越多,门店与门店之间会出现分流,加之产品过于单一也会导致需求满足较为单一,这些都会导致复购率下降。显然,霸王茶姬的商业模型还需不断迭代优化,以平衡经营效率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品牌杠杆。 品牌杠杆:从1到10提高品牌势能 品牌势能越高,消费者和加盟商就越愿意选你,你去选址、拿铺位也会越容易,甚至物业还可能给你免租。但如果没有品牌力,也就没有什么话语权了。 霸王茶姬借助了哪些品牌杠杆? 资本是杠杆之一。现在的餐饮品牌越来越多地结合了资本,加速了品牌的发展。但要不要加入资本,这个因人而异,毕竟资本有利有弊,而且每个人的目标也不同。而资本的加入,也说明餐饮行业的竞争维度不再局限于单店竞争和品牌竞争,而已经上升到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了。过去那种租个铺位、请个厨师就开店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霸王茶姬、瑞幸和库迪等品牌的资本化,已经表明餐饮完全进入专业化、品牌化、数据化的竞争时代了,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实现上市。 除此之外,还有文化元素、明星代言、品牌联名等杠杆,能够快速打开知名度,提升品牌力。比如霸王茶姬,其品牌名本身就是借助了历史典故“霸王别姬”的势能。在品牌符号设计上,则参考了中国戏曲人物、佛像气韵和西方几何线条等文化元素,这些都是在借助文化母体的杠杆效应。还有和盗墓笔记 IP、超级猩猩健身平台等的联名,也是在不断强化霸王茶姬健康年轻的品牌调性。这一系列操作,让霸王茶姬的品牌势能越来越高,在加盟商筛选和商圈选址上的议价权也越来越高。 现在很多人说的文化母体,其实就是借助这种集体潜意识、已经存在于大众认知中的元素去为品牌做杠杆。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明确你面对的客群是谁,有可能你的目标群体对有些所谓的文化母体是无感的。比如你要做“00后”的生意,而你的装修风格像港式或20世纪90年代的风格,他们顶多会尝鲜打卡,但不太可能会复购,因为很难产生共鸣。最后,就是有节奏地快速裂变扩张了。 裂变扩张:从10到10000布局全国和全球 霸王茶姬的门店扩张节奏大致是:先在云南开天辟地,接着在成都顶天立地,然后在全国铺天盖地,最后在全球全面发力。 其中最关键的节点是,在成都最繁华的商圈春熙路拿下租金700万元/年的铺位,一战成名,具备了走向全国的品牌势能。后来索性将总部也搬到了成都。毕竟成都是全国餐饮势能比较高的城市,占住了成都就占住了全国的势能,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溢价,让众多加盟商和合作资源都排队找上门。 但是打造品牌势能是要花钱的。所以霸王茶姬的策略就是,核心城市树品牌,其他城市做规模、赚利润。具体到一座城市也是这个逻辑,核心商圈开旗舰店树品牌势能,其他商圈通过加盟联营快速做出规模,收割利润。 2024年,霸王茶姬的重点或许就是在海外快速开店了。 霸王茶姬这种打法就是高打高举,先做透区域,再提高势能,最后全面铺开。如果你有钱有资源有实力,可以采取这种打法。但是如果资源与实力不够,可以换种打法。比如区域为王,集中资源和精力在某个区域做透,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成都的烤匠烤鱼、福建福州的小叫天等品牌采用的就是这种打法。再比如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先从竞争不是很激烈的周边城市或县城做起,降维打击,再慢慢渗透到核心市场。早期的蜜雪冰城、华莱士采用的就是这种打法。 纵观霸王茶姬的品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做连锁品牌绝不是简单起个名字、想个口号、弄个超级符号就完事了,它包含战略定位、连锁单店赢利模型打造、品牌力塑造和开店节奏把控等各个环节。要么在现有基础上去做优化升级,要么就以终为始来规划发展路径,然后边干边优化。 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只要记住有些东西是不变的: 首先,要洞察消费者需求,制订或优化品牌的战略定位。这里就要考虑市场上的竞争状况,研判是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市场的趋势如何,自身有怎样的优劣势,核心优势怎样不被竞争者模仿(比如品牌力、供应链、组织管理),如何去做差异化。其次,打造可复制的连锁单店赢利模型,裂变扩张。再次,借助各种杠杆提升品牌价值和溢价,避免陷入价格战。最后,就是向全国乃至全球扩张,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品牌就是这一系列复杂运营过程中的一个结果。 中国的餐饮连锁化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很多餐饮人的机会。当然,市场千变万化,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永远不变的就是不断与时俱进。跟上变化、适应变化、不断进化,才能不被淘汰,才能获得市场的欢迎和更多的回报。(作者:林良旭,百脑集品牌咨询创始人,小马宋战略营销咨询公司前高级咨询师)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5-2 23:35 , Processed in 0.0550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