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渠道的角度出发看品牌,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品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店品牌、淘品牌、团品牌+抖品牌。
大品牌的深度分销红利:店品牌
中国快消企业的赛道结构是全国性品牌、区域性品牌为主,工厂白牌和零售自有品牌为辅。
能占领消费者心智、具备品牌溢价能力、拥有独立流量的一般是全国性品牌。全国性品牌具有马太效应,因为是头部品牌,所以各个渠道的接受度也高,很多全国性品牌进入电商平台都具备流量商品价值。全国性品牌会被各大电商平台薅羊毛,当作起流量的硬通货。
大品牌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妥妥的马太效应受益者。所以,大品牌的规律是,品牌越来越有钱,有钱后持续投放广告,加深消费者心智,市场地位和销量比翼齐飞。
如今的大品牌是怎么来的呢?基本是线下深度分销+线上投放广告+大单品这样的三板斧成就的。今天我们不谈论广告和大单品,只说线下深度分销。可以说,是深度分销体系成就了相当一部分快消品牌,比如红牛、伊利、蒙牛、康师傅、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等(见图1)。
回到十几二十年前没钱打广告的时候,这些公司也是深度分销体系建设先行,吃到了深度分销的红利。这种深度分销的红利体现在品牌上,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店品牌。也就是在上百万夫妻老婆店、上十万KA和连锁超市中,通过深度分销对大小零售终端进行深度推广形成的知名品牌。由此可知,陈列和生动化才是动销的生命。
深度分销红利:淘品牌
到后来,线下大百货商场、零售超市被互联网平移到线上,渠道变成了淘宝、天猫、京东等。那些干过KA的都成了最好的B2C电商操盘手,平台占据了话语权红利,开始忽悠品牌商:不做电商等死,做电商找死。
嗯,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不外乎就是“不做KA等死,做KA找死”的牢骚话变了主体。品牌商心头一紧,赶紧跟上!这一跟上,直接导致线上B2C零售份额变成了23%。
这就是10年前被炒得火热的淘品牌,因为是在线上以图片带动销售,笔者也称之为图品牌。
且慢,为什么23%就到天花板了?
因为中国KA在全渠道的份额从来没有超过这个比例啊。
这些都是成就全国性品牌的渠道红利,笔者称之为店品牌+淘品牌的结构分销。
全国性品牌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区域性品牌也是数量不多的,那么,大量的工厂白牌、新消费品牌怎么办?
在传统线下分销体系中,新手是干不过大品牌的,你没有几千上万人的深度分销队伍,也没有以亿为单位的广告预算,怎么进行品牌突围呢?
深度粉销: 团品牌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那就是“用渠道来做品牌,足够多的渠道托起足够大的品牌”。
不过,我们这次改为团品牌和算法品牌。算法品牌有机会单聊,这次讲团品牌。
我们来拆解“用渠道托起品牌,绝对的销量成就绝对的品牌”这个大逻辑。
根据HBG(How Brands Grow)品牌增长理论,用户其实没有所谓的品牌忠诚度,用户只需要所见即所得,能随时随地买到他了解过或被推荐过的商品(购买的便利性),并且尽快得到这件商品(履约的稳定性)就足够了。此后,生客变常客,常客变熟客,熟客变铁粉,铁粉变品牌拥护者。从底层逻辑来看,这是用社会网络的互相影响来成就品牌的资产——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最近十来年,中国的渠道发展呈现这样一个趋势:用户圈层化、圈层社群化、社群渠道化,一个新兴的渠道,就代表着一个圈层的生意和生活。
比如:社交电商渠道,像云集、贝店、粉象生活等,大概有3000万名团长,这里是微商、宝妈圈层的生意和生活。
比如:社群电商渠道,像名义初品、海囤生活、买卖团、你我科技、肉团、嗨团等,大概有2300多家平台。这里是垂直团长圈层,足够垂直,足够定制化供应。
比如:社区电商渠道,像美团、拼多多、兴盛优选、知花知果、有井有田、九佰街、小许到家、小爱优选等。这里是小区团长、邻居社群生意。
比如:私域电商渠道,像吉贡、零云智联、她时代、快团团、群接龙、团咚咚等。私域的本质是亲密关系,如果你的产品能增进私域粉丝的亲密关系,那你的货将会在这个渠道卖爆。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