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两次的价格战大大提升了长虹的整体知名度,第三次则彻底奠定了长虹的老大地位。 1996年,国家彩电关税调整,由35%下降到23%,国际家电品牌虎视眈眈,想要借此机会抢占甚至垄断中国市场。重重围攻之下,本土彩电节节败退,长虹库存不断增加,一度到了“每个月建仓库都来不及堆放”的地步。 危机当前,长虹再次破釜沉舟,宣布所有彩电一律降价销售,降价幅度高达18%。在长虹的带领下,本土品牌迅速跟进,国产保卫战就此展开,打得外资品牌再无还手之力。 仅一个月,长虹销量就翻了一倍,市场占有率从27%狂飙到35%,“当年每卖三台彩电,就有一台是长虹”,长虹彩电成了最大赢家,不仅出现在国礼名单中,还成为民族品牌的象征。 被推上巅峰的长虹,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丝毫没有注意到,危机已不期而至。 02 战略决策接连失误,神坛跌落风光不再 打赢翻身仗的长虹万万没有想到,曾经同一阵营的盟友,很快就倒戈相向。 尝到甜头的本土厂商开始举一反三,不断推出更低廉的新品,主动出击打起价格战,大有赶超长虹之势。 面对不断被瓜分的市场,倪润峰不动声色,精心部署了“垄断战略”。即一面和国内八大彩管签订协议,垄断显像管上游渠道,让对手无货可卖;另一面悄悄酝酿新的价格战,意欲一剑封喉。 本以为计划天衣无缝,但事情非但没有按照既定的设想发展,反而彻底脱了轨。原来,长虹表面上掌握了市面70%的显像管资源,但私下里,为牟利的彩管厂仍会偷偷为其他厂商生产,导致长虹的如意算盘最终落了空。 打落牙齿和血吞,长虹不但高价囤积了大量显像管,还要硬着头皮打价格战,年净利润下降了74%。这次冒进,也成了长虹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对市场的预估错误,价格战完全没有奏效。1998年,四川长虹的库存商品增加到了67.89亿元。 无奈之下,2001年年初,产能过剩的长虹开始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或许是病急乱投医,长虹又下了步错棋,选择与美国APEX公司合作,以赊销的方式在美国开展贸易。 这家公司有着劣迹斑斑的前科,新科集团、五矿都曾上过当,长虹内部也率团队亲自赴美考察过,但为解燃眉之急,最终还是敲定了合同。 然而,APEX不仅没有按照正常流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反而通过票据诈骗的方式套了长虹40多亿元的货款,随后跑路不见踪影,一车车运出去的彩电,全都打了水漂。 2004年年末,长虹公告称“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由于涉及专利费、美国对中国彩电反倾销及经营不善等因素出现了较大亏损,支付公司欠款存在着较大困难”,向外界曝光了这一惊人的坏账金额。 长虹的声名遭到沉重打击,带领长虹一路披荆斩棘的倪润峰也结束了职业生涯,卸任长虹董事长,由赵勇接替。 噩梦还未结束,长虹又跳进了另一个火坑里。2005年,在液晶电视占据上风的情况下,新任董事长赵勇反其道而行,确定长虹投资方向为等离子屏。 2006年,长虹豪掷20亿美元,将韩国欧丽安等离子公司收入囊中,随后又投资7.2亿元,成立四川虹欧显示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等离子面板;2007年,长虹斥资60亿元豪赌等离子电视;2008年日立、先锋、三星和LG电子相继退出等离子面板生产,只有长虹仍在坚持。 事实证明,长虹再次走入了歧路。等离子项目商的40多亿元投资,换来的只有连年亏损,最终只得以6420万元的价格出售虹欧公司61.48%的股权,元气大伤。 时间来到2014年,网络化、智能化的浪潮开始席卷家电行业,各大家电企业集中转型智能化。海尔、美的、格力三大巨头先后建立起自己的智能化生态;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小米、苏宁等也都加入了战场。 本应抓住“复兴”机会的董事长赵勇却不以为然,认为竞争对手是在作死,结果许多互联网品牌电视弯道超车,将长虹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一系列失误之后,长虹业绩持续低迷,不仅要靠政府补贴艰难生存,还得靠卖地缓解经济情况,风光不再。 03 多元化发展藏隐忧,长虹能否翻身再起 眼看电视业务日渐式微,转而求其次的长虹四处出击,寄希望于多元化发展道路,来找到增长新动能。 在传统家电领域,长虹除了电视机外,还生产空调和冰柜等产品;另外,长虹还大举进军厨卫、手机、IT产品行业,甚至还进入了与老本行几乎没有关联的房地产业。 ▲2021年长虹产品营收情况 可惜事与愿违,这些行业类别跨度极大,每个行业本身已有巨头存在,半路出家的长虹,并没有折腾出太大水花,直到现在也拿不出一款可以吊打市场的拳头产品。 此外,品牌重心转移,涉及领域过多,在缺乏主业突出的背景下,还带来了效率低下与管理成本增高的问题,不断拖累着长虹前进的步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7年,长虹率先成立了国内家电行业的首个人工智能实验室,远远早于竞争对手。但等长虹真正腾出手来进行研发时,不管是老对手康佳、创维、海信等,还是暴风、小米、微鲸等互联网品牌,都已启动了人工智能战略,长虹起了个大早,却没能发挥先发优势。 所以,盘子的确是铺开了,盈利水平却没有增长。随着多元化的深入,长虹的盈利能力是年年下滑,毛利率从2010年的16%降至11%,净利率则一直在2%左右徘徊。 相较之下,曾经的对手海尔一直专注于家电生产,对其他领域鲜有涉及,冰箱营业额却远远高于其他产品,拥有难以撼动的核心竞争力;海信也是如此,其主营产品只有电视机,但业绩足以“秒杀”长虹。 当然,从公司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寻找更多利润增长点,本来无可厚非。美的集团就成功地实现了“两条腿”同步向前,既保持了传统的消费电器、暖通空调业务优势,又在机器人自动化领域新增市场想象空间。 错就错在,长虹更像是个盲目的风口“追逐者”,哪里热闹往哪去,看似全能,实则多而不精,还因此丢失了彩电大王的标签。 如今,长虹依然表示要“加速培育新增长极”。这些新的增长极包括家用机器人、电动汽车压缩机、汽车空调等业务;布局智慧农业、智能水表、智能停车、设备定位;锂电业,关注三元材料领域的布局机会;汽配业务等。 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更是公开表示,到2025年,长虹要实现主要产业稳居国内第一;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冠军或隐形冠军,销售规模增长到2000亿元的目标。 然而,机会总是稍纵即逝,屡屡错过黄金期的长虹,能否实现豪言壮志,重新东山再起,还要打个问号。 但可以确定的是,市场留给长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5-2 11:53 , Processed in 0.0327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