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刚刚进入职场或者尚未经济独立的看牙主力军来说,补一颗牙好几百、拔一次牙上千,都不是小数目。动辄上万的种牙和好几万的正畸,就更不敢想了。 20岁的大学生小虎,是被“看牙贵”困扰的重度焦虑患者。 因为小时候补牙没补好,加上不重视口腔卫生,她的多个牙齿存在继发龋现象,缺损也多,医生给出的初步诊断是,需要根管治疗,打桩戴牙冠。有一颗牙烂得只剩下残根,只能拔掉再种植。 小虎长期被牙疼困扰,时常被急性牙髓炎折磨得无法入睡。但牙疼,在上一辈人的传统观念里,并不是需要花好几万去大医院治疗的疾病。“家人觉得,吃点消炎药、止痛药就好了,是我太敏感、太激进,一点痛都忍不了。” 有一次,因为疼痛难忍,小虎被家人带去亲戚开办的诊所治疗。“小诊所设备落后,没有拍片,医生就把牙齿磨开放药进去,但因为腐质没有清除干净,里面还在继续腐烂。”后来,小虎发现,这颗牙的情况更糟糕了。 上大学后,小虎自己偷偷去一个私立连锁口腔诊所看牙,被医生告知,要赶紧治疗,“牙齿的问题只会越拖越严重,等到根管治疗都无效了,就只能拔掉种牙。” 但根管治疗的费用也不便宜,在家人不支持的情况下,经济不独立的她,也难以负担。 小虎在社交平台就牙齿问题求助 她在社交平台疯狂搜索治牙相关的信息,想安慰自己“等工作赚钱了再去治也不迟”。但看到别人分享的治疗方案、医生和费用,看到所有人都在说“牙齿疾病要尽快治疗,越拖越严重、越拖越费钱”,她更加焦虑了。 “我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无法正常入睡,一直在刷牙齿相关的帖子,越看越恐惧,越恐惧越继续,直到困得睁不开眼。一刷牙就想哭,没有吃饭的欲望,总是做噩梦吓醒。” 她想过贷款去看牙,但因为没有工作,借贷渠道无法开通,自己更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加上课业繁重、疫情封校,她没有办法出去做兼职攒钱。 她在社交平台上求助,才发现,很多同龄人都有类似的焦虑。“我们一起聊天,彼此宽慰、劝解,但效果甚微,我一直都在放大不赶快治疗的后果,放大家人的冷漠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和小虎有类似的同龄人不在少数 “牙齿疾病越早治疗越好,的确是事实,但现在治牙、正畸,似乎正在成为一股风潮。”多位受访者认同,他们的看牙焦虑,的确有被网络信息放大的成分。 “不仅仅是普通人的分享,更重要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牙科医生入驻社交平台,强调看牙、整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奔奔觉得,其中很难说没有利益关联。“还有所有的口腔健康消费品牌,卖牙套的、卖冲牙器的、卖电动牙刷的,甚至是一些医美机构,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赶紧去看牙吧。” 科普知识夹杂营销信息的集中冲击下,居高不下的治疗费用和消费能力有限的目标人群之间,愈发撕裂。 小多不后悔“贷款看牙”,但有两个前提,一是她确定自己有偿还能力,二是牙齿矫正后确实更自信了。她更想告诉同龄人,要量力而行,“如果经济能力不够,又强行去透支消费,导致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变差,那是不值的。” “就正畸来说,没钱可以先不做,要做一定要正规。”梦梦想告诉有正畸需求的年轻人,一定要多做功课,明确是否真有必要,同时认准机构和医生资质,“千万别盲目,也没必要赶潮流。” 相比正畸,她也觉得,保护好牙齿本身更重要,“首先定期洗牙、及时补牙,正畸的优先级是最靠后的,等有存款了再去做也不迟。” 最难以调和的矛盾,或许在于像小虎这样,本身存在严重牙齿问题,却无法独立负担治疗费用的年轻人。 小虎发在社交平台的每一条求助帖,都有好几百条回复,有人劝她兼职攒钱,有人宽慰她“慢慢来”,更多人和她“同病相怜”。 她们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时间,盼望有天能真正实现看牙自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多、梦梦、糖糖、小虎为化名。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5-2 14:35 , Processed in 0.0371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