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远见型企业家从何处起跑

2008-1-17 08:00| 查看: 40643| 评论: 0|原作者: 于明德

摘要: 『凡是时而产业出现剧烈波动、上下颠簸、多数企业叫苦不迭,那一定是政策出了偏差!』
内需增长强劲是动力源泉
我国医药市场目前仍以内需为主。以2006年为例,当年出口交货值仅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2.65%,而且其中半数是化学原料药与中间体,而制剂和制成品很少。
内需市场主宰着国内医药生产,那么内需市场的大环境如何呢?
尽管近三年来一些走偏了的政策和规定,为行业带来了阵阵风雨,导致全行业的效益剧烈波动,但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产业销售额仍以超过17%的幅度增长,远远超过了全球的平均增速(8%10%),这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普华永道的一份报告指出:通过与9个国家185位制药企业高管访谈,大家认为全球发展的中心正在转变,中国内地将成为外资药企扩张业务的首选市场。
另外,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各省市都在积极探索试点城镇非就业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7月23日,国务院正式布置了全国79个试点城市,并规定了居民医疗保险200元/人/年,而且国家至少要补贴每个参保人40元/年,并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加起来,就给医药市场带来数百亿元的增长。
事实上,在度过了2006年的低谷期后,今年上半年已经呈现了明显的转机。1月份至6月份,全国医药工业生产销售收入为23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58%,实现利润总额198.3亿元,增长了36.09%。其中去年跌幅最大的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分别反弹式增长了43%和41%。如果政策层面保持相对稳定,2007年将是丰收年。
研发外包与转移生产增添活力
1.“入世”后,转移生产和委托加工业务日趋扩大,是我国医药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动态。
欧、美、日等许多跨国公司将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转移到中国企业生产,这早已不是新鲜事,比如美国辉瑞公司多个激素产品转让给上药集团生产,阿斯利康公司停止生产近百亿美元的原料药,转向中印采购……转移生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订单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国际规则、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环境保护、安全、质量、专利保护的理念和意识等,极大提高了我们的竞争能力和国际地位。
2.近年来,研发外包业务在中国方兴未艾,势如雨后春笋,比如上海药明康德公司、睿智化学公司、北京智元公司、本原正阳公司,以及中关村园区、成都高新区、上海张江园区等诸多科技公司。
除了经济发展的成效之外,研发外包在中国有三大贡献:
一是让中国引起了世界医药的注目;
二是带头实践和推广了国际标准的GLP和GCP;
三是为中国制药由仿制向创新转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如果说昨天我们的制剂出口曾在一片乐观的情绪中落后于印度,那么,今天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外包与转移的走势,抓住契机。
3.近期,世界医药科研的主力军纷纷来到中国落户。继丹麦诺和诺德公司之后,阿斯利康、礼来、罗氏、诺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或扩大研发投资,他们共同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
毫无疑问,跨国公司必然带来更多的合作和面对面的学习机会,也会增加成果转让机会,同时对国内创新药的开发带来支持,仅上海张江园区正在早期研发的一类新药就有4个得到合资或注资,而接近后期的项目有20多项得到合作或注资,某外资还即将出资3700万美元购买上海一家企业的科研成果。
国际资本青睐中国药业
近年来,国际资本日趋关注中国医药产业。自2006年年初开始,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医药企业呈现明显加速的迹象,在已获得外商风险投资注入的29家医药企业中,只有12家是在2006年完成的。
另一个例证是,2006年,中国内地在海外上市的药企只有4家,共募资不足5亿美元。而2007年前4个月,即有同济堂(中药)、武夷药业(中药)、四环控股、先声药业和沈阳三生制药等5家药企海外上市,共募资超过7亿美元。而且还有多家药企也在蓄势待发。
中国药企联通了国际资本市场,不仅技术和专长将迅速走强,甚至走向国际市场,而且,中国资本也会被带出去“活动”,药企“走出去”战略也就进入了更高阶段。
跨向欧、美、日
制剂走向欧、美、日,这是中国药业多年来的夙愿。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与世界制药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研发、创新和GMP、GCP、GLP、GSP等质量规范的推行,以及EHS体系的建设,让中国医药产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的“海归”逐波加盟,加快了我们的步伐,已经有一部分企业达到了国际认证的水平。因此,制剂走出去的时机成熟了。
浙江华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制剂企业;深圳立健是第一个将头孢菌素制剂大批量销往欧洲的企业;海南普利第一个将注射剂销往美国市场。至于许多固体制剂的出口,海正药业、上海天平、复星药业、西安千和、大连美罗等都是成功的先行者。
过去一般认为出口难度较大的大输液,也已有石家庄四药、四川科伦集团成功出口并即将进军美国市场。
我们为什么如此看重制剂出口欧、美、日呢?
一是在全球6430亿美元的药品市场中,欧、美、日三大市场占88%,是世界主流市场。
二是欧、美、日市场体系不同于国内,同样的仿制药制剂,我们可获得相当于国内5倍8倍的效益。
三是近年来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导致国内产能多半闲置,而“走出去”是最好的突破口。
先导企业的成功实践,带给我们生动的启示:
启示一:只要细心经营,中小药企是完全可能通过各种国际认证的。
启示二:千万不要低估了欧、美、日市场对中国仿制药制剂的需求。几家率先通过认证的企业,获得的首批订单会超过全部产能。
启示三:制剂“走出去”与人才、资金、技术的引进,是加快发展的双向互动。
政策误差和行业的五大梦想
总结过去,凡是政策科学,产业发展就一片繁荣、蒸蒸日上;凡是时而出现剧烈波动、上下颠簸、多数企业叫苦不迭时,那一定是政策出了偏差!
所以我们在讨论发展契机时,最为关注的还是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2006年2020年《科技规划纲要的决定》,是未来十五年的创新指南;《关于医药产业“十一五”规划指导意见》,也明确了“十一五”发展的“产品、企业、技术和创新体系”四大目标和具体措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正借助包括“生物制药”和“中医药”在内的“九大专项”来推动落实。
上述诸多大政方针,都为“十一五”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影响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因素——“以药养医”的现状尚未改变,危害很大的所谓“招标”还在改头换面地延续,频繁降价和欠科学的药品监管政策也在干扰产业的健康发展。
还有一些部门的规定,初衷是好的,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部门间互相矛盾,还忘乎所以地自说自话。比如,取消“商品名”和所谓廉价药的“定点定价”管理规定,以及处方管理规定的“一规双品”等,都有待思考和完善。
对于当前的医药发展工作,我们有五个梦想:
如果在这次医改方案中能改革“以药养医”体制;
如果我们能创造条件逐步实现药品市场化定价为主的原则;
如果我们能立即停止积弊甚多的现行招标采购制度;
如果我们能让创新药自动进入医疗保险;
如果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事项,政府再少一点行政干预……
那么,中国医药产业就会更好地抓住有利契机,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于明德)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1 19:15 , Processed in 0.0326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