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本土品牌的“强大”路径创新需要坚持,需要勇气

2007-10-31 08:00| 查看: 85694| 评论: 0|原作者: 屈红林

摘要: 在一个不长的时间段中,继小护士、羽西、大宝被收购后,丝宝的收购案终于也尘埃落定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宿命是全球化趋势下资本的强大魔力使然,还是“中国式营销”创新难抵跨国公司之强大系统?
在一个不长的时间段中,继小护士、羽西、大宝被收购后,丝宝的收购案终于也尘埃落定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宿命是全球化趋势下资本的强大魔力使然,还是“中国式营销”创新难抵跨国公司之强大系统?
众所周知,原始投资获利退出有两种主要渠道,一种是上市,另一种就是被收购。如果丝宝能像上海家化、索芙特一样上市,这个故事可能会演绎出另外一个版本,可惜,国内的资本市场支持的主要还是国企。
至于跨国公司所谓的管理系统在中国市场的效力,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无法找到支持国际巨头们在中国的运营效率、净资产汇报率超过一线本土公司的数据,也没有迹象显示被收购的品牌在跨国公司手中变得生龙活虎了,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大款”们的体量超级地大,能够承担更多的战略性亏损而已。他们能收购本土公司的原因往往很简单,那就是他们打通了全球资本的大门,彻底解决了收购的融资问题罢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会真的掏股东腰包,只是稀释了股权罢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丝宝被收购的原因首先应该不是营销问题,而是已经开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中国,实际并没有解决创业企业家的变现问题和收购的融资问题,也没有通过资本市场,将一些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升级为有管理输出能力的产业投资公司。
那么,我们也没有理由对丝宝的“中国式营销”创新产生疑问,我恰恰认为丝宝在其不同于宝洁的“终端制胜”营销遇到瓶颈后,更应该坚持差异化竞争战略,为“终端”优势找到一条升级和创新之路。我不认为学习跨国公司、努力将自己的管理“规范化”能够让企业建立可持续的竞争力,我担心这会和大多数积极向“先进”看齐的中国公司一样,在完成了诸如管理方面上ERP、规范营销预算体制、人力资源上启用类似跨国公司的专业经理、品牌与广告方面与国际4A公司合作等规范动作以后,恰恰会减弱战斗力。因为你在各个竞争单元上与主要跨国公司的模式已基本一致,但又普遍弱于对手,整个系统防守有余,突破力不足,这意味着什么?
华尔街传奇人物彼得·林奇曾经这样总结为什么大多数基金经理业绩都很平庸:“他们都是一样的人,都来自一批名校、看一样的书、相信一样的理论、周末去一样的乡村俱乐部……而市场需要差异才能把握。”同样的道理,没有差异的营销竞争将变成资源的比拼,这从来不是本土企业的强项。
丝宝的收购案并不能说明丝宝竞争历史的失败,相反,33亿元的收购价恰恰证明了其差异化实践的成功价值。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看到这个成功达到了改变旧规则、创造新秩序的巅峰。我们希望,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模仿与合作的流行, 更希望本土企业保持继续创新的勇气——因为只有从营销理论到实践模式的全方位创新,本土企业才可能在历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超越对手。如果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结论只是更加虔诚的学习,那么,未来的商业评论家可能这样描述我们这个时代——
“那本来应该是中国品牌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可惜,那也是一个缺乏竞争信心和创新勇气,经常落入了俗套的时代。”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屈红林)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6 23:42 , Processed in 0.0340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