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本土日化企业:圈钱至死?

2007-10-15 08:00| 查看: 55826| 评论: 0|原作者: 李传玉

摘要: 大多在第二阶段徘徊或最终出局的日化品牌,极少数是由于与经销商交易亏本造成的。有关研究显示,95%以上的出局者是被终端网点“抛弃”的。

企业常把年度营业额翻一番称为“上台阶”。日化行业中,100万元翻200万元容易,1个亿翻2个亿就费劲了。有学者则将1个亿以下(创业期)、1亿~5亿元(成型期)、5亿~50亿元(定型期)定义为“台阶”。成功攀阶的企业有多少?为何日化行业过5亿元的企业少之又少?迈入一个新台阶的“死穴”在哪里?

死穴一:“死学”

“死学公司”(简称为S公司)的主要特征为“四子三点”,而且几乎是本土化妆品企业的“入市法典”。“四子”即找名牌瓶子、仿名牌名字、看名牌样子、抄名牌文字,目的是为脸上贴金;“三点”即学卖点、学扣点、学返点,只要看到新功能、新市场政策,大家一哄而上。
信奉“四子三点”者,撞对了其中一“子”一“点”,转眼间就能开上奔驰买块地。这些“传奇故事”引得众多入市者前赴后继。当然,死于台阶之下的企业更是层出不穷。

[案例]
T公司跟定的目标为A公司,寸步不离。去年A公司突然加大对专卖店渠道的支持,为遍布城乡的专卖店配备产品形象陈列柜。T公司立即跟上:凡订货××元即配送专柜一个。
一年后,A公司的市场销售业绩整整翻了一番;而T公司的业绩却不升反降,因为送出的陈列柜数目多、耗资大,收益大幅缩水。
到终端一看,A专柜形象端庄,人头攒动;T专柜有半数变成了“杂货柜”,还有半数则被搁置于门店的仓库内。

分析:
“死学公司”的命门就在于 “死学”,致命死穴就是没有自己的灵魂,东施效颦。只能学其形,无法学其神。
A公司的“专柜行动”是其终端营销的一个系统策略,不只是简单地发放几个专柜,背后还配合了一系列协助店面销售的工作,比如加强产品卖点提炼、指导陈列、培训终端人员(包括各种经典话术);而T公司则将专柜配置作为“订货条件”的“福利”,实际效果当然大相径庭。
“死学”一族都有一个共性的行为——政策换回款。拼价格、拼折扣,靠价格和订货回馈条件诱惑。所谓的“市场策略”和“市场投入”,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核心目的就是让经销商多订货、自己多圈钱。
这类公司的老板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生意哲学——英雄不问出处。在如何获取“第一桶金”的问题上,可以没有什么道德底线,“死学”也不算难堪。但是,完成原始积累后,一旦走出创业期,若继续沉溺于“死学”的套路,企业必死无疑。

死穴二:假面舞会

[案例]
炎炎八月,在西部古城考察市场时,与“××终端营销精英论坛暨秋季新品订货会”不期而遇。这家以“专卖店品牌”自誉的企业,邀请了“课程销量行业之首”的某著名营销大师莅会培训,在当地日化界搞出了不小的动静。
然而,在历时四个小时的“论坛”会上,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厂家介绍自己的豪言壮语:投入××万元邀请××明星做产品代言人,准备投入××亿元建造现代化工厂……整场论坛下来,几乎没有听到与营销有关的任何事情。

分析:
以学习、交流做掩护,将“论坛”演绎成行业内的“新订货渠道”。而以明星代言为诱惑,打着种种旗号订货圈钱,这种十年前就经常玩弄的把戏,如今之所以死灰复燃、难以自拔,根源在于它已成为某些化妆品老板难以戒除的心魔。
这类企业只知欺人却不知自欺,看似“忽悠”了别人,实质上是在自残。它们不了解区域市场和渠道状况,没有区域业务队伍,更没有终端维护人员,与竞品的抗衡手段唯有拼价格、拼政策。
这些老板和企业习惯于“吃浮食、吃巧食”,要动真格地协助销售、操作终端,往往心魔难戒。杀个回马枪,最后还是玩圈钱。
对他们来说,跨台阶的致命难处是必须改变“游戏现状”——由原本依赖于“跳大神”、只重视第一交易环节(向经销商圈钱),转而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终端动销情况等,直接介入渠道或终端网点作业。
若要金盆洗手、立志转型,以下难题不容忽视:
▲渠道不同,终端操作手法也不同,比如商场专柜与超市专柜的位置要求就不同。终端工作的界面太多,管理成本增大,市场投入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把控。
▲以往靠的是“政策换回款”,价格已经杀到了最低,利润也都掏空给了经销商,现在别说重新调整供货价根本不可能,即便是要改变经销商以往的生意思路,就会遭遇很大的困难。
▲原有市场网络都是经销商一手遮天,若以新产品开发新网络来“转型”,资源就不能共享,确实可惜。
▲新渠道、新网络、新队伍、新政策的运行,都会导致市场费用陡然增大,心里对投入产出更加没底。
但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企业直接面对终端,是迟早的事。企图绕着走、吃偏方,难以久远。早一天转型,或许多一分生机。

死穴三:畸形文化

[案例]
企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运行规则和游戏规则。本土化妆品企业的老板们极少有人如此审视自己的企业。相反,多数人是在顺延创业期的“成功”经验——小心谨慎、谦和忍耐、勇于拼搏、辛苦劳作。
创业成功后,他们的心理被牢牢打下了被“证明”的烙印——当年“狠心赌一把”被证明为自信,当年“甘做人下人的毅力”被证明为能力,于是,一个被“证明”的“心理图谱”诞生了:自信+能力=强者。
由此派生出了第二逻辑公式:强者=能力+自信。
在中小型企业里,老板的想法就是公司的想法,老板的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这种“强者证明”的心理定律,惯性地伴随公司步入了第二规模阶段,自然演绎成企业的一种畸形文化。不论是“死学”一族,还是“假面舞会”一族,死守以往的“成功经验”,无法放弃以往的“发家做法”,难以导入正面文化。

分析:
企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运行规则,核心表现在:企业经营增长点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创业期”的经营增长点可以是单元的,不顾利润平衡,只求销售额,便能有滋有味地“活”下去。
而“成型期”的增长点则是多元的,软硬件都要跟上,需要同步推进。如果缺失多元性的综合增长,就可能会影响其他单元增长点(包括销售额)的增长。情形糟糕时,可致使企业迅速下滑或偏离掌控。这也是决定企业能否攀越台阶的根本。
比如:企业在创业期时,生意大多是在第一环节(经销商层面)上完成的,增长主要表现为“政策换回款”。
到达第二阶段,则看“增加终端数量”这个增长点,硬件首当其冲,要的就是零售渠道的占有率和终端网点占有量的增长。这便是“一个人叫卖十声”和“十个人各叫卖一声”的区别。
增加终端数量,这种硬件建设目标依赖于第一交易环节的合作商——区域代理商(尤其是省级代理商),是很难实现的。这势必要求企业改善现存的区域市场结构、经销商体系、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绩效目标的设定等,构建起配套的管理平台,即软件。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大多在第二阶段徘徊或最终出局的品牌,极少数是由于与经销商交易亏本造成的。有关研究显示,95%以上的出局者是被终端网点“抛弃”的。而多数企业老板对此心知肚明,可为何“知而不进”呢?
根源在于:正面文化(科学的管理思维和方法)缺失,抑或负面文化(赚钱就走)作怪。(文章编号:3070916,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李传玉)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8 03:00 , Processed in 0.0335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