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变脸,“快钱”时代的财富加速器

2007-9-25 08:00| 查看: 71886| 评论: 0|原作者: 刘超,熊开容

摘要: 主持人语:在“快钱”市场转型的价值转化过程中,企业大多痴迷和沉浸于财富倍增的快意与追逐,而忽略了其赖以基业常青的根基——创新。以创新未来企业或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为基点的产业创新战略,才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所在——
带刺的玫瑰与酒醉的探戈
延续2006的癫狂,深陷股市与楼市漩涡的2007,注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季节。“全民皆股”、“满城尽布黄金楼”,这些紧握时代脉搏的词藻,或将与“肉价飙升”等一道成为今年最具震撼性的流行词汇。而从股市与楼市劲爆的上升轨迹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中国可投资资金流向上的悄然转航,以及中国投资文化嬗变中的困顿与浮躁。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可投资资金中,90%滞留银行,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银行盈利的负担。无疑,股指飙升的“羊群效应”必然对可投资资金中过剩的流动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承接性,换言之,A股的暴涨,为坐困银行、替国家投资免费打工的15万亿元储蓄找到了新的出路。以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温州民资为例,曾经的温州炒房团不知使多少死水般的市场激荡起微澜的涟漪,而当一路窜红的A股市场奔腾而来时,以“狠辣”著称的温州民资又大量高调进入股票与基金市场。据悉,只今年5月,温州股票交易额就达170亿元。据保守估计,自2006年掀起的这一轮A股牛市狂潮,至少创造出3万亿元的资产增值财富。我们或可不妨大胆预测,当回报率不尽如人意或是宏观调控趋紧时,这3万亿元中的部分资金早晚又会流向楼市,制造新一轮流动性驱动的房地产旺市。凡此种种,无不一次次折射和预示了中国资金流向上的重大变化。如果我们都能体认这是一个“快钱”的时代,那就有必要将这个时代的关键内核予以解剖。
“快钱”时代的第一个特征可以简洁地聚焦在一个“快”字诀上。毫无疑问,“快钱”热衷的往往是那些具有“短、频、快”收益特点的“热点”行业,如1998~1999年的IT热、网络热,2000年以来的房地产热等。打一个或许算不上贴切的比方,“快钱”就像是一个“赌徒”与“负心汉”的结合体——在进入某个热点市场之前,掌握热钱的投机者会像“赌徒”一样寻找对象的软肋、判断获利的前景, 同时会以孤注一掷的气魄展开一场“豪赌”。而一旦赢利,它又会以最快的速度逃逸,充分显露出“哪怕死后洪水滔天”的负心与绝情。显然,这是一个理性与赌性双身附体的“双面人”。
“快钱”时代的第二个显著特征体现在“险”字诀上。“快钱”就像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艳丽的玫瑰花瓣盛开在荆棘丛生的花枝梢头。风险与回报的等阶性与不确定性是“快钱”时代财富游戏的自然法则。然而与“快钱”之风劲吹相对应的是,中国投资文化即便历经数年股海沉浮的洗礼,但总体上看仍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我们仍能不时从中国股市与楼市的群体性亢奋中嗅到投机氛围下理性下行的隐忧。这一方面恰恰反映了“快钱”市场赌徒劣根性式的“症候群特征”,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投资市场欠缺成熟的阶段性现状。毕竟,“快钱”市场很多时候几乎等同于投机市场。而在当下,投机市场无论是在民间散资抑或企业身上都被深深打下了投机文化的色彩,这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队意识。
从僧人到食堂阿姨,500万新进股民的决然加盟不仅是对股民结构多元化这一市井群像最生动的描绘,更是“全民皆股”这一盛世图景下投机文化风行与作祟的魅影浮现。而在“满城尽布黄金楼”的鼓噪与热络中,除了一睹“恐慌性购房潮”的市场奇观,中外热钱竞合的玄机、市场泡沫裂解的揣度同样慑人心魄。这很像社会学中所谓的撒纸追踪游戏(paper chase),当市场大热使得人们竞相卷入和模仿时,投资上的趋同性和竞争无序化也等比地发酵了产业利润和竞争态势的变化,从而加剧了投资转型的风险。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当IT、生物制药、网络、房地产等行业成为近年来“快钱”市场追捧的热点时,许多企业的产业转型却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源就在于忽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或许,当我们真的半启窗扉觑觎和憧憬着这一幅幅“快钱”时代的盛世图景时,“非理性的繁荣”——新经济泡沫膨胀时,格林斯潘老先生对那个阶段虚热的美国股市给出的最精辟的诠释和最具警示意义的醒世恒言——却一直萦绕在笔者耳际。我们希望能从纷繁负责的结构因子中剥离出正向的基因内核,为企业在“快钱时代”的成功转型提供合理的建构元素。

变脸,“快钱”时代的财富加速器          
这是一个日益全球化、数字化和金融化的世界,是一个资本运作开始取代商品运作的时代。时代节奏与运作机制在改变,财富创造的时效性同样需要以更加精细化的尺度来衡量。当快钱时代盛景突现时,“证券化”和“资源化”在企业谋篇布局中的战略筹码在悄然升级。“跟进,还是不跟进”、“转型,还是不转型”,或许会成为众多企业的哈姆雷特式自诘。无疑,产业转型是企业面对经营环境变化时的必经选择,转型是否成功已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动态竞争优势的有效源泉。
一般而言,产业衰退是企业产业转型的基本原因,但这绝非必要条件。毕竟,企业是个开放的赢利系统,一切有效的财富创造模式都自有其合理内核,是否转型以及采取何种转型方式?需要企业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以一种整合的视角来进行考量。相比较而言,快钱市场转型的酵母更可能源自产业间的投资回报差异,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预期的扰动。但企业界应该意识到,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最首要问题在于重建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即重新思考企业的使命与追求。所谓“快钱”与“慢钱”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速度差异只有在财富的获取途径、存在方式与企业的核心目标以及价值体系相协调时才有意义。
毋庸置疑,产业转型既是一项生死攸关的战略决策,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在向“快钱”市场转型的财富增值过程中,最终还要回归和落地到价值转化这个核心命题。一般的产业转型都是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转化目标。而在“快钱”时代的经营实践中,企业关注的焦点比较容易落在利润增长的竞逐上。在评判价值转化效率时,往往只单纯地考虑了投资回报率等显性的价值转化指标,而忽视了生态因素(如产业关联性、组织匹配性、资源储备、企业文化)等隐性的价值元素。而事实上,在产业转型的价值转化过程中,生态因素恰恰是直接决定替代产业的产出以及产出增长率的重要因素。需要拷问和反思的是:当企业达成了资本和资源的转移时,是否也同步实现了生态价值的提升?
毕竟,在“快钱”市场转型的价值转化过程中,企业大多痴迷和沉浸于财富倍增的快意与追逐,而忽略了其赖以基业常青的根基:创新。大量“长寿”企业的成长史表明,以创新未来企业或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为基点的产业创新战略,才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所在。提到普赖姆利卡公司,或许大家都会感到陌生,这是美国一家成功的大型金融服务公司。而说起美国铝罐公司,相信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如果告诉你,正是这家毫不起眼的铝罐生产商,以其丰腴的母体和卓绝的变脸术缔造了现今的金融服务巨鳄,或许你更会在巨大的反差下错愕莫名。

链接:
美国铝罐公司的变脸术
美国铝罐公司是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的典范。许多年来,美国铝罐公司一直在为许多食品和饮料公司制造听罐和其他的金属容器。但是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铁罐行业变得无利可图了,其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铁罐生产变得越来越简单,从而使公司面临着许多同样的竞争对手;第二,铝生产公司的前向一体化和食品公司的后向一体化侵蚀了美国铝罐公司的部分市场,并限制了公司提价能力;第三,塑料容器的出现威胁着铁罐的销售,因为塑料能够用于铁罐所不能运用的领域。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铝罐公司转向了与铁罐制造不相关的业务,其中包括纸产品和印刷。1977年,该公司收购了皮克韦科国际公司(一个录音带发行商)和它的子公司——音乐地带公司。1978年它购买了直接邮寄商芬格哈特公司。到了1980年,美国铝罐公司开始重新定位它的全部业务组合。其第一步行动是收购联合麦迪逊公司,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美国铝罐公司还继续收购了几家金融服务公司,包括巴克利银行和史密斯·巴尼公司。1986年,美国铝罐公司出售了它的铁罐业务,随后又出售了其他业务。1987年,美国铝罐公司更名为普赖姆利卡公司,这时,它已成功转型为一家大型的金融服务公司。
事实上,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企业转型,大致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循环链:企业家—资源—资本—产业—管理,次序或有差异,但五个基本要素的和谐统一实是缺一不可。在“.com”一度风靡的新经济时代,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股市神话。很多创业者只要提出一个创意或设计一个方案便到股市中融资、上市,一夜之间就可以从身无分文而攫升为身家亿万的财富新贵。但结局如何?空有创业者的一腔抱负与轻狂,殷实的资源与资本,当“.com”的快车循环到产业和管理的节点时却遭遇路障而倾轧。虚幻的产业泡沫与滞后的管理模式重构,最终葬送了“.com”一度绚丽无限的锦绣前程。
在这个只争朝夕的时代。练好产业转型这门变脸术,将是企业赖以永葆青春而至基业常青的财富加速器。
    (文章编号:2070910,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专题编辑:袁航market@vip.sina.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刘超,熊开容)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9 11:25 , Processed in 0.0337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