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学会放弃:中部崛起的起点

2007-7-3 08:00| 查看: 107697| 评论: 0|原作者: 陈华丰

摘要: 中部崛起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发展的联动过程。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通过城市这个载体,在系统整合思维下,将中部三大产业中的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实现快速崛起。
陈华丰:迈肯西(广州)管理咨询机构(http://www.gzmkx.com)总裁。美国匹兹堡大学营销学博士。曾任美国汇圣集团亚太区总裁、上海中国华源集团营销中心总裁。负责有广西桂林旅游城市策划、深圳CBD策划、广东中山城市发展策划等大型策划项目。
当华夏文明的精华代表江西景德镇“瓷都”荣誉旁落潮州;当中部文化极品象征山西四眼井老陈醋厂被镇江恒顺集团收购;当河南少林寺推出“功夫之星”全球选拔赛而电视合作伙伴却被深圳卫视拿走……3.61亿中部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历史的积淀变成了现实的包袱;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内陆意识”束缚了想象力,蹒跚中,惊觉对手已悄然超越。中部与东部之间的GDP总量差距已拉大到6倍之多。
中部崛起是国家战略
中原定,天下安。自2004年3月以来,上升到国家意志的“中部崛起”战略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相关部委、中部各省以及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而对中部崛起的发展思路探索也从未停止过。从“六大软肋说”、“三农说”到“区域分工说”、“产业转移说”,再到“核心增长说”、“营销崛起说”,各路专家学者似乎在寻找“一剑封喉”的绝招,寻找阿基米德说的那个能帮助我们撬起地球的支点。
作为一名智业从业人员,我对上述的学说和观点没有半点不敬。但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中部地区从总体上看还只是一个地理方位概念,尚未形成完整的经济区域,我们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就解决中部六省的发展。
面对各省不同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水平,必须根据系统整合的思想来制定中部地区整体的发展战略。但这同样存在一个悖论:各省各市的情况不尽相同,每个省作为独立的行政区域都会有其政绩考核内容,系统整合的发展思想如何平衡各省市的利益?
必须找到系统整合战略思想载体
中部的崛起是在工、农业有一定发展基础上的二次发展;是对现有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创新;是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格局下的再次提升。其发展并不如东部那时单一的“开放”就可以做到,也不像西部开发时的基础那么简单,更不像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时已具备发展的雏形。
因为行政区划上的划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已使中部六省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六大块状经济区域。一味地强调打破省、市行政区域划分的规划不切合实际,所谓的大中部整合到头来只会是纸上谈兵。
我们要做的是对省市进行优势定位和市场细分——利用现有城市格局,在中部区域系统中,各省市有效整合、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用最小的代价、最低的切入成本获取最大发展。
中部崛起的方向应该是城市产业扩容。用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再由工业化激活农业现代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直接转化成当地第二、第三产业工人,从而实现城乡—工农联动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
城市,作为中部崛起系统整合发展战略实施当仁不让的载体,在中部版图中凸显
通过城市这个载体,利用系统整合思维,我们可以有效地将中部各省市在三大产业中的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实现中部快速地崛起。
农业:“种粮食”还是“种工厂”
观点:中部的主要优势还在农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传统农业的布局,必须以城市化、工业化来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有专家学者从东部的发展经验中取回了一条“真经”——用“种粮食”的土地去“种工厂”。我认为这完全不切合中部发展的实际。
首先,站在全国的大局看,中部的崛起,决不能再以牺牲农业来支撑工业的模式发展。东部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已经失去了大量的耕地,中部必须以足够的耕地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中部经济的同时,成为国家的粮仓、做全国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一角色不能被弱化。
其次,中部很多地区暂时并不具备“种工厂”的条件。工厂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条件,如宽松的商业氛围、一定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大量的熟练技工、高素质管理人员等。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去“种工厂”,收获的只会是风险。而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中部的主要优势还在农业,只是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传统农业的布局,以城市化、工业化来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具体是:
第一,中部大部分地区现有农业主要生产初级产品、搞粗加工,是一种粗放型的、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业作业方式,我们必须放弃。
第二,向效率、向科技、向地理位置要利润。用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稳定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利用农业积极融入周边城市发展的机会,开展农业旅游、农家乐等体验经济,跳出农业发展农业。
第三,优化农产品的深加工,减少原材料输出与产出产品购进之间明显的利益流失。河南省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小麦产量占全国1/4的河南大力发展面粉加工业,并且在此基础上,又拉伸出一条速冻食品产业链,逐步占领全国速冻水饺六成市场。从小麦到面粉再到速冻食品,河南从产业链条延伸中得到的,是一支庞大的就业队伍和成倍增长的利税指标。
第四,形成区域农业经济产业链。三大产业的有效整合,六省根据各自不同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区域农业经济产业链,如在湖北白沙洲建立中部农产品交易大市场,主要做中部农业发展的物流、物资供销等服务。
在中部,“种工厂”不具备普遍的现实意义,如何将原有的农业资源融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去,并将其利益最大化,才是中部农业发展的出路。
工业:学会放弃
观点: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这形形色色的诱惑,中部地区乃至中部各省、各市都应学会放弃。
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深远的产业结构调整,全球都在经历着产业转移,中国东部由于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提高,也需要进行产业转移。中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机遇。
然而,在产业转移承接的同时出现一个怪圈:相同的城市圈内部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互补性强,而不同的城市圈之间则体现出更多的竞争性——中部区域内部不能形成统一的合力。而且,部分承接的转移产业与当地优势资源关联不大,对城市的综合聚集效应以及对农业的反哺功能不强。更有甚者,转移的产业破坏了环境、影响了生态。
当机会到来时,我们需要先学会放弃。
在全局中聚焦:中部应集中优势资源,在全球化市场格局中,追求细分优势,明确市场定位,把产业链横纵向延伸,有选择地承接转移产业,造就局部的绝对优势,实现区域内资源互补,绝不做产业转移的“沟堑”和“短命工业”。
形成区域产业链:在区域资源互补、分工合作原则上,也要学会放弃。应整合周边城市原有工业基础、农业发展水平以及能源、原材料资源,发展富有省域特色且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省域比较优势,并最终形成中部区域完整和谐的产业链。如湖北汽车工业发展良好,安徽就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做好区域内汽车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
让城市从中部崛起:中部的每个城市应该在细化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发挥资源优势,寻求差异化经营,错位竞争,做专、做强,做出核心竞争力。不见得做指甲钳的就会比做电脑的利润低。选定一个市场或在一个细分的专业领域做强做大,这种系统整合的优势自然就会凸显出来。如河南郑州,原材料有占全国小麦1/4的河南支撑、市场有中国的一个粮食期货交易所郑交所的优势、近1个亿人口的河南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而国内三大粮院之一、建院最早的粮食学院——郑州粮食学院更是可以输送足够的人才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食品业就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在政策和资金上倾斜,把“文章”做大。
第三产业:开放的心态比理性思考更重要
观点:中部崛起需要优势产业的支撑,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有条件成为中部六省的优势产业。但以开放的心态面对问题和机遇更为重要。
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趋势。中部六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全国四大区域中是最低的,且中部六省的第三产业多以层次较低的餐饮、商贸零售等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创造的附加值低。
事实上,中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大提高,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已经形成;同时,长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武汉“一加八”城市圈、沿长江横向经济带及沿京九线纵向经济带十字两大城市集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而且,中部的资源不谓不丰富。拿文化旅游资源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保存下来的遗迹、景点在中部六省星罗棋布,每一个省都有风景旖旎的名山大川、底蕴深厚的人文古迹以及富含革命传统的红色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是中部各省突出的优势资源。
以河南为例,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这里曾孕育了令人赞叹的仰韶史前文化、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影响深远的甲骨文文化、世界震惊的红旗渠文化、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文化、亘古久远的炎黄华夏文化、闻名世界的清明上河商业文化、启蒙中国的中原商战文化。这使河南拥有无可比拟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带着金钥匙去讨饭还是用金钥匙打开致富大门,很容易作出正确的抉择。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很多的途径——
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渴望寻根的海外华人、想了解历史的青少年,以及众多的武术爱好者、文人墨客、各路儒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微缩版本的河南肯定会是他们华夏文化之旅的首选!
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只要根据消费群体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开发出精品、极品、孤品等不同价位的旅游产品组合或者推出文化旅游套票,从文、武、商三个不同的点切入,帮助消费者在河南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对中华文明某一领域发展过程的了解。同时,配合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调整文化旅游产品结构,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中国已与世界全面接触,而中部六省吸引的海外参观人数比例却不到全国入境人数的7%!差距正是发展的机遇。当务之急是要抛开“内陆意识”,以开放的心态面对问题和机遇,聘请外脑,激活文化旅游存量资产,利用软实力铸就中部崛起硬动力,让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带动整个三大产业的发展,实现中部的快速崛起。
总之,中部崛起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发展的联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省市需要运用系统整合的思维,也需要依托城市为战略制定和贯彻的载体,更加需要学会理性地放弃,在产业转移中,在市场细分中,在纵横延伸的产业链条中,寻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最终实现中部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构想!(文章编号:1070711)
(编辑:唐 人2001tr@sohu.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陈华丰)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2 13:44 , Processed in 0.0390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