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只有63%的企业才能达到规划中的目标,另外多数CEO和高管们花费时间所做的计划,不仅落不了地、结不了果,而且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什么帮助,甚至成了阻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制订出一个有效的计划。事实上,无效的营销计划就是浪费,甚至是灾难,它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那么,如何制定出有效的营销计划呢?
一、管理机制:做好PDCA循环
所谓计划,就是基于可能发生的各种假定情况所预先规划的对策。而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在做营销计划工作时,关注的往往是统一安排工作、编制和分解各种计划等,这多是操作层面的工作,缺乏对各种假定情况的深刻且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更没有采取正确的决策机制,所有这些都是依靠自我估计完成的,也就是凭着感觉来预测和决策,这样做的风险非常高。实际上,如果在其管理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比如运用PDCA循环模型,就可以保障决策机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事实上,营销计划工作本身就是一个PDCA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营销计划本身也需要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当然也需要反馈、分析和总结。这个循环过程一旦良性运作,计划工作也就距离其有效性越来越近了。(见图1)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这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的整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的运转。
有很多企业在做计划工作时,C和A环节往往是缺失的,就像一个指挥官下了一道命令之后,就再也不管了,或者出现了偏差也不深究,这样的计划工作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贯彻和实施,也就不可能产生实效。
二、有效评估:遵循6个原则
实际上,与有效营销计划相关的不仅仅是关注管理机制,还要做好计划方案本身的评估。因为这些评估要点,也是制定营销计划需要遵循的原则,更是保证营销计划有效的关键因素。
原则一:重点突出而清晰。计划方案必须重点突出、主线清晰。比如,公司2007年的主要战略是扩张,那么营销计划的主题就应该是“如何做大”,并围绕这个主题来编制一套详细的计划方案。其中,由于投入和销量(或者销售收入)的增加是2007年的主要工作,那么投资计划和销售计划就是2007年计划工作的重点。如果公司的主要战略是巩固和提升,那么其计划主体就是“如何做强”,而2007年的重点工作或计划的主线就是在管理、效益和竞争等方面做好布局,或者说要做好品牌力、组织力、文化力、管理力、产品力等方面的提升,当然也包括渠道力、终端力、传播力等方面在质量上的提升,并且确保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另外,在编制具体预算时,还需要将资源集中到与管理和竞争能力增强有关的各项工作中。
原则二:规定具体而明确。所谓具体就是与任职人的工作职责或部门的职能相对应,事先对目标的工作量、完成日期、责任人和资源都是具体而明确的。这样,才能让执行者心中有数,才能清楚怎样把工作做好。另外,还要注意时间要求的全局性和衔接性,否则就会造成各项计划之间虽然都有时间限制,但各不搭界。
原则三:具有可考核性。必须准确地告诉执行者,具体的工作怎么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最终的结果要能准确地衡量和考核。这样,执行人才会有压力,才会注重过程的管理和对结果的现实预期。
原则四:具有可施行性。即目标在现实条件下是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达成的。因此,计划方案不仅要切合实际,还要有一定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即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但通常来说,计划是不能做重大调整或随意调整的,否则计划的权威性就会受到伤害。因此,每次调整计划一定要做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并再次做好正式发布和推行动员的工作,这样,计划的连续性才能得到保证。
原则五:统一与平衡兼得。即计划方案要被计划执行人所接受,并且是执行人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接受。同时,还要保持上下级和全体员工在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的统一和平衡。实际上,有重点就有非重点,对非重点的部门、项目、指标等也要注意保持相对的平衡性,否则他们就很可能成为计划方案的短板。
原则六:激励与约束兼顾。计划虽然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约束和压力,但是,好的计划更要具有强烈的激励性和挑战性。这样,才能让执行者斗志昂扬,真正与计划浑然一体,并充分发挥出潜力。
总之,计划工作是系统性和实战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全员的参与,没有周密的研讨和不辞劳苦的工作,就不可能做出一个好的营销计划。当然,正如“功夫在诗外”一样,要做到计划工作的有效性,很多工作不是大家看得到的书面形式的计划方案。而需要在计划方案前做好调查研究,也需要在制定计划方案的过程中,全员参与式的反复碰撞和推敲,更需要计划制定出来后,具有强有力的执行、监察、反馈和调整,以及类似PDCA这样不断向上循环的过程。只要将这些工作都做好了,营销计划的有效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宁立新)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