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中国式营销”为何失效了?

2015-12-23 16:53| 查看: 58465| 评论: 0|原作者: 刘春雄

摘要: 中国式营销涉及各行各业,农资营销自然不例外。熟悉农资营销的读者都知道,农资营销重在渠道,而渠道的打法,多模仿于快销品,说的通俗点都是在利用“渠道红利”做文章。 如今时代变了,渠道红利消失,新主流产品崛起 ...

中国式营销涉及各行各业,农资营销自然不例外。熟悉农资营销的读者都知道,农资营销重在渠道,而渠道的打法,多模仿于快销品,说的通俗点都是在利用“渠道红利”做文章。

如今时代变了,渠道红利消失,新主流产品崛起,农资行业的“中国式营销”方式也岌岌可危。刘春雄老师这篇文章,从大行业谈起,对中国式营销的兴衰、中国式新营销的方法论做了深入的剖析,值得每个农资人细细品读。

 

    中国式营销时代已过

    中国式营销时代已过,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凡是以数量计量的产品,总量封顶;凡是以质量、价值计量的,增长无极限。今年上半年各行业龙头的半年报印证了这一点,销量普遍下滑,但很多企业利润有反而有增长。

中国经济数量增长已到极限,必须转入质量增长。一天喝几瓶水有极限,但水的质量增长无极限;一天吃几顿饭是固定的,但吃饭的价格增长无极限。农药的零增长是必须的,但高品质,适合现代化生产的农资产品价值增长无极限。

一句话,中国式营销能够完成中国企业数量的增长,帮助中国企业做大,甚至在短期内让跨国公司束手无策。但无法帮助中国实现有价值的增长。

  还记得我们曾经说过的一些经典营销语言吗?如“不是名牌也畅销”,“不做品牌做销量”,“销量为王”,“持续增长”,“以销量破解品牌,以销量托起品牌”,“绝对的销量产生绝对的品牌”。这些提法虽然曾经广受欢迎,但都有时代局限。

 

 

    为什么提出中国式营销?

  要讲清为什么放弃中国式营销,就要讲清当初为什么主张中国式营销。现在放弃,不等于当初错了。当初主张是对的,现在放弃也是对的。因为时代变了,一切都得变。营销是环境的产物,无所谓先进与落后,只有适合。这才是真正的营销观。

    中国式营销是时代的产物,因为其必须与跨国公司有区隔,否则根本打不赢。就像小孩与成人打架,根本没法打。但是,中国营销的启蒙是受西方影响的,还不容易逃脱它的打法。有段时间,中国企业很悲观。

 

  但中国式营销让很多中国企业有了自信。跨国公司那套在中国叫好不叫座。在中国做得好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宝洁,是最像中国式营销的,但他们从来不承认,这是他们的心理优势。

  我经常到一线,从来不迷信跨国公司那套,而且我们的做法很能有效。

  中国式营销能够成立有两个内在原因:一是中国太大了,仅仅中国市场就能够培育出世界级规模的企业;二是中国消费者整体上与西方国家差别太大,可以培育出独有的产品体系。

中国式营销其实是在与跨国公司周旋。核心其实是不对称竞争。这是弱者打败强者的思维。

 

什么是中国式营销?

 

渠道驱动

中国式营销是相对于西方营销而言的,在实操中,中国式营销与跨国公司对比,最主要的论点是“品牌驱动”还是“渠道驱动”。

跨国公司是品牌驱动,中国企业多数是“渠道驱动”。尽管很多企业传播中还是在讲品牌,但真正有效果的是渠道驱动。最经典的做法就是“深度分销”,试问哪个成功的中国企业没有做过深度分销?

  中国式营销有一个天然避风港,我称之为“渠道红利”。中国的渠道是碎片化的,跨国公司很难办,宝洁“三次下乡”,都没搞定渠道。所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人口红利”,微观营销的发展是“渠道红利”。

 

    非竞争性

    中国式营销与跨国公司就是非竞争。真正与跨国公司打,中国企业是打不过的,但是用非竞争的方法就不好说了!

   4P的每个领域,中国式营销与西方国家不同。这就是非竞争。

    先说产品2010年之前,中国几乎所有行业的主流产品都是行业“入门级”的,“排浪式消费”一定是入门级的。但入门级的产品,跨国公司早就不做了,做出来也丢人。跨国公司是高点,但叫好不叫座。因为中国市场本来就是入门级的,所以,中国企业有机会抢占了市场。

    再说价格。中国价格,至少比跨国公司低一倍。价格低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中国消费者买得起了。价格低至少解决了“消费饥渴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

    再说渠道。中国把渠道分为通路和终端,这是西方所没有的。通路基本是中国企业的天下,终端现在中国企业也开始占主流。

    最后说促销。跨国公司主要做传播,中国主要做SPSales Promotion。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企业的SP支出就远远高于广告。有些跨国公司的经理刚到中国,是不做SP的,后来发现SP很有效,比中国企业做得还狠。

    大家看看,中国企业在哪个P上与跨国公司在同一频道?这就是非竞争,正因如此,2008年时,多数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是中国本土企业,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它不是靠跨国公司那套做大的,只能是中国式的。结果上证明了中国式是成功的。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国企业利用了中国市场的“原始”以及“原始”所产生的复杂,以及跨国公司对“原始”的不屑和不适应,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中国式营销为何失效了

  当中国经济取得成功,当中国市场不再复杂和“原始”时,中国式营销的环境已经不存在了。如果说中国式营销为什么失效,仅有这一句话就够了。

  2008年之后,我为什么不提中国式营销了呢?我们问两个问题就行了。第一,中国市场还“原始”吗?,中国企业还需要利用“原始”为武器吗?第二,中国企业还不敢与跨国公司直接对位竞争吗?《中国式营销》这本书好像就是08年出版的,出版就终结了。

中国市场的变化,我大致用三个方面概括:一是产品体系与跨国公司同级;二是渠道空间没有了,“渠道红利”没有了,丧失了中国式营销的生存空间;三是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文明,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

 

开创中国式新营销

做“新主流”的产品

    大家注意,市场的变化一定表现在产品上,即你判断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新主流”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是口碑型。什么是口碑?口碑首先是自己满意,一定是由衷地喜爱,不由自主的赞叹。一次尝试,连续购买。其次,口碑具备传播特征,向他人真诚的推荐,而不是基于商业目的的推广。

二是魅力型。什么是魅力?一见就喜爱,发自内心的喜爱。这是感觉上的巨变,颜值高。如果说口碑型是对内在品质的要求,那么魅力型就是对外在品质的需求。

三是价值型。也就是附加值更高,毛利更高。价格通常超过“双低”产品50%,毛利是“双低”产品的一倍以上。

  口碑型、魅力型、价值型。新产品开发必须围绕这三个方向。

今年上市公司上半年报,多数是销量下滑,利润上升。就是在做新主流。比如统一在做“5+战略”,就是5元以上产品。以前碗面才5元,现在袋装就要5元,否则肯定不好吃。乳制品都要模仿光明的莫斯利安,送礼都送莫斯利安,送优酸乳就丢人了。啤酒要喝原浆,连生啤档次都低了,回归到德国没过滤的原浆啤酒。这些都是新主流。

每个行业都要找出新主流。不管你原来的品牌怎么样,只要把新主流做出来,消费者很容易认可。去年今年,我发现市场上卖得好又赚钱的产品,都是符合新的主流的。

新主流可不仅仅是个产品问题,定价体系,销售队伍都要调整。比如,已经习惯了中国式营销的队伍就有问题。中国的营销队伍普遍怕做高端产品。“新主流”产品做出来了,业务员、经销商一看,价格这么高,怎么卖得动,再好的产品都被否决了。因为业务员和代理商已经习惯了低价产品,特别是通路,只要价格稍高,不管产品好不好都否决了,好产品都做不成。这批队伍要换,或者改造。

 

  做渠道转变

  中国的渠道红利没有了,但渠道多样化仍然存在。相比而言,西方是终端多样化,中国是渠道多样化。电商在西方发展慢,主要是西方终端多样化,很成熟,电商不容易找到生存空间。这是马云说的。中国现在至少有通路、终端、电商三大渠道体系,都要利用。

  对于通路系统而言,在产品结构调整时,通路会变成阻路,越是好市场,新品做得越差。怎么解决新主流在通路的推广,我的体会就是“倒着做通路”,这是多次结构调整的经验。先做消费者体验,体验好再做终端,终端好再拉动代理商。这就是倒着做的思路。

产品升级,倒着做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进入信息文明

现代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文明,我判断这是最大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营销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现在信息越来越对称了。信息文明带来的结果是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电视看的人少了,门户网站看的人也少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营销传播的方式。所以,营销也从4P变成了4E

4E,一是体验(Experience);二是免费(Expense);三是电铺(E-shop);四是展现(Exhibition)。 这就是新的消费逻辑,但传统营销人不一定接受。

一个大企业的市场部经理给我讲,他们新品很好,广告投放也很大,但卖得很差。现在广告效果这么差,为什么还投电视广告?经理说,历史经验告诉老板,广告是有效的。所以,尽管广告效果差,也需要历史经验再次告诉他,广告不行。很多老板面对困难,还在相信历史经验,这是可悲的。

放弃历史经验虽然很难,但时代变了,一切都得变。正如前面所言,营销是环境的产物,无所谓先进与落后,只有适合。这才是真正的营销观。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刘春雄)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15:03 , Processed in 0.0401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