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陈威如:平台是做妈咪桑,垂直企业是做头牌

2015-11-27 10:17| 查看: 408482| 评论: 1|原作者: 鲁茜瑶

摘要: 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所有独角兽公司中,有70%以上的公司都采用了平台模式。从中国来看,如果把小米和大疆这些以后有可能会发展平台模式的企业加上的话就会趋近90%。所以平台模式仍然是一个趋势。 平台不只是 ...


做平台从哪里切入

      假设你是世界上第一个看到本地生活O2O机会的人,你现在想要搭建一个平台。食、衣、住、行、娱乐,这些场景,应该从哪一个先开始?
      有人说是“食”,为什么?因为吃是刚需,是高频动作。使用者对平台的黏度比起对商家的黏度更大,就是说消费者在你的平台上找到了一个餐厅,但是他不可能每天都去那个餐厅,他会腻的,他就会回到这个平台再找。可是别的平台可能就没有这么高的黏度,比如找清洁阿姨的平台就是,因为当我找到靠谱儿的阿姨以后,我就认定这个阿姨了,就会一直用她,不用再回平台上面了。
      所以,“吃”特别适合做平台,因为你还会一直回来。那食、衣、住、行、娱乐中,第二好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行”。首先可以确定“行”是高频也是刚需。其次我们不会因为认识了一个司机,就让他每天都来接我。你会说此时谁在我附近,谁就过来接我。利用这样的思维,如果你是创业者,就可以筛选掉一些不值得长期做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找痛点了,找出杀手级的痛点。

怎样的平台型企业才能够做到赢家通吃,一家独大?

      一个平台能够赢家通吃有三个原因:跨边网络效应强、同边网络效应强、转化成本高。
      跨边网络效应,是指平台吸引软件开发商开发好的产品,产品再去吸引消费者过来。而同边网络效应,指的是当你发现别人都在用一个产品的时候,你也想用。
      比如信用卡,一边是商家,一边是持卡人。持卡人会去选很多商家都合作的信用卡公司,然后商家会选很多持卡人选择的信用卡公司,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关系有很强的跨边效应。同边效应有没有?别人用银联不会增加你用银联的好处。转换成本高不高?能不能我同时拥有一张银联、一张VISA卡?很容易嘛,所以转换成本很低。所以这就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生意。
      打车市场是不是赢家通吃?本地生活是不是赢家通吃?分析了以后会发现,这两个场景都不具备赢家通吃的本质,那就表示你没办法靠着烧钱让一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80%,你没办法靠烧钱把竞争者完全逐出去。这种行业可以做到三分天下,然后和平相处,因为你不可能烧钱把人家逐出去,你烧就是浪费钱。
      看打车就知道,司机和乘客会互相吸引,具有跨边网络效应。乘客不会因为别人使用同样的打车应用而收到好处。两者基本没关系,有时候还觉得不好,比如同事下班一起抢车变成竞争者。司机呢?互相之间更是竞争者。所以基本不具有同边网络效应。另外,乘客滴滴用完可以再用神州、用Uber,所以转换成本也很低。
      所以这种生意都不是赢家通吃,最多是三分天下,最好的结局就是结婚在一起。当初滴滴和快的合并了以后,我就说滴滴和快的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接下来只会往下降,那时候是90%多,你看现在跌到了80%。这个说明没有赢家通吃的可能性,钱烧完了以后就换别人烧,永远无宁日,除非它们能够提高转换成本,增强同边网络效应。
      但滴滴巴士这个项目就比较有同边网络效应,滴滴可以快速把20个前进方向一致的人在五分钟以内集结起来,班车没有固定路线,完全是按需定制的。这个市场会赢家通吃,因为一旦它能快速地把20个人开始组装成一辆车,别的平台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大家都要去最大的平台,这个同边网络效应就会特别高。

传统企业如何转成平台模式?

      传统企业要向平台转型,需做四件事情:
      第一件是重塑价值体系使命感;
      第二件是分析行业痛点,重塑价值链的利益关系;
      第三件是调节组织结构的关系;
      最后一件是人才布局。
      以前传统行业模式想要赚第一桶金,获取最大的利益,就要把我自己做到最牛,屏蔽上下游,独善其身,注重技术和产品。但是做平台不是这样的,做平台要讲究共赢。如果一个妈咪自己赚了很多钱,上面的小伙伴都没赚钱,这些小伙伴一定会离开她的,她一定要让小伙伴都成为头牌,她再赚这个钱,这才是做平台的长久方法,要调动多边的积极性,不能只考虑自己。
      你再看看组织管理,目前通用的组织形式叫作层级组织:副总、总监、经理,再下面是员工。我们讲的层级组织就像垂直价值链的模式,每一个中间层都在屏蔽上下层,而每个层级的价值就是从屏蔽上下游而获得的。整个层级组织都在上下游的屏蔽之下运作,中间层越多,信息的传递越不准确,最后上游所做出来的战略完全不符合下面前线的需要。所以海尔做倒三角形、小微企业的改革,其实就是要去中间化。但是无论是去中间化或倒三角形,都还是层级组织。
      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是用网络型管理架构。
      很多互联网公司,比如小米就比较像网络型,没有所谓层级。有一个事件,用微信发给全公司的,老板和大家都看得到,做网络型的沟通,快速做决策,人人都是CEO。也就是说,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台,要抢单,你的工作是你自己提出来的,你要拿多少钱,是看你能做到什么。一切都是你自己提的,这不就是自驱动或自组织吗?
      所以平台思维放在组织内部管理上,也是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应该有机会把平台商业模式、平台思路这件事情讲清楚。
怎么做?
      第一个就是建立组织内部的共赢生态圈。当每个人都是一个平台的时候,你就要设计每个平台的两边是哪两边,怎么产生机制让它们互相增长。比如,如果每一个记者都是自营体,总编辑跟记者的关系有可能是靠市场化来运作,而不是靠命令。如果这个记者觉得在这个框架里面得不到更好的价值,就可以到外面去挂靠其他地方。
      总理说全民创业的时代,其实加速了这个过程,当员工觉得不能从组织获得足够的价值时,就可能去创业了,完全市场化。

做平台需要情怀胸怀,很容易跑偏

      平台强调无有、无为、无形,人容易因为拥有了一些资源以后就会舍不得,就会想要自己做更多,偏离了做平台的初衷。
      例如,几个月前,支付宝就做了一次很大的调整,跨入了本地生活服务,把之前做支付业务的支付宝从最后一段变成了入口。现在打开支付宝,就可以看到商家优惠信息,这些都是大众点评和美团正在做的事情。支付宝很快就把业务做起来了,这样一来,美团和大众点评很自然地就认为阿里就是竞争者。
      这一点我认为跟蚂蚁金服想要做的芝麻信用可能是违背的,芝麻信用要做所有信息的平台,做金融跟行为数据的平台。而如今却直接跟美团和大众点评为敌,那它们平台上的数据自然不会再给到芝麻信用,芝麻信用就只能依靠自己的业务拿数据了。

是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做平台?

      世界都是动态演化的,第一阶段大家各司其职,有些人适合做头牌,有人适合做平台。随着事物的演化,情况来到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做头牌的人会开始发现他不想一辈子做头牌,想往做妈咪的角色走。无数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验,但有一半人不了解平台真的意义,只不过把平台当幌子,自己还是做原来头牌的事。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办法坚持,他们知道平台要怎么做,但是一看到短期利益就又放弃平台做头牌了。剩下可能只有不到10%的人坚持了十几年,最后终于做到了成功。
      有些公司是喜欢做产品的。但像香港和台湾许多做产品代工的厂商是挺可怜的。你帮人家打工,没有自己的品牌,你的命运掌握在人家的手里。即使现在做品牌的,比如三星、HTC,他们后来发现原来命运也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安卓那些平台的手中。所以我认为,企业可以做产品,但太多做产品的人会发现,最后要保有一个长期的竞争优势,就要试试看能否做成平台。
      但平台也有竞争机制,哪个平台创造的价值越大,为社会贡献越多,才会活得越久。就专车行业来讲,一个好平台要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增值,用平台的机制调动司机的积极性,让司机赚更多的钱,让乘客更便宜搭车,让闲置的资产盘活给社会生态圈带来了不错的环境。

是否还有大局未定的行业可以做出新巨头?

      大趋势是跟别人做一样的东西,如果没有独特性,自身又没有资源,就没有成功的概率,这不一定是平台模式才有的问题。但是难道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平台机会都被完成了吗?
      譬如说唯品会,唯品会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第三第四大电商了,而它刚开始时,大家都说电商格局已定。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当当、苏宁都做了好久,结果唯品会一出来,直接就排到当当、苏宁的前面了。
      为什么?我认为做差异化有助于平台创业。
      新兴平台要做到三个差异化:
      第一个是客户定位的差异,比如唯品会针对的是二、三、四线城市居民,他们是买不到品牌货、对价格又很敏感的消费者。
      第二个是玩法不同、机制不同,唯品会用的尾货玩法,跟京东、阿里正常品的玩法不同。京东和阿里也都想要进入尾货市场,但都没唯品会成功,因为跟它们原来的基因差太多。
      第三个是价值假说不同。比如之前有个美国购物网站Zulili,它的商品价格比半价还低,可以做到两三折,但交货期长达两周。用户下单后商家才跑去泰国采购,商品船运到买家手里要两个星期。买家会愿意等,因为太便宜了,亚马逊想学也学不来。

平台模式的信任问题谁买单?

      平台为什么比较不能够保障质量呢?因为它自己不负责这个产品,都是厂商找资源方提供的。但因为它的量很大,是整个市场的量,用传统的人工抽检方式搞不起来,所以平台要用新机制,就像淘宝依照点评帮后面的人做决策,它没办法像京东那样雇人去检查,那人力耗费太大了。
      这个世界能否产生一个依靠科技的新机制,通过科技来解决质量的问题?比如金融,蚂蚁金服想通过大数据判断一个厂商借钱会不会还,而不用现在的抵押制。如果一个人过去从不逃课,也从来没有抛弃任何的男女朋友,没换过工作,30年都不搬家,这个人简直就是稳定到极点了,一定不会骗人的,所以我愿意把钱借贷给这个人。如果这个系统做出来,会给社会带来一个完全颠覆的模式,银行冗长的传统征信体系就变得没用了。
      这个世界如果能用IT或者大数据技术把以前旧的方法给替代掉,平台会变得更有可能。也就是说,以后人们相信智能机器的开车技术会比人更好。那会是平台模式的大爆发期,到那时候,你就可以让一个智能机器人在后台帮助所有医师看病,并且品质可控,那可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平台。
      作者简介:新媒体编辑、写作者,关注国内外创新公司与模式;就职于虎嗅网。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鲁茜瑶)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

酷毙

雷人
4

鲜花

鸡蛋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欧阳光华 2015-11-30 22:45
建平台定规则真本事

查看全部评论(1)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5 07:43 , Processed in 0.0362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