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开启“大产品”时代

2014-2-24 13:45| 查看: 123753| 评论: 0|原作者: 博闻

摘要: 新年伊始,国家局做出“品牌要做大、规格要做精、价格要上扬”的战略部署,“规格”以“做精”的格局定位第一次独立地出现在了产业意图当中。这意味着,整个产业层面的战略考量并不满足于数量型的品牌做大,正在以更 ...

“大时代”品牌“做大”与规格“做精”

以规格的做“精”为基础构建起品牌有市场基础的“大”、有竞争力的“大”、可持续的“大”——以此为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有望迎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品牌发展将会从“大品牌时代”进入到“大产品时代”,一方面是“大品牌”要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产品”,另一方面是“大产品”能够支撑“大品牌”的持续发展。

对于“大产品”以及“大产品时代”的认识,要从对现有品牌格局、产品构成的梳理与解构开始——截至2013年底,全国在产卷烟品牌已从21世纪初的上千个锐减至以28个重点品牌为核心的百余个品牌,双喜·红双喜突破了400万箱,云烟超过300万箱,5个品牌达到200万箱,100万箱以上品牌的有10个。

可以说,“大品牌”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单个品牌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做“大”。不过,除了中华、芙蓉王、玉溪等少数几个品牌,我们很难直观地找到某个品牌的代表性产品,或者说通过主力产品来准确地认知出品牌的定位和风格——大多数时候,“大品牌”在市场和消费者心智中,其实表现为碎片化的个体产品,没有形成整体的“大品牌”认知。

究其原因,一方面虽然过去几年,产业层面的品牌数量总体呈快速下降之势,并主要形成“1+1”或者“1+2”的品牌格局,一家工业企业一般只有一个核心品牌,只有少数强势企业才有两个主力品牌,但产品规格连年增加攀高,单品牌横跨一、二、三类价区,布局数十个规格并非少数。另一方面,近年来上市的新产品,少有真正的成功者,根本无法对成熟产品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很多产品现在实际上处于半死不活、可有可无的鸡肋状态——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其实客观地反映了品牌在产品线管理上的乱象和病灶,过多的产品规格稀释了品牌的有限资源,割裂了品牌的整体形象,也模糊了品牌的核心定位,伤害了品牌的消费认知。

要改变现状,首先需要深刻认识外部控制的紧迫感。随着烟草控制的更趋严苛,一般性、常态化的品牌传播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限制,新产品的上市推广也将受到诸多外在的束缚,品牌实际上很难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沟通,怎么样让品牌表现自我?怎么样让消费者认知品牌?唯有“大产品”的强攻直取。同时也要看到重点品牌增长乏力的普遍性。

在市场总量增长受限的产业背景下,资源配置的固化与低效已经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妨碍了优势品牌的健康成长,过多的产品规格不仅业已成为很多品牌自身发展的过重负担,也在事实上分割、稀释了极为有限的市场资源,未来的发展绝不能放弃“小”产品的内部挖潜,积少以成多。

所以,“做精规格”既已成为产业层面的战略抉择,可以“应对外部挑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增强发展后劲”,也理应成为执行层面的自觉行动。

 

做大主力规格仍是第一位的

 

2013年为止,全国共计有4个产品年销量突破百万箱,其中云烟(紫)已经逼近200万箱,芙蓉王(硬)、玉溪(软)两个一类烟产品也分别超过130万箱、110万箱,此外还有18个年销量达到50万箱的产品规格。

目前,在主要价区都基本形成了35个主力产品,市场份额和价区比重达到了50%乃至60%以上,这既是“大产品”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也是品牌进一步做大的关键支撑,剩下的40%30%的市场份额正是进一步做大的机会与空间所在。因此,要旗帜鲜明地加大对“大产品”的培育力度,尤其是对“大品牌”的“大产品”,关键价位段的“大产品”和细分市场、蓝海市场、新兴市场的“大产品”,真正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在目前排名前20位的产品规格当中,还有多个低于全国平均单价的三类产品,特别是对那些低三类产品,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合理的结构上移和有序的产品置换,既要防止尾大难掉的局面,又要为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结构基础。

 

做精的根本是要做出特色

 

苹果仅仅依靠一款iPhone,就打得坐拥机海优势的诺基亚最终不得不卖身求存,产品的竞争力和杀伤力可见一斑。

同样的道理,最近几年,为什么新产品的存活率、成功率如此低?为什么那些排位前列的成熟产品生命力如此强盛不衰?根本的原因是产品有没有真正做精。做精的要义有二:一是要具备打造极致产品的能力和耐心,有能力是基础,有耐心是关键,最高的境界是能够诱惑消费者,让他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二是产品的风格要突出、特色要鲜明,不要用主观意愿替代客观需求,也不要用简单的好与不好定义产品质量,有没有特色、能不能让消费者喜欢才是根本。

鉴于外部控制的不断加剧,那些领导品牌需要努力构建起“核心价区=核心品牌=核心产品”的消费认知,在未来品牌传播、产品表现、产品接触和消费影响不充分的外部环境下,让消费者从开放的复杂选项进入到品牌非AB的封闭选择当中。

 

加快退出弱势产品

 

尽管规模最大的前20位产品合计销量达到1600余万箱,占据市场份额近三分之一,但仍有数百个规模小、份额低、竞争力弱的小产品分食了可观的市场空间,因此加快退出弱势产品迫在眉睫。

一方面是要设定严格的标准,对那些规模小、份额低、成长性差的产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予以淘汰出局,有效地释放出市场资源;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门槛,严把新产品的市场准入关,将那些风格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强的产品坚决地挡在市场的门外,不能轻易地推向市场。这实际上相当于新一轮的品牌整合,一次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大力度的品牌整合,真正把资源优化配置到优势品牌上。

当然,这不是简单地限制品牌的新产品开发,鉴于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重点品牌需要提供丰富、合理、多样的产品组合来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也进一步要求重点品牌能够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更为专注、细致和耐心地打造出有竞争力的“大产品”。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博闻)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30 10:21 , Processed in 0.0354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