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我国传统农药创新思路

2013-8-19 16:00| 查看: 80243| 评论: 0|原作者: 马光明

摘要: 古人云:“当理而后进,审势而后动,有所不为,为无不成,是以英雄之主常无敌于天下也”。——宋•陈亮《酌古论•先主》。 现在让中国农药企业进行传统化学农药的创新是不可为,最起码是暂不可为的。

天下之大,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事一下子都做完,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在中国农药行业的创新工程内,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或暂不可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就该命题做一探讨,兼与中国农药业的同行们特别是企业老总们商酌。

巨额投入,巨额利润

根据Phillips McDougall的统计,研制一种农药新的活性成分,从开始研发到实现产业化,平均时间需要9.1年,研发费用达到2.1亿美元。研发型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企业能凭借产品专利保护在保护期内获得独家生产权利,从而获得巨额垄断利润。同时,巨大的研发投入即是获得巨大垄断利润的保证。巨额投入,巨额利润成为农药研发型企业的两大特点。大家知道,世界上著名的六大农药创制公司分别是:Syngenta(先正达),Bayer(拜耳),BASF(巴斯夫),Dow(陶氏益农),Monsanto(孟山都),和Dupont(杜邦)。目前,除孟山都外,其余五大巨头新型农药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至少在7%左右。 其中,最少的研发投入是巴斯夫, 年均2.5亿美元。而全中国“十二五”的农药创新投入才五亿人民币(不到一亿美元)。

创新体制,国际化基因

一个创新农药成不成功,不只看它的作用机理和分子式是否新颖,主要看他有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再好的产品也只能是一纸空谈,束之高阁。创新农药要开辟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就必须要取得当地进口国的农药登记,不登记不能在当地销售。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登记管理。世界上所有的农药研发公司都有自己产品专利,产品登记和国际市场。R&D就是指研究和开发,这里的开发主要是指市场的开发。每个研发公司都具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国际化基因。

要成为一个农药创新企业就必须具备以下国际化基因:

1. 全球化布局,精心选择市场,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进行农药登记,确定自己的战略重点。

2. 以技术驱动业务,具有产品研究开发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独立知识产权产品。

3.产业链长,产品线丰富,涉足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多元化经营。

4.积极进行地理位置的扩张,通过企业并购,能迅速进入新市场,新业务领域。

5.共享资源,积极进行生产授权,销售许可,在竞争中求合作双赢。

6.利用本土化运营,进行终端市场的登记和渠道建设,为农户提供一揽子作物解决方案。

7.资金实力强,人才储备丰富,高效的运作,和供应链严格管理。

中国的农药创新工程才刚刚起步。 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企,试问哪一家中国农药企业具备上述基因?国际上农药创新工程是属于企业行为,而中国农药创新一直靠国家投资的南方公司和北方公司,包括沈阳化工研究院,南开大学,上海农药研究所在内的一些科研院校。企业在农药创新工程中没有自己的位置,导致了研发和市场脱节。我国已有20多个自主创新的专利农药产品已经在农业部临时登记,有的专利即将过期,至今也没能成功地开发出国内和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标准,年销售超过五千万美元的产品才算成功)。

限制增多,成功率下降

由于健康,环保,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限制愈来愈多,使得化学新农药的创制越来越困难。即便是实力雄厚的世界六大创制公司,也感到步履艰难。从下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农药原创公司的新产品开发速度明显放缓,成功率明显下降。

 农药的技术研发投入非常大,风险也高。没有强大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做后盾,要想在世界上站住脚非常困难。小公司维持不下去,大公司也只有兼并扩张才有出路。即使是这样,高投入、高风险也使得六大巨头越来越难以承受。在全球创制型农药行业原有产品不断失去专利保护的同时,新药推出速度却明显减缓。针对这一趋势,六大巨头开始保持并发展核心产品。巴斯夫的目标是将300个产品减少至170个,先正达则对17个销售额均达1亿美元以上的产品进行重点销售。 同时,跨国农药巨头之间的研发项目合作与相互之间的技术授权协议不断增多,而重要专利农药的销售许可也成为巨头们追逐的焦点。最明显的变化是各大创制公司都大幅减少化学农药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生物技术(生物农药和转基因种子)的研发投入(见下表2)。尤其是杜邦和孟山都把他们绝大部分研发资金(65% - 85%)都投入到生物技术的研发中去了。

审时度势,量力而为

在目前的形势下,号召中国的农药企业致力于传统化学农药的创新显然是不明智的。抛开资金,技术,能力和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不论,光是国内现行的创新体制就不利于与世界六大创新巨头竞争。国际上农药创新工程是属于企业行为,而中国农药创新一直靠国家投资。农药创新的主力军是科研院校,企业在农药创新工程中没有自己的位置,导致了研发和市场脱节。科研院校拿着国家的投资搞创新科研,搞出成果后再转让给企业,企业付出一笔转让费之后得到的只不过是个很不成熟的半成品。然后,企业还要拿出大笔资金去搞农药登记,市场开发。开发出来也要10来年,开发不出来就血本无归。现在中国的农药行业多半是私营企业,哪家私营老板有这个财力和魄力冒这个风险? 中国的农药企业习惯了生产销售仿制农药,要知道那些仿制农药都是经过外国公司多年的市场经营,已被广大农民熟悉了的产品。笔者认为,现在让中国农药企业搞传统化学农药的创新,实不可为,起码是暂不可为。

当然,像一些大型国营公司可以有足够的财力,能力搞传统化学农药的创新。他们可以斥资几十亿美元买下了马克西姆公司的大部分股权,搭起了跨国公司的平台;又可以把沈阳化工研究院和一些大型农药国企兼并近来,组成了科研生产基地;再和农业部的农药管理部门合作,架起了农药登记的桥梁。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会出现至少一家能与世界六大创制公司竞争的农药跨国公司。他们有大笔的钱可以投入,也可以有大笔的钱亏损。但是,这不能代表目前中国农药行业现状。

结语:

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国农药行业中绝大部分企业是投不起,也亏不起的。 现在让中国农药企业进行传统化学农药的创新是不可为,最起码是暂不可为的。

■编辑/任保才 renbaocai666@126.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马光明)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10:48 , Processed in 0.0332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