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渠道上“坚壁清野” ★ 在大型商超,想方设法将C品牌摆在第一位置,多加临时通道堆头,而老黄多年来和商超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时派上了用场。 这样做,尽可能弱化行业龙头的促销效应和促销告知,用位置优化、堆头增加来淹没、弱化行业龙头的特价效应。 ★ 城市零售渠道,老黄要求自己市场人员提前一小时开展终端巡访,与老王雷打不动的固定巡访时间打开时间差,提前抢占库容、资金; ★ 乡镇市场,由三天一次巡访提升到两天一次,与老王的四天拜访频率拉开差距;并确定益生菌饮料可以接受以物易货:农民手头现金紧张,双手欢迎以农产品换货的行动,自己不过是麻烦了一点,再把农产品换成钱,可实际上净利率却在上涨,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农民认为送上门用粮换货,合适! 老黄认为,农村聚族而居,意见领袖的建议很重要,所以,老黄公关乡镇领导,以及县市教育部门领导,借乡镇村小学、幼儿园建设“营养餐工程”之机,把自己代理的C品牌搞成了“营养餐”的饮料指定供应商,其中益生菌是必备品项。“健康饮料从娃娃抓起!” 这条渠道被C公司尤其重视,不仅加大了这个渠道上的费用支持,而且,老黄还被C品牌列为渠道开发典型、学习标杆! 2.产品组合上“声东击西” 既然你瞄准了我的主力产品,那么我就找准你的软肋! 行业龙头的产品一直偏重的是“口感”和“肠道吸收”,但并没有说明营养素和健康成长的直接关联,只是强调对少年儿童成长有益,含有必备的成长元素,至于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分布之后,带给少年儿童的直观身体改变,却是语焉不详。 老黄通过之前的市场走访发现,消费者需要的是感官上的直接关联,哪怕并没有经过严格临床上的验证。如果抓住行业龙头语焉不详的诉求做文章,是不是可以爆破呢? 看了配料,发现里边有维生素D,从营养学的角度说,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而钙带来的鲜明直观影响就是小孩的个头长了。于是,在老黄的建议下,C品牌快速调整了该市场的产品结构,主打卖点为骨骼强壮。 3.促销规划上“抹黑搞臭” 在做好铺垫之后,老黄选择了当地最有名的一家饭店,搞了一次针对零售终端的订货会。 老黄要求,首先,订货会场内、场外布置要讲究,要“大气”“上档次”,和老王一直很“抠门”的形象拉开距离。 其次,邀请对象有讲究,除了重点门店之外,特意选了一些和老王关系比较“僵”的客户,创造条件让他们现身说法,抹黑搞臭老王。 最后,不同产品走势不同,所以要进行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有返点,有价格折让,有产品联合捆绑进货,有抽奖,有终端建设颁奖(不是几个奖状就打发,而是真金白银的市场建设基金,比如为其换装人工装卸手推车,或者直接拿货兑现)。 这样一正一反,逼出了零售终端的干劲。跟着老黄,有钱一起挣,日子过得舒坦!让抠门的老王颤抖去吧! 经销商的优势能力 经销商如何有效反制厂家?如何不被厂家扁平到底? 厂家与经销商是一种生意合作关系,虽然厂家都在讲,我们是“伙伴关系”,我们要“双赢”,但这种所谓的伙伴关系,地位并不平等。平等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没有实力就没有表决权,只会是别人表决你! 所以,经销商要明确,厂家究竟是因为什么核心竞争力而对我言听计从?这种核心竞争力如何长久保持下去? 有的经销商会说,我有完善的配送体系——错了,配送只是经销商最基本的功能。 有的经销商会说,我有渠道辐射能力,某某商场、某某分销商多少年的老交情——这也错了,渠道有奶便是娘。 还有的经销商会说,我有卓越的执行力,厂家的要求,我会100%落地——这还是错的,很多厂家实行的是“经销商嵌入式管理”,力图在多种途径上指导经销商,于是经销商只管执行,久而久之,你的思路就“自宫”了。你执行好,还有人执行得比你更好,离开厂家,你怎么混? 所以,有没有营销能力,这个很关键。 而经销商的营销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品能力”,像老黄一样,通过梳理旗下产品线,分析对手产品线软肋,找出攻击点。 第二,“渠道建设能力”,除了基本的配送、分销、执行能力之外,还要有发掘新的增长点的能力,以及延滞、弱化对手的能力。老黄在乡镇村市场做成了“营养餐工程”,在渠道内通过调整铺货节奏、陈列位置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瓦解了老王的攻势。 第三,“促销规划能力”,老黄搞了“订货会”,以一正一反、奇正相间的办法压迫出了渠道的动力。常规理解上,促销是推力,但老黄却让促销体现了不少拉动的元素。 第四,核心优势的执行能力。 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是发挥核心优势的基本保证。 比如很多经销商划分了片区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划分片区不等于承包片区,需要考核跟进。 与大多数经销商不同的是,老黄设立了一支市场绩效考核团队,他再对该团队进行考核。考核范围包括,送货频率、服务指标、安全库存、送货数量、品项单店数量、铺市率和产品货龄等等,并进行评比,得分低的予以考核,持续没有改进的,调离或拆分该片区。 而老王呢,从夫妻店起步,到今天依然是夫妻亲力亲为,马甲虽然由“批发部”换成了“公司”,但精神内核始终没变:别看规模上亿,做市场还是老一套的“批发商”思路,为了蝇头小利,贞操散了一地!多头领导、官僚习气,片区人员多年雷打不动,也没有考核,大包干下自然活力不足,执行一定大打折扣。 这种厂家的“中转库”和“搬运工”,厂家用谁都一样。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25 20:17 , Processed in 0.0399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