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品牌农业时代来临

2013-7-30 10:09| 查看: 150926| 评论: 0|原作者: 娄向鹏

摘要: 眼下,中国的食品安全到了浴火重生的历史时刻,那么,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从农业和食品行业自身的角度深入剖析,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有以下两点: 一.极端分散和落后的中国农业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了30多年 ...

眼下,中国的食品安全到了浴火重生的历史时刻,那么,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从农业和食品行业自身的角度深入剖析,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有以下两点:

.极端分散和落后的中国农业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了30多年,中国制造影响到了全球,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但是中国的农业生产相对最为落后。

刘永好的话一语中的:“三农”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格局、现状与城市和现代社会的不适应、不对接的问题。

农业经济几乎停留在原始状态,经营上一家一户极端分散,规模小,效率和效益不高,质量不均匀不稳定,不可追溯,产销首尾不见面,与产业后端的已经部分现代化的加工业、大商业极端不匹配不适应。

放眼整个食品产业链,是落后的农业和部分不先进的加工业把整个产业拉低,一直拉到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污水”里。

另外,提起农产品销售,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贸市场。我国农产品营销停留在“萝卜青菜,装筐就卖”的产品阶段,基本没有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营销策划,品牌缺失是中国农产品最大的短板。

.同质化竞争“趋低营销”

稍微了解农产品市场和农业企业的人都知道,绝大多数企业由于产品同质、竞争方法同质,大家都没钱可赚,在微利的边缘上挣扎着,最终压得大家无钱可赚,于是无良企业就动起了歪心思,开始用种种手段“参杂使假”以降低成本,一个个经过乔装打扮的不安全食品就这样出炉了。

从成本与赢利关系的角度看,企业赚钱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趋低营销”:压低成本,靠低价格吸引消费者,赢得市场。这种方式效果直接、省心省力,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热衷于此。但是有些企业做着做着就走了样:你一袋卖4毛,我就卖3毛,醋比水贱,这是山西很多酿醋企业在自家门口上演的活话剧。

另一种方式是“趋高营销”:将产品价值做实、做多,将品牌价值做高、做出不同,用产品中充盈的价值满足人,用产品之外的品牌附加值吸引人,光明磊落地赢利。

做企业应该赚钱,而且必须赚钱,可是如果企业都扎堆做趋低营销时,就会把全行业的利润压低,甚至发生一些恶劣和卑鄙的事情。

趋低营销触底,恰逢消费需求升级,做价值、做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社会和消费者的共同诉求,也必将成为有伟大志向企业的唯一正道和出路。

品牌农业“五化”

在这种背景下,“品牌农业”应时而生,它的提出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加工和经营思想和方式,引入工商界先进的管理思想、技术、品牌营销模式和人才,把农业产品像工业品来加工和经营。

生态化:按照“尊重自然、循环发展”的理念,从事农业的培育和生产,加工和销售安全、健康、优质的农副产品。生态化是品牌农业的心脏。

价值化: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和品牌营销模式,通过品牌定位、产品创新、产品核心价值、品牌(产品)形象设计以及传播推广等手段,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附加值,实现增收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价值化是品牌农业的血液。

标准化:按照快速消费品的消费特性(消费周期短,反复购买性强,单品价值不高)要求,保障产品大批量和持续的产品一致性(这次购买与下次购买一个样)。标准化是品牌农业的脸面。

产业化:实现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度融合与产业整合,形成完整农业产业链,进行良性联动和互动。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户+合作社+超市,农村+金融,农场+家庭,鼠标+家庭,都是“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化形式。产业化是品牌农业的手脚。

资本化:根据农业投资风险大、利润回报低、投资周期长、市场前景广的产业特点,积极主动导入现代资本投资和资本动作理念、模式和路径,用资本的杠杆和力量撬动、助推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资本是品牌农业的翅膀。   

转型:五种企业 机会不同

品牌农业在市场上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厨房餐桌食品”全面走向品牌化。我们把品牌农业的战略支点描述为“厨房餐桌食品”,以避免“包装食品”带来的好像只涉及城市消费者这一狭隘理解。

厨房餐桌食品品牌市场的战备机遇已经呈现,那么,具体是哪些企业的机遇?这些企业应该怎样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

出口转内销企业

外销为什么转内销,原因很简单,不赚钱。其实,外销型企业不是因为金融危机才开始遇到困难的,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其实早有苗头和预报,只不过金融危机给了这些企业致命一击,使这些企业必须接受向内销寻找出路的考验。

外销转内销,不是简单的市场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是经营理念、方法和生存技能的根本改变。外销转做内销实际上是企业的一次战略大转移:

由大客户定制、采购、加工、贸易的运营模式,转变到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服务反馈的模式;

从加工车间,转变到品牌提供商甚至是产业链管理者,是包括核心能力、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渠道与终端管控、品牌打造、资源整合在内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的一次全面再造和升级。

高标准、高品质是外销型食品企业的长板、优势。比如承德神栗食品,是按照日本农协的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所以,外销型企业转内销,要打造中高端产品和品牌,使之产生足够的品牌溢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外销型企业高质量的产品优势。如果舍弃高品质,进入低端市场,很难和国内已有品牌抗衡。

原料型食品企业

从卖原料到做品牌,归根结底是生产型企业向营销型企业转化的过程。原料型企业要想成功转型必须迎接五大考验:

第一,产品考验。选错产品入错行,也许将会从一个红海走进另一个红海;

第二,品牌考验。在要求快速动消的食品行业,一个好的品牌,将会节省大量的沟通成本;

第三,策略考验。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因此,好的营销策略是一切市场活动的基础和关键。这是企业自己或者借助外脑必须攻克的难关;

第四,模式考验。从一个优势领域进入一个全新领域,渠道不同、目标消费群不同,选对适合自己的推广模式将会事半功倍。

第五,人才考验。营销人才匮乏是很多企业的通病,更不用说从原料转型的企业了。因此快速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对于企业是一个挑战。

原料型企业的市场出路有两大方向,一是加大创新,推出属于自己的终端品牌产品;二是巧动脑筋,主动出击,帮助下游厂商创新产品,以增加自己产品的使用量。

老品牌老字号及地方名品企业

一方水土出一方名品。我国地大物博,几乎每一个区域都有在全国闻名遐迩的土特名品,培育了无数的老品牌老字号及地方名品企业。

1、地域名品的价值。

地域名品至今仍是一座未被充分开发的金矿,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价值。

第一,地域名品具有天然的知名度,这是做市场现成的优势条件。只要你有办法占据地域名品资源,就等于省去了在产品知名度上传播的巨大费用。

第二,大品牌依托品类而生,每一种地域名品都是一种独特的产品品类,如全聚德代表烤鸭,龙大代表龙口粉丝。地域名品的品类是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和接受,这是创建大品牌的天然沃土。

2、品牌误区

一是品牌拥有者错位。谁拥有、谁经营,谁才会珍惜。可是我国许多地域名品由于有政府的身影,使品牌拥有者与产品经营者错位,这是品牌模式上的严重错误。

以近年火爆的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为例,“阳澄湖”由苏州蟹业协会注册成为商标,是该商标的实际拥有者,养蟹的却是分散的养殖户,品牌所有与产品经营实际上是割裂状态。于是太湖蟹、洪湖蟹、塘蟹,甚至远在湖南的洞庭湖大闸蟹,都以阳澄湖大闸蟹的名义荣耀上市了。

新西兰奇异果也曾因出口商家众多,导致竞争激烈,相互杀价现象严重。新西兰政府也曾出面,成立新西兰奇异果行销局,但是松散的结构依然没有多少约束力。最后,果农们痛定思痛,成立了新西兰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规定新西兰奇异果只能经由这一家公司用一个品牌出口,从此改变了市场的混乱局面。

二是品牌方法错了。地域名品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如果离开特定的区域,其产品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就会因此明显失色。正是这种对产地极强的依赖性,这些地域名品大都以“产地+品类命名”,致使产地资源共享,没有区隔,容易被仿冒跟进。

每年正宗阳澄湖大闸蟹还没开捕,冒牌阳澄湖大闸蟹已经在各大超市开卖。“假蟹数量起码是真蟹的510倍,全国的真假蟹比更是远在110以上。” 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

用不能独占的产地作品牌名称,即便用再多的法律手段,也堵不完“阳澄湖”三个字的使用途径,这还算什么品牌?!

所以,地域名品做品牌成功的关键点有三:一个地域名品由一个公司运作,而不是多个公司;打造一个品牌而不是多个品牌;科学命名品牌名称。如果做到了这三点,类似阳澄湖大闸蟹的混乱局面就会迎刃而解。

全产业链型企业

全产业链在中国的兴起,缘于中粮集团进军品牌农业领域。2009年,中粮高调打出的全产业链战略,让人眼睛一亮,中粮的目的是,“离市场近一些,再近一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掌控”。

打通产业链,横跨现代农业与现代食品业两大产业,上下通吃,前景不能不谓之美好。但想走全产业之路的企业,要首先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基础条件。

粮、油、肉、奶、菜等高度依赖原料的企业,做全产业链是比较适合的,但对于一些非生活必需品,如饮料、酒类、糖果等,强推全产业链恰恰是“昏招”,因为这些产品品类竞争充分,有强势品牌,市场结构稳定,以全产业链出击,胜算很低,况且这些领域竞争的关键点不是全产业链,而是产业链的某个点。比如“金六福”自己并不生产酒,但它可以通过渠道和品牌营销而成功。

产业链的整合和运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打算做全产业链的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恰恰是以全产业链见长的国际巨头,所以一定要设法在“链”上的某几个关键点寻找和建立优势。

 “入侵者”

近年来,非农企业“入侵”农业产业暗潮涌动。2009年初,网易CEO丁磊宣称养猪,拉开了这出大戏的序幕。

2011年起,汇源也开始向食品的上游——大农业进军:在北京郊区运作了一片有机果园;在山东沂源,正规划一个农业观光休闲区,占地千亩;在湖北荆门,联合投资100多亿元,建成占地65万亩的汇源生态产业园,园区包括种植生产基地、肉类养殖基地,以及农牧产品加工区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区。

以白酒立业的稻花香集团,向饲料产业拓展,向养殖业扩大,向饮料产业延伸,建立起一条立体产业链,成立稻花香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并推出了“稻花香玉米浆”等绿色健康食品。

联想控股更是在去年专门成立农业投资事业部,并将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新兴市场总裁陈绍鹏调到联想控股,任高级副总裁,领导现代农业。

传统的农业产业要想转型升级为品牌农业,特别需要外来因素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从思想观念、到产业构架、到经管模式、到人才结构,都需要打破和创新。所以,非农企业进入这个产业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能更容易突破和成功。

 当然,入侵者要最终在农业产业上修成正果,还要面临投资心态、产业理解、坚持到底等的巨大考验和挑战。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娄向鹏)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17 02:41 , Processed in 0.0354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