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五年•中国 ——五年来经济、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演变

2013-5-3 09:48| 查看: 131064| 评论: 0|原作者: 本刊编辑部

摘要: 在日前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报告中3个“显著提高”的表述,高度概括了这五年来的发展成果——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 ...


贫富差距和腐败

尽管就业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最大难点,但贫富差距和腐败问题却可能是社会不稳定问题最容易爆发的导火索。

过去五年里,中国人越来越担心腐败、贫富差距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过去政府许下了不少民生承诺,如让人民吃上安全放心食物、要令房价回归合理水平等,但现实是,食品安全问题仍层出不穷、楼价更是愈调愈涨,官民互信薄弱、仇富等社会矛盾愈趋尖锐。

环境生态欠账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生态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说我国处于生态环境灾难中一点也不过分。多年累积的环境与生态破坏的旧账,从现在开始将会大规模爆发,我国也进入了一个高成本偿还环境欠账的时代。这会极大地影响我国的投资环境,如果人才与资本不愿意进来,已有的资本和人才再出现外流,这将削弱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文化五年——回归传统

文化是涌动在经济全球化中一支看不见的暗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长期培育的民族精神。我国几千年的巅峰地位是靠中华传统文化支撑的,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我国文化实力也进入了一个回归的状态。

中国人开始不断借助传统文化来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管理国家,管理经济,重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餐饮、服饰、影视、阅读、娱乐等等,都逐步地回归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之内,而且这种文化形态已经开始影响西方的生活方式,即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开始融合西方文化。前文提到的所谓“中国模式”其实也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之上的经济发展方式、国家治理方式和大众生活方式。

国学复苏

过去五年,国内开始刮起了一股国学旋风。

易中天、于丹、钱文忠等这样从事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学的学者迅速在中央电视台开办的《百家讲坛》栏目中走红;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为推手的“祭孔”、“祭黄帝陵”、“祭大禹陵”等大型传统礼仪活动接踵而至;自2008年开始,政府将传统清明、中秋、端午作为固定假日,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以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每年汉语桥节目的举办、国家形象片的拍摄及海外的播放等形式的对外国际形象及软实力的建设成绩斐然……

这些,都体现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回归,都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态度。可以说,以“国学”为代名词的传统礼仪文化正在我国全面复苏,传统的国粹文化在海内外华人及国际社会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

在今天,我们又把祖宗的经典拿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中国本位文化的振兴和回归,值得欣喜。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回归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与西方文化共存,也将影响世界。

文化建设

过去五年,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建设成绩斐然,成为百姓看得到、享受得到的民生内容。

过去五年,国家文化事业投入超千亿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得益于财政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过去的五年,是国家投入的文化事业费增长最快的五年。五年,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前50年投入的两倍多,达到了1454.99亿元,年均增长20%

文化走出去方面,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迅猛,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数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培育、鼓励、支持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拓展我国文化发展空间。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了新进展,而随着文化企业上市步伐的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大型文化企业破茧而出,战略投资者地位初步确立。在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体系中,中国的文化产业将从局部突破走向全面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思潮五年——殊途同归

观念变革,思潮先行

社会思潮是时代的情绪与风向标,本质上是一定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冲突激荡的反映,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时代精神的走向及变化。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社会思潮的现代性转变;30年中国社会思潮的纷起,也同样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社会思潮在我国,表现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其合力、合题与中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新的时代需要出发,人们一直在寻找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个体对社会变化的感受和评价不一样,对未来的预期不一样,投射到观念层面上,则是各种思想观念判然有别,这就是当前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背景。

近几年,国内外各种思想观点异彩纷呈,各类社会思潮激荡交锋。较有影响的各类思潮主要有: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思潮、创新马克思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新国家干预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公平正义论十大思潮。

房价调控、税收改革受到全民关注;“小悦悦事件”、“跌倒老人不扶”刺痛着国人的道德神经;郭美美高调炫富、“官员微博门”屡屡引发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求……种种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引发了思潮的交融交锋,吸引了公众对事件本质的追问。

道德崩溃说

市场经济激活了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把握得不好的话,对利益的追求就会过了道德的底线。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对中国人道德意识浅薄的大讨论。大部分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政府,也有一部分人把矛头指向了金钱至上、社会腐败和信仰迷失等。使得社会道德问题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怎样引导公民提升道德品性、塑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成为近几年关注的焦点。

虽然“道德崩溃”论是危言耸听,但也能给世人以警醒,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道德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应从身边的点滴道德小事做起,为改善社会的道德风貌做出贡献。随着社会成熟起来,不道德现象会慢慢减少,这是一个过程。

民族主义爱国热潮

2011年,方正县“开拓团国耻碑”被砸事件和《金陵十三钗》热映后一些名人及网友的过激反应,再次引发关于民族主义思潮的讨论。

但在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的情况下,以维护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统一与主权、安全与发展、独立与尊严为目的的民族爱国主义热潮,促成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持续高涨。

2008年至2012年,有了几次令人瞩目的爱国主义热潮:“民间保卫钓鱼岛活动”、“反藏独,护圣火”、“汶川挺住,80后新爱国主义”等。其声势浩大,令人激动。这种民族本位与爱国主义高涨精神,是通向民族精神的桥梁,应当鼓励和发扬。

互联网成传播平台

互联网已成为热点事件和理论思潮的扩散平台,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优势还在不断扩大。微博迸发力也令人瞩目,这一原本的社交网络平台正在成为新时期的信息资讯中心和社情民意集散地。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思想理论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思潮的研究已并不仅仅是少数知识分子与精英阶层的阳春白雪,各类思潮会伴随着微博等互联网新兴样式,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传播给越来越多的人。

让成绩鼓舞干劲,让教训成为警醒,是一个国家更成熟、更理性的体现。身处中国境内的公民会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国家从总量上看可能光鲜夺目,但在经过巨大人口基数平均以及与欧美各国横向比较后,仍只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抗地震、战危机,开奥运会、办世博会,航母入水、“嫦娥”飞天……过往五年,中国大事儿不断,人民福祉改善不断。辉煌的背后,是艰辛的努力、不懈的奋斗。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面前,中国现代化进程没有出现大的波折与倒退,成绩得来实属不易。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10 23:54 , Processed in 0.0353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