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营销诊断系列——诊断营销团队

2006-8-1 08:00| 查看: 381864| 评论: 0|原作者: 冯大力

摘要:

很多本土企业根本没有营销团队,只有人的组合——为了管理便利,而把一群人按地域结集成所谓“营销团队”。
2006世界杯上,由最好的前锋组成一支球队,是最具杀伤力和进球效率的球队吗?
什么是营销团队?你有营销团队吗?团队能力的顶峰在哪儿?如何有效遏制团队老化?如何高效组建、复制团队?狗熊团队里的业务员真的无能吗?

你有营销团队吗
   
理念:一个真正的团队,必须是每个人“有求于”其他人,并且能够“贡献于”其他人。也就是说,团队成员“要有配合”,并且“谁也离不开谁”。
案例:在一家企业的月度销售经理会议上,经理们纷纷提出要“加强团队建设”,我冷不丁问一句:“什么是团队?”与会者一时语塞。我又问:“一个由6名主攻手组成的排球队是不是一个团队?”大多数经理说“不是”。我告诉他们:“你们的营销团队可能就是这样的团队。”
诊断:当一些经理讲“加强团队建设”时,实际上指的是“加强团队文化建设”,主要是搞一些激励士气的活动,加强凝聚力。很多本土企业根本就没有营销团队,只有人的组合,而把一群人组合在一起并不能组成一支团队。很多企业的营销团队只不过是为了管理的便利,按地域把一群人强行“集合”在一起管理而已。
如下是我就团队问题与一线分公司经理的对话:
业务员关心团队目标吗?
——业务员只关心自己的销量目标,团队目标与业务员无关,只有我关心团队目标。
业务员之间有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吗?
——业务员在各自的市场做自己的事,基本没有联系,也没有分工协作。
业务员什么时候才有团队的感觉?
——除了开会在一起的时候像个团队,平时没有团队的感觉。
团队并非人的简单聚合,一个有效的团队必须具备4大要素:共同目标(团队目标优先于个人目标,个人行为有助团队目标的实现),组织认同(心理上认同团队,行动上服从团队),有效组织(相互分工协作),团队首脑(让团队成员臣服)。这样的团队才能实现“1+1>2”的效果,而团队的目标恰恰就是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
一个排球队,有一传、二传、主攻、副攻、掩护、防守等专业分工,他们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支持,这样的团队才能赢球。因此,由6名主攻手组成的球队,由于无法完成团队目标,不能称为团队。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业务员不是按团队进行管理的,而是按业务员个体进行管理的,营销人员绝大多数是按区域配置,每个业务员处于单兵作战、“跑单帮”状态,缺少共同目标、文化认同和有效组织。
这样的团队就像“6个主攻手组成的排球队”一样,不是一个有效组织的团队,这样的组织方式无法产生真正的营销团队。此外,业务员之间互相窜货、扰乱价格体系、攀比促销,无法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团队目标。
团队营销做得不好的企业,一般对业务员实行“一次分配”,即企业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考核业务员的绩效,并直接发放业务员的收入。实行团队营销的企业,通常实行“二次分配”,即企业先考核团队目标进行第一次分配,团队再考核个人目标并实行第二次分配。这样,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的分配体系逼着团队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合作。
应用:大企业的市场基础好,局部市场销量大,可以“养活”一支团队。中小企业的团队建设经常陷入下列困境:由于局部市场销量小,养不活一支销售团队;由于没有销售团队,销量又做不大。建议:公司组织多支销售团队,轮流开发局部市场,迅速把销量做大。然后,留守少数人维护市场,销售团队到其他区域继续开发市场。

团队必须有结构
   
典型现象:一支全部是三流球员组成的球队很难赢球,一支全部由超一流球员组成的球队经常也赢不了球。
案例:一家中型企业的业务员原来以跑单帮为主,后接受建议组织营销团队“市场突击队”,每个突击队4~6人,轮流启动各个区域市场。两个分公司经理在组织“市场突击队”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一队的人员结构是:队长1名+有经验的老业务员2名+3名新聘业务员。这支突击队很快打开了市场,并被公司树为样板市场。一年后,分公司经理被提拔营销总监。
另一人想打造一支强大的队伍,要求每个队员都精明能干,结果花了很长时间才凑足一支突击队,但不久就因为内部矛盾而解散,老总一怒之下把他解职。
诊断:关于诸葛亮与臭皮匠的组合,有多个版本。
“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这是千古流传的版本。这个立论的成立有一个重要前提:臭皮匠之间各有所长,相互补充,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如果不能相互宽容,闹起内耗,力量相互抵消,还比不上一个臭皮匠。“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这个理儿。
“三个诸葛亮,不如一个臭皮匠。”今人版本。诸葛亮固然厉害,但一群诸葛亮是否依然历害?如果每个诸葛亮都有自己的主意,又互不妥协,则会形成内耗。同时,即使诸葛亮们有无数锦囊妙计,又有谁去执行呢?“一山难容二虎”就是这种组合的结局。
“一个诸葛亮领导三个臭皮匠,等于四个诸葛亮。”这是我杜撰的最新版本。类似的版本还有“一只狼带领一群羊,相当于一群狼。”由于引入了结构,就有分工负责,有角色扮演。诸葛亮当仁不让地要承担领导、指挥、出谋划策的角色。臭皮匠们自知能力不行,甘当配角,悉心听从诸葛亮调遣。每个人都按诸葛亮的要求和标准去干,其业绩必然超出他们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
最稳态的结构是金字塔结构。“一个诸葛亮领导三个臭皮匠”就是金字塔结构。但如果把金字塔倒过来,问题就严重了。
“一个臭皮匠领导三个诸葛亮,等于四个臭皮匠。”就是倒金字塔。由于角色限制,三个诸葛亮只能按臭皮匠的要求去做,结果也只能做到臭皮匠的水平。如果要诸葛亮们降低水平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他们甚至还做不到臭皮匠的水平。
诸葛亮与臭皮匠的组合,实际上是团队结构问题。在上述案例中,队长1名+有经验的老业务员2名+3名新聘业务员,就是一个结构良好的团队。新业务员固然经验、水平、能力稍差,但他们心甘情愿地做“打杂”的事,愿意跟着有经验的老业务员“跑腿”,在开发客户时,只有他们才愿意做“踩点”的工作,把“成交”的机会让给老业务员。在这样的团队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那个“人人精明强干”的市场突击队,由于互不服气,结果原来的“大单帮”变成了“小单帮”,每个人仍然自行其事,这样的队伍谈何是有效的团队。
应用:一家工业品企业,老总一直困惑于下列难题:由于客户决策者是高管人员,公司的普通业务员无法搞定客户;公司经理和老总虽然能够搞定客户,但又无法亲自去跑客户。建议:实行“梯队销售”,普通业务员是销售的第一梯队,主要任务是“跑信息”及搞定小型客户;区域经理为第二梯队,业务员无法搞定的客户,转交给他们;销售部经理为第三梯队,区域经理无法搞定的且规模较大的客户,转交给他们;公司老总是第四梯队,销售部经理无法搞定且很重要的客户,由公司老总亲自出马。

团队的同化力量:
是“墨”还是“朱”

理念:团队的力量就在于它既能排斥异类,又能同化异类。
案例:一家国营小型啤酒厂,改制后被民营企业接管,公司共有20多名老业务员。老总的想法是,以这些业务员为基础,逐步补充新鲜血液,充实销售队伍。但是,每次招聘的业务员,不是被老业务员“集体排挤”离职,就是被老业务员所同化。经过两年多的“充实”,仍然是原来的老队伍。
诊断:当啤酒厂老总咨询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时,我的建议是:一次招聘30~40名新人,对新、老业务员实行“隔离政策”,新业务员做新市场。
等新人成长起来之后,从中提拔一批管理人员,并把老业务员派到新的销售队伍中,由新的团队逐步同化老业务员。经过一年时间,新的销售团队建立起来了,老业务员要么被同化,要么离职。
那些营销问题重重的企业,营销团队肯定有严重问题。一些新任经理或咨询公司往往雄心勃勃,期望在短期内实现对营销团队的快速改造。如此做法,通常以失败告终。
想想看吧:把一件中山装改成西装容易,还是买几尺布做西装容易?同理,改造老人容易还是培养新人容易?
改变一个人极其困难,改变一群人更是难上加难。一个人、一个团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改变一个人最有效的办法是:第一,从新人做起,让新人养成新习惯;第二,把人放在一个新环境中,逐步被同化。
某著名食品企业在招聘业务员时有一个惯例:要想成为公司业务员,必须在公司其他岗位工作半年以上才有资格报名应聘。该企业的理念是:业务员长期驻外,短期培训、教育都不能解决其对公司的认同问题,只要在公司工作半年以上,他一定被同化成“公司人”。这些被同化过的业务员到市场后,才能再次集体同化“本地化业务员”。
团队建设箴言:先放弃“改造老人”的念头,也许还没等到改造成功,你就得“滚蛋”。立足于招聘新人,并采取下列做法:新人做新市场,老人做老市场;新人新政策,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种“隔离政策”既保证了新措施得以贯彻实施,也避免了触动老团队的利益而引发对抗。只要新的团队业绩超过老团队,然后才有足够的“资格”改造老团队,或者有新的团队同化老团队。

找到团队复制的“活模具”

典型现象:普通企业,总是只有少数营销团队的业绩很突出;优秀企业总是大多数营销团队的业绩都很突出。
案例:一家企业以前的销售模式是业务员跑单帮,在为其做咨询服务时,建议他们引入了团队销售模式。为了积累经验,选择了两个符合条件的县级市场试点,其中一个市场取得成功。
在总结成功模式后,又在3个县级市场做试验,均获得成功。然后在试点市场召开现场会,总结团队营销的成功模式,并编成《团队销售手册》。最后,面向其他市场推广团队销售模式。当年与次年分别在全省30个县、全国106个县推广成功。
诊断:普通企业,企业靠业务员获得业绩;优秀企业,业务员靠企业获得业绩。普通企业总是“营销英雄”与“营销狗熊”并存,“营销英雄”成就不了“英雄企业”;优秀企业或许没有“营销英雄”,但却很少有“营销狗熊”。
优秀企业的营销团队为什么普遍成功,而普通企业的成功营销团队只是鲜见的个案?因为普通企业总是靠业务员个人“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教训,相当多的人最终掉到河里;优秀企业只让优秀的人摸着石头过河,一旦有人成功过河,就总结“过河模式”,让其他人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普通企业,把营销当作一门艺术,个人能力和积累主要靠悟性、灵感、经验积累和私相传授;优秀企业,把营销当作一门科学,一旦有人摸索出经验,马上标准化,并全面推广。
优秀企业,注重把业务员打造成“标准件”,把业务员的工作标准化、模式化、程序化。只要打造一个“标准模具”,就可以不断复制。新人入职,首先是“入模”。一旦业务员的工作模式化,业务员入职后的适应期可以大大缩短,业务员的可替代性大大增强。
上述案例中,在复制模式时特别强调了3点:第一,不断更新《团队销售手册》,这是公司的“标准模具”。第二,每个团队都配备副职,副职是推广模式的“活模具”。在新市场推广模式时,按照“新队老队长,老队新队长”的模式配备管理人员。第三,新团队人员按照“老人新人各占一半”的比例组成,老人成为向新人推广的“活模具”。

团队老化:三大怪现象
   
案例:在陪同一家饲料企业的老总巡视一线时,我专门解剖了一名“司龄”3年多的业务员。先算一笔账:如果每个月开发3~5个终端客户,可以新增5~10吨的销量。如果3年多的时间持之以恒地开发新客户,现在的销量应该突破200多吨。
实际上,该业务员每月的销量只有20多吨,而这点销量还是进入市场初期半年内开发的客户。也就是说,该业务员除了在没有经验的半年内“积极作为”外,其他时间一直处于“消极作为”状态。该业务员听完这番分析后直后悔:“要是早两年听到你的话,我早就升职了。”
诊断:业务员老化虽然并非必然现象,却是普通现象。一个企业里热情最高的业务员通常是没有经验、“不知深浅”的新业务员。但是,新业务员的激情通常只够支持他努力工作半年至两年。除非升职或“换防”,否则,业务员就开始老化。
销量够吃就行——老化现象一。人们总以为“多劳多得”是激励业务员努力工作的有效措施,事实上“多劳多得”已经对不少人失效了。当20吨的销量足够让一个饲料业务员获得不错的销售收入时,他的工作动力明显不足。
经验归零,新增能力不足——老化现象二。工作3年以上的老业务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市场却早已是“另一片天地”,老经验不能解决新问题。企业已经普遍发现,那些工作3年以上却没有升职的老业务员正在成为“问题业务员”。
酱缸现象——老化现象三。营销是个大染缸,那些自律能力较差的人或多或少会受到“污染”。
业务员快速老化现象,正在把营销变成“青春职业”。其中,固然有营销的行业特征使然,但与本土企业普遍实行的业务员“市场终身制”和“销售总量考核体制”有关。
在那些以销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企业,业务员一旦分到某个区域市场,这个市场就终身属于他了,否则,销量考核就无法落实。
如何判断营销团队是否存在老化现象?——团队成员没有继续成长的进取心,或虽有进取心,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团队老化,有4大措施:
第一,不断补充新人,以新汰老。某知名企业曾经提出一个“20%定律”,即如果每年的人员更新率低于20%,企业就缺少新鲜血液,就易面临危险。
第二,业务员定期换防。业务员长期做某个市场,固然有一定好处,但是,老市场无法让业务员“兴奋”,却抵消了所有的好处。
第三,对业务员采取以“增量考核”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用“增量”逼着业务员不断进步。
第四,把营销管理推进到营销前线。如果业务员跑单帮,只有靠自己解决老化问题。如果业务员是团队协作,业务员就“被迫”与团队成员共同进步。

团队首脑:决定了业务员
是狗熊还是英雄

典型现象:凡是业绩好的团队,总是“一窝一窝”地出人才。
典型现象:团队成员的能力封顶于团队首脑。
案例:TCL彩电郑州销售公司只是一个小机构,却出了几个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任经理杜建君升任TCL彩电销售公司副总,现在是知名营销专家;第二任甄龙,做到TCL移动营销总部副总;第三任苗伟平,升任乐华电子副总。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个小机构里出来的其他人物也相当了得:刘步尘,后来成为TCL集团彩电新闻发言人,现在是著名家电产业研究专家、企业新闻传播专家;杨伟强,从普通业务员做起,后来一路升任TCL电脑总经理。
诊断:如果团队领导说自己的部下是“一群笨蛋”,那么他一定是一个“大笨蛋”。少数部下不称职,原因可能在部下;多数部下不称职,原因肯定是团队首脑不称职。因此,忠告所有管理者:千万别骂自己的部下是笨蛋,那等于骂自己无能。
领导是部下的“天花板”,没有领导能力的提升,鲜见团队成员能力的提升。因此,领导能力的提升要快于团队成员能力的提升。
教育学家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理,领导应该是团队成员的首任培训师。领导耳提面命的指导、讲话、培训是团队成员提升的最好手段。对领导来说,培训无处不在,开会是培训,安排工作是培训,检查工作是培训,总结工作更是培训。领导无处不在的培训带动着团队成员静悄悄地提升。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冯大力)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0 13:33 , Processed in 0.0355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