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陈列并非多多益善

2006-2-1 08:00| 查看: 253332| 评论: 0|原作者: 陈立平

当货架上的400mL飘柔只剩下一个时,再忠诚的顾客也会想:这是别人挑剩下的;这是旧的;这个存在质量问题……陈列数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陈列越多越好吗?

陈列多少

在超市熟食区,某种规格的火腿肠共有A、B、C、D四个品牌,即该品种共有四个品项。这四个品项每天的销量自然不同,有的品项一天可以卖出20个,也有的一天只卖出5个。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四个品项的陈列量完全一样,那么销售最好的火腿肠可能很快就会脱销。最畅销的品项断货,其他三个品项的销售就会大受影响,结果整个商品群的销能力大大削弱。
因此,品类中每个品项应该陈列多少,不只是陈列的问题,而是涉及商品管理的问题,极其重要。管理者不仅要对不同商品采用不同的陈列量,还要随着时间变化,调整陈列量。但很多零售商往往采取最省心省力的做法:平均陈列量。
而单品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使每个品项的三个指标达成一致,这三个指标是:销售采购数量、所必要的商品陈列数量和实际销售结果。例如在一个商品群中每周的销量为:A品项50个,B品项30个,C品项10个,则其陈列数量应该遵循50:30:10的比例。

销量比例陈列有什么好处

1.防止商品脱销和过剩库存。
减少断货,防止购买机会损失和企业信誉损失;防止过剩库存,则减少了各种库存费用,降低库存消耗和不当的商品特卖,增加收益。
2.提高单品管理效率。
单品管理涉及计划、订货、验货到商品陈列等一系列工作。正比例陈列可以大大减少各品项平均订货频次,使作业量与各品项种类成比例,提高效率。
3.改善商品构成。
畅销品项陈列在货架下段,店家极力推荐的新品项陈列在便于看到和触摸的中段,而周转率较低、陈列量较少的品项陈列在最上段,销量极少的则果断淘汰,引入新品项代替。如此安排,方便顾客识别、购买,提高其满意度。
链接:何谓品项?
    品项(Item),是商品分类体系中最小的分类单位。在美国多称之为SKU,在日本多称之为品目,而在我国更多的称之为品项、单品。
    例如,在超市的毛巾商品群中,共有手巾、汗巾、面巾、浴巾、体育用毛巾等五个品种,其中每个品种又有白、黄、蓝、绿、粉红五种颜色。那么毛巾卖场就共有25个品项(5个品种×5种颜色,案例暂不考虑品牌)。
4.降低顾客的“认知不协合风险”。
认知不协合,是指顾客在购物中,肯定和否定的心理相互交错的矛盾心境。只有当肯定心理超过否定心理时,顾客才会采购。一般情况下,顾客面对过去从未购买过、从未使用过、高价且没有品牌力的商品,认知不协合风险往往更强烈。
无疑,增加陈列数量,扩大陈列面,再结合有效的促销手段和POP,可以强化顾客对商品的肯定心理,有效促进销售。


预测品项的销量

最初导入销量比例陈列,可分两步走:
■先按预估销量,呈正比例陈列。
■销售开始后,按实际销量,呈正比例陈列。
新品首次上架,店内没有任何销售数据和陈列经验作为参考,因此只能预估。目前在美国广泛使用PI值(Purchase Index,译为购买指数)进行预测。
店内销售了一段时间的商品,都能计算出PI值。新品或许品项不同,但如果商品特性和价格相似(商品特性相似,是指商品的功能、质量、型号、容量、商品属性、目标顾客、销售方法等相似;所谓价格相似,是指价格差在±5%之内,其PI值通常也非常接近,因此使用这个数值预测销量。)那么PI值如何计算呢?
PI值=期间内某品项的销售数量÷期间内收款台通过顾客总数×1000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通过收款台的顾客中,平均每1000人的该品项销售数量。
例如,某个品项在一定时期内销售数量为25个,这个期间内收款台通过顾客总数为5万人,那么根据以上公式不难算出PI值是0.5个,这就意味着,平均每2000人中才有1人购买了1个该产品。
PI金额是指每1000人中,某品项的销售金额。如果上例某品项的单价为100元,PI金额即为0.5×100元=50元。
PI值的计算数据主要来自POS数据,任何有POS机的店铺都可以简单地对店内每个品项的销量、销售金额、品单价和收款台顾客通过数(根据购物小票的张数)等做出即时分析。
但是,由于店铺差异较大,因此只统计一家或几家店铺的PI值,会很不规则。通常,连锁企业必须统计下属相同业态的10家~30家店铺,得出的PI值才较可靠有效。

最低陈列量是多少

1.重点管理前25%。
把一个店铺所有品项的销售额按顺序排列,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排位前25%的品项的销售额,占各部门销售额的80%以上;排名在前1/3的品项的销售额,占部门或品类销售额的40%~50%,也是各品类PI值统计的重点,必须按其销量的比例进行大量陈列。
前25%是重点管理品项,但现在许多超市对其没有按销量呈正比例陈列,是经常断货的最主要原因。
2.前25%的最低陈列量下限。
前25%的商品补充频次要非常频繁,稍有松懈往往造成商品缺货、断货。
缺货或断货并不是指货架中某品项的陈列量为零,而是低于陈列量的下限。对于生鲜品或其他日用品来说,低于陈列量下限,顾客会立即中止购买。
比如某品项的最低陈列量为3个,而当货架中只剩下一两个商品时,顾客会想:这是别人挑剩下的;这是旧的;这个存在质量问题;或是谁也不买的商品。特别是顾客初次购买的商品,这时他的戒心或不安非常强烈。
但是当陈列3个商品时,顾客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他会把这种陈列状态理解为补货之前的状态。出于这种理解,部分顾客会继续购买。
因此商品陈列数量的最低下限为3个,当低于这个下限时,即使是畅销品,其销售也会迅速停滞。对于超市、便利店的生鲜品来说,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毕竟,任何顾客都希望自己所购买的商品是新的、别人的手没触摸过的。
而对其他商品,顾客也希望自己所购买的商品也是别人大量购买、大量使用的商品,从而产生放心感,这就是“从众心理”。这就是畅销品必须大量陈列的原因所在,是“货卖堆山”的心理基础。
很多面包区的管理者不熟悉这个道理,导致很多顾客流失。
但是,高单价商品低于最低陈列数量时,顾客的不安感就会大大减轻。如高档服装、手饰、家用电器等。顾客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不过即便如此,有时为了打消顾客的不安,也需要售货员的现场解释。

还要看陈列面数量

1.陈列面的数量及其管理
前25%根据其销量正比例决定其陈列量,这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我们也经常看到,宝洁产品占的陈列面非常大,但在第一、二层陈列后面,却摆着二、三线品牌的货。这就造成宝洁销量最大,但其陈列量却不是最大的,不符合上面所说的正比例原则。
反过来也一样:超市中陈列量最大的品项,其销量未必最大。
对宝洁这样的重点品项来说,其最大陈列数量是指:顾客正面看到的最大陈列面数量,也就是陈列列数(见图1)。至于其后面陈列什么,则与陈列面的商品没有任何关系。因为顾客看不见,也不关心。
实际上,对销量产生最大影响的,并不是每个品项的陈列数量,而是每个品项的陈列面数量。陈列面大,不仅演绎出了商品的丰富感,也强化了顾客的安全感,令其放心采购。
前面提到的销量正比例陈列原则,严格意义上应该是:根据各品项的销量正比例决定其陈列面数量。
因此对卖场中商品的陈列量必须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个是每个品项陈列的数量,另一个是每个品项的陈列面的数量。只有随着时间、季节、促销力度的不同,从这两个方面不断调整商品的构成,才能提高卖场的效率和效益。
2.沃尔玛的25:50:25重点管理法
沃尔玛在品类管理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各品项的基本构成为25:50:25。即排位前25%的品项占全部销售额的75%~90%,中间50%的品项占20%~5%,最后25%的品项占5%以下(见图2)。
对于排位前25%的重点管理品项,商品部经理每周要根据POS数据或PI值进行排列分析,以决定下一周各品项的订货量、陈列量、陈列面数量。
同时,比较各品项陈列量,发现其中的“不思进取者”,补充有潜力者进入前25%。
如果某品项是季节性商品或促销商品,要根据PI值预测的销量,正比例增加其陈列面数量,并在前一周追加该品项的订货数量。
重点管理品项,是以3周或4周为一个周期,重新定位和调整。中间的50%,则根据每周的销量重新调整,决定哪些进入前25%,哪些不动,哪些淘汰到下位的25%。调整下位的25%,则是淘汰和停止订货了。
现在国内许多超市,1个品项只给1个陈列面的现象非常普遍。难道他们的商品部经理不懂得上面的道理?
未必。只是由于他们货架上的品项数量至少为3000个~5000个,数倍于沃尔玛(1000个左右),要全部管理几乎不可能。即使采用一些合理的方法,由于品项数量太多,按适当的周期进行调整和管理也极其困难,最后只得撒手不管。
许多超市的店长、商品部经理到卖场一转,看到货架不空,摆满商品,就认为管理到位了。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只有当货架陈列商品保持适当的陈列量和陈列面时,其商品管理和库存管理才达到合理的状态。 (文章编号:0215,欢迎对文章评分并获得中奖机会)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陈立平)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0 22:23 , Processed in 0.0342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