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换帅”背后的战略难题

2006-3-1 08:00| 查看: 280289| 评论: 0|原作者: 施炜001

2006年初,寒意正浓的时节,陆续传来中外家电企业“换帅”的消息:LG电子中国区社长兼总裁孙晋邦离职,总部派出了“全球数码显示器和媒体事业部总裁”禹南均接任;国内家电企业方面,美的空调、格兰仕空调以及TCL空调销售领军人物也先后离职。
人事变动总是敏感的话题。对于“换帅”内幕,媒体多有猜测,有的完全不着边际。尽管“换帅”的原因和背景各不相同——对其中某些当事人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却反映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不少家电企业经营管理遇到了难题。这些难题有些是战略层面的,对家电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从产业角度看,“难题”预示着家电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将持续进行。

“高端”还是“低端”

  从有关媒体的报道看,LG电子中国区易帅与其战略调整有关。今年元月,LG电子全球CEO金双秀对外宣布:2006年将推行“蓝色海洋”战略;中国区新任总裁的任务之一,是使“蓝色海洋”计划在中国“落地”:撤出低附加值产品,主攻高端产品。
  超越低价竞争的“蓝海”战略的确令人心动,但是,在中国市场它却未必适用,甚至有些似是而非:
  首先,占据高端产品市场,要求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及创意、设计优势,要求品牌具有经较长时间积淀下来的、被消费者接受的“高端”属性。在新技术迅速扩散、品牌壁垒日益坚固的今天,LG电子在这两方面有把握吗?如今国际数码巨头们如索尼、三星、夏普等纷纷大举进攻中国高端市场,国产品牌如TCL、长虹、创维等也都在殊死拼争,市场留给LG电子的“蓝色”空间恐怕不太乐观。
  其次,仅仅进入高端市场,意味着自身定位的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从中国广阔市场的撤离——众所周知,国内市场的主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中低端产品。LG电子能接受这种现实吗?
  再次,放弃低端产品市场、放弃对市场份额的追求,会导致战略空间狭窄。在急剧变化的市场中,市场份额低,必然意味着抵御进攻、以空间换时间的回旋余地较小。LG电子能承担这样的风险吗?
  对LG电子及其他某些外资家电企业而言,在中国市场上面临的主要难题是:高端定位是一种“非主流”生存,而进入低端市场又不具有成本、效率优势。它们虽然有雄厚的技术和资源,但驾驭、适应国内市场复杂的通路体系和动荡的竞争格局的能力不足。
  放弃低端市场,未必说明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国内市场目前的“国情”下,低端市场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又难以操作,它对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及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放弃低端”这种高调战略的背后,可能是战略难题无法解决的窘境。
  从家电业的“近邻”手机行业来看,近两年来,诺基亚、摩托罗拉在高端和低端市场上赢家通吃,三星、索爱等品牌也在向低端市场渗透,这或许能给外资家电企业一些启发。但诺基亚们面对的国产手机竞争对手,和LG们所面对的国内家电竞争对手,竞争能力、市场基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两个行业成长的时空背景也有很大差异,外资家电企业欲成为本行业的“诺基亚”,恐怕不太容易。

“规模”还是“效率”

  国内家电企业销售领军人物“换帅”多发生在空调业,这折射出空调行业竞争环境的恶化。经过近10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从2005年下半年起,空调市场容量增速放缓,且增量主要来源于三、四级(县城及乡镇)市场。很显然,在缺乏增量的市场上,“零和”式的竞争将比以往更加惨烈,同时,开发三、四级市场较城市市场无疑更为艰难。
  在此背景下,目前国内空调等家电企业面临的难题是:要想保住及扩大销售规模,必须加大资源投入(包括人员投入)——大中城市市场上营销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减,农村市场上欲采掘“零星”分布的“矿藏”需要增加人力物力,这样必然导致经营效率、盈利能力下降,有时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
  对于中小家电企业以及新进入的家电企业而言,由于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较小,一直挣扎在生存线上,因此遭遇行业的“冬天”时,规模和效率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说得直白一些:不求规模是“等死”,拼资源争份额是“找死”。除非具有独特的差异化产品,在专业的、“利基”的狭小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否则它们将会被“整合”出局(顺便说一下,近年来,有些行业新进入者试图以低价切入市场,迅速提高份额,实际上这种竞争路径是没有前途的)。
  当规模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出现时,处于领导者地位的家电企业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为效率而舍弃规模,为保盈利水平而牺牲市场份额。其实,在国内家电市场上,某些暂时领先的国产品牌,并没有坚实的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撑的御敌“壁垒”,一旦为效率目标而去“守”和“让”时,其市场地位很可能在短期内发生逆转。当市场份额的下滑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的生存问题将又一次浮现出来。
  当然,注重规模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考虑效率目标的制约。近年来,也有少数家电企业为争夺规模不惜代价,在大中城市的核心卖场(大型家电连锁店)建设高档次终端,进行高强度促销,结果造成严重的资源、利润流失甚至亏损。
  处理规模、效率双重目标的矛盾,关键在于平衡点的掌握。概要而言,家电企业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实现两者的“平衡”:
  第一,发挥规模经济效用,利用规模优势降低上游供应及营运成本,使规模扩大和效率提升有机结合。
  第二,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调整产品线,增加中高端产品比重,提升产品及产品线整体的盈利能力。
  第三,合理布局通路,在渠道结构上保证价格的稳定和对利润的保护;重点开发、扶持中小及传统商业伙伴,防范被超级零售商拖入恶性价格竞争的陷阱;同时,充分发挥渠道的作用,避免自身销售费用无边界膨胀。
  第四,改变“毕其功于一役”的投机心态,精细化管理资源,在细节处较量,在动态中逐渐显现优势。

“内部化”还是“外部化”

  “内部化”、“外部化”是指不同的销售组织和渠道网络形态。前者是指家电制造企业向下游延伸,采取不同的纵向一体化模式:比如建立区域销售机构,取代当地的代理/经销商,直接与零售商交易;或者将代理/经销商改造为功能单一的辅助性服务机构,市场运作的主要职能由厂家自己承担;或者渗透零售层面,建设专卖店体系。
  “内部化”的优点在于,家电制造商扎根于市场底部,基础牢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社会渠道能力不足及投机给自身带来的不利。但是,“内部化”最大的问题在于销售队伍膨胀,销售费用居高不下,管理复杂度和难度极大。有时“内部化”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由于管理不力,使内部的交易成本超过了“外部化”的交易成本,成了一种不经济的做法。国内家电企业凡是“内部化”程度高的,无不面临内部交易成本高、运作效率低的问题。
  “外部化”方式是遵循厂商分工原则与代理/经销商合作,采取分销模式运作市场。它也有明显的弊端:一方面,许多区域性代理/经销商的资金实力、经营规模、人员素质以及文化理念、管理水平达不到厂家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国内家电企业来说,渠道具有生死攸关的战略意义(在品牌力、产品力不能超越对手时,渠道是主要的、关键性的竞争要素和市场驱动因素),轻易退后而将市场交给渠道,并不完全放心。
  “内部化”和“外部化”均有利弊,国内家电企业往往陷入两难境地。解决之道只能是两者的“调和”: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用市场化方式与代理/经销商合作,降低自身的费用和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强调与商业合作伙伴的协同和一体化运作,加强对商业合作伙伴的管理输出和文化输出,增加对渠道的管理含量。此外,为减少渠道的投机主义倾向,可选择一些合适的对象与之结盟,通过“重复博弈”(长期合作)塑造其长期预期,减少双方冲突,破解厂商之间的“囚徒困境”。
  目前,由于家电零售连锁巨头咄咄逼人之势不减,一些家电厂家试图培育能自主掌控的零售业态,如各类专卖店、加盟店等。但是,在大众化家电产品市场上,连锁专营卖场将是主流业态,这一格局及趋势任何厂家都无法改变。适当开设一些专卖店进行形象展示,作为其他业态的补充,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想以此制衡大零售商则不太现实。⑧
(文章编号:10304)
(编辑:林 木zsj@cmmo.com.cn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施炜001)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19:46 , Processed in 0.0379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