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莫让新品死在自己人手上

2005-12-1 08:00| 查看: 265481| 评论: 0|原作者: 刘新华

有不少新品不是死在渠道手上,而是死在自己人手上。企业决定上新品,是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再次挖掘与分配,必然对销售组织既有的利益格局和未来的走向产生影响,处理不好,将自乱阵脚。
产品线延伸,销售组织要做什么调整?人力资源如何调配?各个层面的销售人员、管理者之间如何相互博弈?诸如此类的具体问题相当微妙。

新品死于“三性”

有不少新品不是死在渠道手上,而是死在自己的业务员手上。准确地讲,是死于业务员的三大劣根性:随性、惯性和惰性。

案例一:死于随性
所谓随性,就是按照业务员自己的主观意志,轻率行事。这是业务员的通病。
某知名方便面品牌A向上延伸,在2004年冬天推出新品“火锅面”,意欲卡位高端桶面市场,为此还专门拍摄了一个主题为“拥抱冬天”的广告片。但在广告片播出15天后,市场部人员到前线走访市场,发现某地区居然没有产品铺市。进一步了解,发现该地区的经销商根本就没有进货。
原来,该区域A产品销售基础较差,业务员便“随性”断定“A火锅面”没有机会,于是只通过电话向经销商传达了这样一个简单信息:公司出了一个新品,叫做“A火锅面”,价格每箱贵2元,进不进货?

案例二:死于惯性
所谓惯性,是指思路和做法都停留在原先的框框内,循规蹈矩,不求突破。新品之所以“新”,表明一定有新的目标群体、新的渠道或者新的定位……用同样的方法,想取得“新”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B为著名果汁饮料,为了极大地丰富规格,在该品牌下派生出250毫升的利乐包。水摊点是饮料的主要销售阵地,于是,公司业务员也习惯性地把利乐包摆上水摊点,但产品几乎没有回转,两个月后就开始被水摊点清退。
该利乐包产品浓度较低,口感清爽,价钱便宜,目标对象主要是年轻学生,渠道策略应针对小众封闭渠道。比如,铺进大中校园则活,铺进大众的传统水摊点则死。
类似的事情在该企业还不止发生一次,前些年该企业推出全新品类——红薯粉丝,虽然产品质量、口味、广告都超过当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但后来却遭遇“赤壁之战”,被对方以弱胜强。原因大致相同:该企业的业务员基本是用销售方便面的思维方式去销售粉丝。方便面是大众消费,没有太大的性别差异,而粉丝不同,偏重于年轻女性,渠道选择应该偏向于卖场。泛泛扔进批发市场,肯定不走量,很快沦为处理品。

案例三:死于惰性
“人之初,性本懒!”,千万不要期待业务员做出超过他本分程度的事情。简单地讲,业务员一般只是被动反应者,不太可能主动行动。
某方便面企业推出一个“T当家脆脆面”,该产品火遍大江南北,唯独在西南地区悄无声息地死去。原来,该企业西南区成功推出了一个非常强势的地方泡面品牌,业务员躺在这个强势产品上面睡觉也基本能够完成业绩,何必那么辛苦去推“T当家脆脆面”呢?再说,只要完成业绩,就可以向公司交代,就可以拿到奖金,至于“T当家脆脆面”生死,与己何干?
需要说明的是,随性、惯性、惰性是三个孪生兄弟,彼此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候无法完全分清楚。但不管怎样,新品死在业务员手中,基本都是死于“三性”,这样的案例在快速消费品企业实在太多,不胜枚举。

驱除业务员 “三性”

那么,怎样驱除业务员的“三性”呢?

1.绝非走走过场的“行动共识营”。
“观念领导行动,行动决定明天”,驱除“三性”,首先要从观念下手,凝聚业务员的共识,聚拢业务员散乱如麻的心,将现实问题向业务员澄清,化解业务员心中的疑虑。常见的形式是召开新品说明大会,举办“行动共识营”。
某知名企业在推出新品时,总会把前线单位的业务人员聚集一堂,举办一场声势浩大、亦庄亦谐的誓师大会。誓师大会的目的不是热闹,而是把所有员工的注意力放在新品上面,并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纠正业务员的旧有观念,激发他们对新品的热情。虽然一场誓师大会花费不菲,动辄几万元,但收效特别好。
首先,业务员以分公司为单位分成6个分队,每个分队必须自行取一个豪气冲天的队名,比如“天下无双队”、“乘风破浪队”……还要制作队旗、编唱队歌(一般要求根据军歌改编,拉歌时比较威武雄壮)、呼喊队呼、变换队形。并在誓师大会前模拟军队,接受长官的检阅。
其次,围绕新品的上市,各队要抽签,根据命题排练小品,并现场表演。比如:如何说服经销商进货?如何消除二批的抗拒?如何向小店老板推荐?如何诱导消费者购买?当然,各队在事先都会收到一份详细的“新品攻略”,新品的目标对象、产品定位、产品差异点等基础资料里面都写得清清楚楚。
再次,各队围绕新品上市展开辩论,模拟“亚洲大专辩论赛”的方式,针对业务员心中的疑惑,拟定辩题,让各队在辩论中自由发挥,难点和疑点问题自会越辩越明。比如:新品的价格是否一定要比竞争对手便宜0.5元/瓶? 新品是否会与老品自相残杀?新品是否一定要开辟第二渠道……
最后,由各个分队派出队长到总经理那边竞拍新品上市的目标,如果第一次报出的数值高于事先分配的数值,可以当场获得“企图心奖”5000元,否则,全队罚做俯卧撑10个,并再次竞拍,直到高出为止。这个环节,各队热血沸腾,相互间呐喊声、吆喝声、歌声此起彼伏。众目睽睽之下,个个都是勇夫,各队竞拍的目标都会高于公司的既定目标(但也不会高出太多,因为好戏在下一个环节)。
最关键的环节是,各队拿到目标,必须歃血为盟(现场宰杀公鸡,勾兑白酒),共同举杯,宣读誓词,所有人员都必须当场签下“军令状”。公司高层当然也会投其所好,释放一些兴奋元素,比如,设立新品达成奖励,完成者奖新马泰旅游名额若干,竞赛前三名的单位,奖励欧洲游名额若干……

2.大有学问的目标管理
新品的目标管理是一门大学问,深藏玄机。稍有不慎,业务员就会从中玩弄猫腻,一定要擦亮眼睛。常见的有四种目标管理方式:
□新品没有制订考核目标
这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很多公司确实又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因为销售目标上个年底就分配好了,分配到业务员手中的也只是一个总体目标(一般是金额),并没有细分到每个产品,更谈不上有什么新品目标。只要整体销售业绩达成目标,业务员就可以领取相应的奖金或提成。
这种目标管理方式,对新品可谓是“超级杀手”。业务员的焦点既然是总体销售业绩,自然只关心现有好卖的产品,至于还没有被渠道和消费者接受的新品,业务员哪有“闲情逸致”去栽培?特别是当老品就能够完成任务时,业务员更是无视新品的存在,任由新品静悄悄地死去。
□新品虽然设定了考核目标,但新老品的总体目标仍然维持不变
这种目标的编排方式,对于老品又是一个“超级杀手”,一般会出现自相残杀,颇让人头疼。原因很简单:业务员是简单的利益驱动者,你考核什么就重视什么,你考核新品他就重视新品,从而不可避免地忽视老品。再说,业务员只要完成总体业绩就好,他当然可以不管老品的死活。所以,很多公司虽然不断推出新品,新品也有不俗业绩,但1+1却依然等于1,因为老品被新品取代了。
□老品考核目标不变,新品的考核目标另外设定,新老品的达成奖励彼此独立
这种目标编排可以规避上述两种方式的弊端,应该完美无瑕了吧?事实不然,业务员惰性使然,新老品都要达成目标,本能上就会反感,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经常会根据市场情况选择放弃新品或老品(在业务员看来,先保住一个奖金再说),出现顾“新”不顾“旧”、顾“旧”不顾“新”的尴尬局面。因此,很多企业的新老品在各个区域总是落差很大,常出现这样有趣的情况:有的区域新品死掉,但老品得以达成;有的区域新品活了,但老品被替代;也有最糟糕的,新品没有活,老品也跟着衰,两头不落好。
□老品目标不变,新品的考核目标另外设定,但新老品的达成奖励互相捆绑,彼此间保持一定弹性
这种目标编订方式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比如,老品达到目标,要想拿到奖金,新品的业绩必须完成80%以上;新品达成目标,要想拿到奖金,老品也必须达到80%以上。这样业务员就必须倾尽全力去开拓,并相互兼顾,不然的话,奖金就会全军覆没。
这种方式虽然硬性捆绑,但也适度保持了弹性。一般情况下,业务员只要用心努力,基本可以双双丰收,新老品也自然可以得到平衡发展,这才是企业真正想要的东西。

3.重中之重的“过程管理”
“把握完美的过程,才有完美的结果”。对于新品,没有什么比过程管理更重要。新品只有一次成功机会,失败了要想重新出发,很难重新建立业务员和各级渠道的信心。
新品要想避免死于业务员的“三性”,必须进行过程管理,增设“三度”指针:
□速度:比如,一周之内经销商必须出货;十天内必须对二批商布货……
□准度:对于重要的渠道必须优先打击,不能铺进无效网点,因此,要查核加权铺货率(重要的点要赋予高的权重),不能只是考核数量铺货率。
□精度:A级点必须保持90%的能见度,B级点必须达到60%的能见度,这些数字必须清清楚楚界定,绝对不能笼统要求铺货点数达到多少多少。
注意:C级点不可制定太高的指针,毕竟新品还没有扩散开来,能否被消费者接受还有待检验,如果一下子铺得太广,边际效益递减,容易产生即期、过期品,留下后遗症。
必须提及的是,要进行完美的过程管理,公司组织结构必须相应改革,设立专职人员,甚至专门为新品临时设置一个工作组,负责新品各项指针的跟催、追踪,一旦发现偏差,必须责令业务员限期改善,并再次稽核。不然,所有指针和要求都会很快打水漂。
驱除业务员的“三性”,是一个深层次的执行力问题。但只要落实做到“凝聚共识”、正确的目标管理以及行为过程管理,新品死在自己人手上的窝囊事,就可以避免。 (封面专题文章编号:1204)
链接:动态激励
文/胡以国
做销售的总是靠销量说话,在很多公司的销售队伍中广为流传的是“销量就是护身符”。也就是说销量做上去了,其他的问题甚至过错都是次要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结果导向理论,导致销售人员为了抓销量,大搞促销,恶性透支市场,甚至向客户许诺空头支票。殊不可取!
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运用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考核方案,如综合考核占30%,销量考核占70%。综合考核包括:公司规范、运作方法、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等。但这种政策运用到新品推广人员的薪资机制上却不一定有效,因为新品上市初期销量不大,终端的基础建设,如铺市率、终端生动化更加重要,过分强调销量的做法值得商榷。
同样是过程加结果考核,比如在产品铺货期,就应以销售网点的拓展为主要衡量指针,可将“铺货率”权数设定为60,相应的“陈列”为20,而“销量”可能只有10,其他指针为10。当产品转入下一阶段的网络维护或深度分销期后,销量考核适当上调,其指针的权数相应增加。
如何判断新品进入哪个阶段了?那就看市场部制定的相应指针了。

链接:感召你的销售人员

文/程  烈
我们的销售人员为什么没有别的企业那么卖力?
这个问题也能作为每年困扰公司领导的一道题,简直就是笑掉大牙。
曾经有这么一句话:通过员工看领导。员工往往是跟着领导“学”的。作为领导,你投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新品上?如果领导只会用行政命令式的口吻命令下属:“这个新品必须上市,只是多了一个产品,而且多了一个产品,顾客就多了一个选择(他没有明白同时也可能多了一重竞争),哪有卖不好的道理”,那么销售人员也会用同样的口吻“训导”他们的销售商。但销售商毕竟不是下属,结果销售人员碰了一鼻子灰,哪来的信心?!
更有甚者,新品的销售量往往不算销售指针(很多企业主想借此少发点钱),销售人员当然更加没有信心了。这个时候就是请十个“陈安之、余世维”给他们“励志”都是没有用的(明白为什么企业这么热衷“励志”的课程了吧!老板想“花小钱办大事”而已)。
同样道理,一个到了市场上只会和当地经销商“吃喝玩乐”的销售经理,是永远培养不了兢兢业业、认真工作的下属的。
解决:
你需要感召你的销售人员。方法只有两种:语言和行动。语言可以为你赢得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口才差的销售经理,估计只能赢得3分钟,第4分钟肯定是“封官许愿”式的承诺。行动可以为你赢得几乎终身的时间。当然,“风餐露宿”是很累。
这里介绍一个“感召五步骤”:
□定向 :让销售人员明确并做出承诺,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在多长的时间里实现,你可以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
□联系 :让你的销售人员通过信任你,而信任他们的目标。
□挖掘 :深入了解销售人员的最本质需求,作为福利、奖励的依据。
□选择 :用一定的方法去满足销售人员的需求。
□行动 :设计一些项目,作为销售人员内部良性竞争的“奖品”。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刘新华)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9 04:50 , Processed in 0.0349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