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价格战的专业审视与道德审判

2012-9-7 11:09| 查看: 269995| 评论: 0|原作者: 郭瑾莉

摘要: 在中国,每一轮价格战发生,舆论和业界都会有一轮情绪化的口诛笔伐,而且其表现惊人的相似,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道德审判和专业误判。基本结论大致是:价格战是低水平的竞争,导致自相残杀的双输结局。道德审判与专业误判的结果是价格战被污名化了,以至于发动价格战都需要 ...

在中国,每一轮价格战发生,舆论和业界都会有一轮情绪化的口诛笔伐,而且其表现惊人的相似,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道德审判和专业误判。基本结论大致是:价格战是低水平的竞争,导致自相残杀的双输结局。
道德审判与专业误判的结果是价格战被污名化了,以至于发动价格战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对价格战的专业审视

对于价格战,即使是一些专业的分析和论断,有时也会形成专业误判。比如价格战两败俱伤;中国企业打价格战,老外受益;价格战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打价格战会赔钱等。
首先,我们必须界定什么是价格战。
并非所有的价格调整都可以称之为价格战。
比如,某个处于生存边缘的中小企业主动降价,就很难称之为价格战。因为这种降价不会带来对手跟进,不会对整体市场价格体系产生影响。这样的价格调整,往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属于迫不得已的行为。
当然,这种降价也可能获得暂时的喘息机会,但很难改变企业的命运。我对很多行业的观察表明,市场上价格最低的企业,往往也是表现最差的企业。
真正的价格战,通常是由有相当规模和市场地位的企业所发动的,它能够带来对手的跟进、价格体系的整体变化,以及消费者的聚焦。这样的价格战,发动者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比如,彩电业的长虹、微波炉行业的格兰仕、家电零售业的国美、火腿肠行业的双汇,它们都通过价格战改变了行业格局。
对价格战进行专业分析,我们往往能够发现想象不到的结论。

价格战打死的往往是“旁观者”、“第三方”
价格战之所以能够实现产业集中,正因为价格战伤害的是没有参与价格战的“旁观者”。
很多人认为,价格战是两败俱伤,实际情况往往相反,价格战经常是双赢,被打死的往往是“旁观者”或“第三方”。
当年,美国的亚马逊和百思买大战,死掉的是Circuit city(曾为美国第二大电子产品零售商,已申请破产保护)。中国的彩电行业,那些参与价格战的大佬,现在仍然是行业龙头,反倒是没有参与或轻度参与者,现在难觅踪迹(海尔是少数例外之一)。
这似乎是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价格战经常伤及无辜的“旁观者”呢?因为价格战实现了市场聚焦,参与度越高,聚焦度越高,市场份额愈加向参与者集中。
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参与者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都提高了,未参与者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所以,每次大规模的价格战,都有一批处于崩溃边缘的企业真正崩溃,也让更多的原来远离崩溃的企业走向崩溃的边缘。因此,价格战一旦打响,“旁观者”很难独善其身。

价格战的胜利者能够打出利润
这与很多人的判断相反,但却是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价格战的发动者总是热衷于价格战。
只要参与价格战,就意味着毛利降低,利润无疑要受到影响,为什么还有可能打出利润呢?
静态看,价格战确实损失了毛利,但是,只要发动价格战,市场就不再是静态而是动态。
首先,价格战能够使消费提前爆发、集中爆发。价格战通常发生在行业成长期,消费潜力比较大,价格战能够让消费提前,从而扩大市场容量;
其次,因为价格战能够扩大市场容量,从而就能够改变成本结构。具体来讲有两个原因:一是规模能够改变成本结构(成本分摊);二是规模能够改变谈判地位,从而向供货商要利润;
最后,历史上重大的价格战,打的都是结构性价格战,并非所有产品都参与价格战。
一般来说,参与价格战的主要有两类产品:一是价格敏感性产品,不得不参与价格战;二是同质化产品。对于优秀企业来说,差异化产品、结构性产品通常不参与价格战。当参与价格战的产品扩大销量时,其他产品的销量也会同时扩大。
对于普通企业来说,价格敏感性产品和同质化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即使不参与价格战,也会受到价格战的波及,缺乏回旋的余地。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价格战伤害“第三方”。
行业龙头企业产品结构较合理,差异化产品较多,所以,不要看参与价格战的品种很多,但真正核心的产品并没有受影响。
比如,20世纪末的火腿肠价格战中,某企业老板提出的目标是:“销量每年增长30%,结构每年调整5%。”正是因为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所以成为价格战的最终胜利者。

价格战能够倒逼产品结构的改变
在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国企业往往注重规模的扩大,忽视结构的改变。而在产业发展的后期,规模越大可能危险也越大。因为在价格战中,价格敏感性产品越多,企业亏损可能就越大。
春都公司在火腿肠价格战中吃亏于此,因为产品结构不合理,在价格战中面临两难选择:参与价格战,利润损失太多;不参与价格战,销量损失太大。双汇则采取了先调整结构,再深度参与价格战的办法。

中国企业的价格战,既有“要素低价”的成分,更有“能力低价”的成分
中国的发展,最为人诟病的有两项:一是以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为代价;二是对劳动的“剥削”,劳动力成本太低。
这样的质疑有合理的成分,但很难回答下列两个疑问:第一,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多得很,为什么他们的制造成本比中国高;第二,比中国的资源丰富和对资源的破坏性更大的国家也很多,但他们并没有像中国那样取得制造大国的地位。
我的判断是:中国制造的成功,既有“要素低价”的成分,更主要的是“能力低价”,中国企业的组织形式,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是非常高效的组织形式。中国企业更是像格兰仕所言,具备成本基因,能够把成本压缩到极限。这种现象,我称之为“能力低价”。
正是“能力低价”,支持中国企业打出了专家们难以想象的价格战。

价格战是产业集中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追赶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对于最终要实现产业集中的行业来说,产业格局要经历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比如,中国彩电行业曾经有200多家企业,现在不超过10家;高温肉制品行业曾经有数百家企业,现在只剩下3家;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几乎每个县都有啤酒厂,现在正在向行业龙头集中。
一个行业从最初的成千上万家,到最后形成数家、数十家寡头垄断的格局,大量企业要被淘汰,而最快速的淘汰方法就是价格战。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郭瑾莉)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下一页

酷毙
1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17:19 , Processed in 0.0356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