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无数新店支撑起来的咖啡王国,能否承受住狂奔之后的冲击? 这两年瑞幸咖啡的扩张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在开店数量上远远超越星巴克,一跃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这个变化来得太快,以至于许多人还没有回过神来,便见证瑞幸完成了行业内前所未有的疯狂布局:一年内新增1万多家门店,总门店数量攀升至近2万家,平均每天开出27家新店。如此扩张,让它在门店总数上把竞争对手们远远甩在身后,即使是星巴克也只能甘拜下风,成为瑞幸身后逐渐模糊的第二。 然而,瑞幸的高速扩张并非毫无代价。虽然整体营业收入提升了,但同期财报显示,它的净利率却从2023年的 16.1%下滑至 10.4%。而2024年第一季度,瑞幸的财务数据更是亮起了黄灯——连续六个季度的赢利神话被打破,企业首次出现亏损。这一转折并不难理解,瑞幸这一年走得快、扩张得广,赢利的势头却在减弱。这一背离趋势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 瑞幸的9.9元促销战无疑是一大因素。自2023年起,瑞幸为了抢占市场推出了9.9元活动,大幅降低咖啡售价,将原本平均每杯15元的售价降至12—13元之间,打响了价格战。而这种极端的低价策略确实带来了流量,甚至让瑞幸获得了一定的口碑,但是这也直接压缩了其毛利率。作为一种精心策划的市场策略,这场价格战究竟能让瑞幸在多大程度上站稳市场?低价引来的消费者,在促销停止后是否还会继续光顾瑞幸门店? 与此同时,数据表明,瑞幸的同店销售额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这种情况在连锁行业中是个警讯,往往意味着门店增速过快导致了自我竞争。瑞幸在多个城市的高密度布店策略使其门店数量大幅增加,甚至在部分地区形成了自我侵蚀——在同一片区域,瑞幸的门店彼此争夺客流,导致客流分流,反而压低了单店的赢利水平。 2023年,瑞幸确实赢得了市场和眼球,消费者排队打卡瑞幸的热情有增无减,但这种打卡的背后是否意味着稳定的消费?在数据飘红的背后,瑞幸作为“开店狂魔”的代价是什么?这个被无数新店支撑起来的咖啡王国,能否承受住狂奔之后的冲击? 价格战与低价策略的双刃剑 价格战总是诱人的,它吸引着渴望市场份额的企业跃入其中。这一次瑞幸的9.9元促销活动迅速拉开了序幕。2023年,面对国内连锁咖啡市场上新崛起的竞争者库迪,瑞幸直接应战,推出大幅折扣的9.9元活动,将咖啡售价从原本的15元压至12—13元之间。表面上这个策略似乎奏效了,单从收入看,这种短期促销确实带来了大量客流,许多门店前排起了长队,仿佛消费者早已认定,瑞幸便是实惠咖啡的代名词。但令人诧异的是,这个活动不仅拉低了客单价,而且直接削弱了瑞幸的整体利润。 我们来解剖一下价格战的妙招。当消费者为9.9元而来时,他们追逐的其实并非品牌本身,而是价格。当折扣取消后,这些消费者还会对瑞幸抱有同样的兴趣吗?更重要的是,低价似乎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固化为瑞幸的标签,让他们对咖啡品质乃至体验缺少期待。在品牌的形成过程中,瑞幸用低价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无形中也在消费者心中划下了一道界限,犹如超市里的促销食品,被选择不是因为优质,而是因为便宜。 这种价格战策略带来的是短暂的蜜月期,消费者来一次,未必会再来。就像商场门口的打折商品,消费者在折扣的吸引下大排长龙,而一旦回归正价,这些消费者很可能“见好就收”,不再回头。低价所吸引的消费者忠诚度极低,这些消费者往往是有着最不稳定的消费偏好。 瑞幸或许低估了这一价格战背后的复杂性。在市场中,以价格作为优势的品牌往往如沙滩上的城堡,海浪过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一项稳定的定价策略作为支撑,长期发展将难以为继。诚然,价格战为瑞幸在某一阶段获得了大批粉丝,但这也压低了品牌的溢价空间,使得未来想要提升利润率面临极高的风险和阻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种价格战策略虽然带来了快速的收入增长,但也将企业的利润命脉交给了“低价”两个字。一旦停止低价活动,如何留住消费者将成为瑞幸无法回避的难题。 这也是商业界的一条铁律:一旦习惯用价格优势获取市场,品牌便将未来的利润率拴在了价格战的锁链上。走上这条路,品牌往往失去了进一步溢价的机会,这正是低价策略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用低价占领市场容易,留住消费者却异常困难。 在高频低利的模式中,瑞幸的赢利模式变得极其脆弱。这种促销似的消费模式,对商家来说就像在打快节奏扑克,稍有不慎,赢下的不过是眼前的利益,输掉的可能是未来的市场信任。我们可以从长期价格战的典型案例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许多企业,尤其是快消品行业中的品牌,依靠价格战在短期内赢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失去价格优势,消费者便会毫不犹豫地流向价格更低的竞争者。于是,品牌在市场中的角色便陷入了“价格工具人”的困境,在消费者的心中,品牌不再有附加值可言。 瑞幸的低价策略不仅损害了利润空间,更是严重地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溢价能力。过去一年里,瑞幸的平均单杯售价从15元降至12—13元,在迎战库迪等竞争对手时,虽然此举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但却让自身处于高压之中——成本一旦无法继续下降,利润空间将难以维持。对一家追求规模的品牌而言,失去溢价能力意味着失去了灵活调整的空间,一旦竞争对手的低价策略持续,瑞幸就不得不与其比拼到底,甚至可能在未来面临更加激烈的价格战。 真正的问题在于,瑞幸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什么?是价格,还是品牌,抑或是消费者心中的独特体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相较于咖啡品类中的老牌劲旅星巴克,其实质的竞争优势在于体验与品质。反观瑞幸,用价格锁定消费者,却牺牲了产品的溢价空间,使得品牌自身难以形成真正的品牌壁垒。这种局面让瑞幸在市场中的位置变得脆弱不堪,任何竞争者只要愿意比瑞幸更低价,便可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消费者,而这对于瑞幸而言无疑是无法承受之重。 价格战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便是它带来的品牌定位的混乱。消费者一旦习惯用低价消费瑞幸,那么未来的价格策略调整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任何一项价格策略调整都可能会导致消费者流失。与那些依赖产品品质、品牌体验取胜的品牌相比,瑞幸为价格战付出的代价显然沉重得多。更为危险的是,这种低价标签在消费者心中难以撕下,甚至会影响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整体定位。 在这场价格战中,瑞幸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营销资源,还让自身陷入了一个“低价等于瑞幸”的恶性循环中。其后果是品牌价值长期处于被低估的状态,未来即使想要摆脱低价标签,也可能面临消费者抵触,甚至是品牌定位上的混乱。长远来看,瑞幸的低价策略是一场持久的自我消耗战。当竞争对手能够在价格上轻松压制瑞幸时,这场比拼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剧。无论品牌还是产品的核心价值,都被价格战拉向了悬崖的边缘。 门店加密策略带来的内耗 瑞幸在全国范围内疯狂扩的同时,也在局部区域快速密集加码,通过布下密如蛛网的门店阵地,形成城市商圈的高密度门店集群。瑞幸的逻辑很直接,只要密度足够高,能触达的消费者就会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品牌的曝光率和市场占有率。 这种策略看似万无一失,然而门店的高密度分布也悄然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内耗”问题。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例,过于密集的门店布局让瑞幸自己成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门店之间开始彼此分流客流,导致每个店的收入蛋糕被切得更小,直接拖累了单店的赢利水平。 高密度布店策略犹如在同一片海域布下层层渔网,表面上好似可以拦截所有鱼群,但实际上,鱼的数量有限,网越多,捕到的鱼也就越少。对于瑞幸而言,这些密布的门店并没有扩大市场,反而造成了门店过剩与客流分流。当一家公司不得不在局部区域与自己展开竞争时,它也就在市场竞争的策略上自我设限了。这种在内部制造的竞争压力让单店难以实现规模效益,最终拖累了整体赢利。 这种门店加密的做法,不仅带来了实际运营的自我侵蚀,还对其加盟商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盟商们显然并不乐见瑞幸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已有商圈加密开店。在他们看来,门店间相互竞争无疑降低了利润空间,使得各自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对于瑞幸的加盟商来说,门店加密不再是优势互补,而是变成了一场逐渐变味的内部消耗战。当彼此都被裹挟进这场消耗战中时,每一个加盟店主都难以独善其身,他们甚至发现自己沦为了同一品牌下“内斗”的棋子。 当然,从瑞幸的视角来看,这种加密策略并非毫无道理。它背后的逻辑是一种护城河式的防御手段,通过占据更多的地理位置,抑制其他咖啡品牌的进入,从而维持竞争优势,瑞幸意图以此营造出一种不战而胜的优势格局。然而,这条护城河的“水量”有限,一旦门店过多,反而成了枯水河道。 在高密度布局的区域,每一家新店看似在为品牌增加份额,实际上却在蚕食彼此的利润。瑞幸试图通过地理覆盖形成壁垒,但并未发挥预期效果,反倒让加盟商产生了抵触情绪,部分加盟商甚至表达出对门店加密的不满,这让瑞幸的扩张策略遭遇了来自内部的质疑与阻力。 这种“以邻为壑”的密集开店,带来的另一个风险是品牌形象的分散。门店越多,消费者越熟悉,品牌的稀缺感就越低,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消费心理上普遍存在稀缺认同效应,也就是说消费者对难以获得的或有限的商品会更有好感,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然而,当每隔几步就能看到一家瑞幸时,品牌的新鲜感会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而被稀释。在随处可见的情况下,瑞幸再难激起消费者的尝鲜欲,逐渐沦为日常化的消费品牌,失去了品牌的独特性。 同样,这种密集开店的策略不仅稀释了品牌的稀缺性,还削弱了品牌价值的溢价能力。消费者习惯在各个商圈看到瑞幸后,逐渐对品牌定位产生了心理疲惫。对于这种频繁出现的品牌,他们不会再对其产生更多的品牌联想或特殊情感,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普通的咖啡品牌。而在消费者心理定位趋向平凡化的情况下,品牌溢价能力自然会下降,长期来看对瑞幸的品牌积累与形象提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更进一步地讲,瑞幸这种内部消耗式的密集开店,其实是在透支品牌。品牌扩展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限度,过度扩展不仅降低了品牌的稀缺性,更可能在一定阶段触及市场的饱和天花板。从咖啡消费习惯来看,消费者对连锁品牌的选择,往往依赖于品牌的特色定位与服务体验,而瑞幸的门店密集策略让其特色日渐模糊。门店林立不仅无法有效地支撑起品牌的形象建设,反而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了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 密集开店所带来的同一品牌下的内部竞争,对瑞幸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种门店加密策略在短期内确实实现了快速占领市场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能否为品牌带来真正的市场忠诚?从商业逻辑来看,瑞幸的密集布店不仅在内部制造了竞争压力,还让品牌逐渐失去市场辨识度,甚至在消费者心中逐渐边缘化。而失去了差异化优势,品牌自然也就失去了未来在市场上继续扩张的根本动力。 瑞幸门店加密背后的商业逻辑,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消耗的密度陷阱。这种陷阱在初期带来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但长期的内耗终将拖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在市场上形成一种自我瓦解的循环。 商业模式的根本挑战与未来启示 瑞幸的扩张策略可以说是商业领域的一场冒险试验。面对激烈的竞争,它选择了极致加密+低价促销的双重策略,将速度与规模作为占有市场的利器。短期来看,这种以量换势的模式帮助瑞幸迅速扩大市场版图,但随着单店营收的下降、利润空间的挤压,商业模式中的根本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瑞幸是否真的能在这种模式中找到通向长久发展的钥匙?这场扩张战的代价,恐怕要比最初设想的更为高昂。 高密度扩张策略的宽度与品牌忠诚的深度,本质上是不可兼得的。瑞幸希望通过覆盖市场实现全方位的竞争优势,但这种“密不透风”的扩张策略却牺牲了品牌的经营深度。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密布的门店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自来客,反而让瑞幸在消费者心中变成了随手可得的商品,随手可得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随时可以被替代。 从商业逻辑上看,瑞幸的扩张战略本质上是在追求无处不在的存在感。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街边的小吃摊,遍布街头巷尾,却鲜有非它不可的忠实消费者。相比之下,星巴克的门店布局则更具选择性——将门店设置在高消费频次的地段,同时注重空间体验与文化传递。瑞幸的扩张路径虽让人眼前一亮,但也因缺少品牌核心的打造而显得浮于表面。过度加密的门店布局让瑞幸迅速铺满市场,但却难以在消费者心中扎根。 扩张策略犹如表面密布的根须,难以向下深入土壤。密布的门店无法取代品牌本身的核心价值,而这种规模化的宽度并不能形成真正的品牌护城河。护城河从来不靠数量,靠的是深度,靠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的认知价值。过多的门店让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品牌的稀缺感逐渐消退,消费者只在低价时光顾,而品牌一旦停止促销,立刻显现出低价无忠诚的尴尬。 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密集的门店带来了便利,但过度的可得性却让品牌的吸引力打了折扣。消费者往往对距离较远、偶尔才光顾的店铺产生特别的心理印象,甚至会带上一丝仪式感。瑞幸密布的门店破坏了这一偶遇效应,消费者随时可以买到瑞幸咖啡,失去了品牌的与众不同。这种局面不仅不能巩固消费者的忠诚度,还可能让瑞幸陷入价格驱动的怪圈。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扩张策略还影响了瑞幸的可持续性。瑞幸的门店密度与低价策略看似给品牌带来了规模效应,实际上却在牺牲利润健康来换取市场占有率,每一杯价格压到9.9元的咖啡背后,都是瑞幸对利润空间的不断压缩。瑞幸的利润率从2023年的16.1%下滑至2024年的 10.4%,这意味着品牌在赢得短期市场的同时,面临着极高的利润压力。一个可持续的品牌无法只靠廉价,也无法靠遍地开花去维持。利润的不断降低让品牌无法承受风险,成为规模驱动的典型牺牲品。 瑞幸的扩张模式还带来了品牌忠诚度的进一步降低。品牌忠诚度的建立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某种不可替代性。当瑞幸依靠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时,它失去了最为珍贵的品牌壁垒。品牌壁垒的形成需要建立在产品、服务和情感连接上,而不是单纯的低价促销。瑞幸不断压缩利润空间,以低价博取市场的做法,短期内固然能带来客流,但却让品牌陷入容易被替代的危险。 这种扩张如同不断加速的跑车,却没有足够的刹车能力。在市场竞争中,速度固然重要,但没有赢利的增长注定难以持久。瑞幸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做法,其实是在牺牲品牌积累和消费者忠诚度的代价下进行的。赢利的缺失让瑞幸的扩张如同空心加速,看似驶得更快,却缺少核心的推动力。品牌的真正竞争力来自消费者的认可,而非门店数量的堆积,用速度掩盖质量,带来的终究只是暂时的繁荣。 从根本上讲,瑞幸的扩张模式暴露了表面扩张与实质积累之间的失衡。这种模式建立在低价与高密度之上,却没有有效地解决品牌的核心价值,瑞幸急于将自己推向规模化,却忽视了品牌的可持续成长。与其说瑞幸的扩张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商业策略,不如说它是一种高风险的试探——品牌的规模与消费者的忠诚并不成正比,低价换来的消费者注定是最先流失的消费者。瑞幸的品牌定位在低价战中变得模糊不清,缺乏独特的竞争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瑞幸是否还能维持这样的扩张速度,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对于高速发展的企业来说,瑞幸的案例为市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品牌的成长应当建立在稳健的赢利和长期的消费者认同之上,而非简单的加密扩张。品牌忠诚是企业在竞争中最重要的护身符,失去了忠诚度的品牌,只能依靠促销与低价维持消费者。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不可能带来持久的市场信任。瑞幸的扩张战略最终走向了内耗式增长,这不仅削弱了品牌的健康发展,也让其在未来的市场上丧失了再度创新的空间。 量变是否带来质变?瑞幸通过极致扩张+低价竞争的策略,以速度与规模驱动品牌增长,但其高增长却建立在利润压缩与自我竞争之上。这种快速、广覆盖的模式没有形成有效的品牌忠诚度,反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加剧了品牌自身的内耗。瑞幸的案例反映出一种值得反思的扩张模式——单纯的规模化增长是否可持续?在低利润率、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如何在量变中实现真正的质变,是中国新兴企业亟待探索的难题。 瑞幸的“开店狂魔”现象反映出极端增长模式的风险与局限。对于高速发展的新兴企业而言,短期利润与长远品牌价值如何平衡成为关键。激进扩张和低价竞争在初期能够带来显著流量,但企业如何在短期增长与长期赢利之间找到平衡,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未来,瑞幸如不能有效提升单店赢利水平和品牌形象,其扩张式增长恐将难以维系。(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鹤总商业岛)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3-19 21:39 , Processed in 0.0456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