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老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779501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建立新型零供关系是零售业转型的重要一环

热度 1已有 79696 次阅读2017-1-5 11:14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零售业

4月底,某区域零售商将供应商账期由30天延长至60天,招致供应商群体反对声浪,零供关系再度绷紧。

在老笑看来,零售新常态之下,建立新型零售关系,与供应商抱团发展、共克时艰应成为零售企业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理由如下:

一是零售新常态之下,零售面积供应过剩而优秀品牌供应不足。

近些年,我国商业地产久热不衰,据中量联行最新调查,2015年我国商业地产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购物中心大跃进的推动下,商业面积很快由供应不足转为全面过剩,大量商业地产因招不到商而无法开业,相当数量的购物中心因缺乏足够的调整资源而陷入困境。供过于求、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现象不是一城一地,而全国各地的“共同特征”,不少县级市场也有3家以上几万、十几万的购物中心,而新的项目还在源源不断规划、建设之中。

电商的“疯狂增长”,新兴零售业态的快速兴起,大量电商的落地,也给了品牌商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少品牌选择自建电商渠道或入驻电商平台,或发展直营店、加盟店,对传统百货、超市等终端渠道的依赖性严重降低,有的品牌直接宣称“只进购物中心”,有的则大幅削减对传统零售渠道的费用、资源投入,即使依然重视原有渠道,但进甲卖场还是乙卖场,选择的余地也非常大。

过去零售终端的“卖方市场”,如今已演变为品牌商的“买方市场”,一些此前不怎么样的品牌,在众多零售终端的追捧下,变得炙手可热,很多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百货店不仅取消了进场费、店庆费等费用,还给品牌提供装修补贴、“反保底”,以展开品牌争夺大战。“僧多粥少”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

二是“零售寒冬”之际,实体零售的增长几陷停滞。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5年度行业发展状况调查”,2015年,百强企业销售平均增幅仅为4.3%,是有统计以来增长水平最低的一年,增长最快的是专业专卖店,其次是便利店,超市增幅最低,而百货店以负增长垫底。从盈利情况来看,百强平均净利润率仅为1.8%55%的企业净利率出现下降。

这还是行业最优的百强连锁企业,至于那些中小零售企业,情况可能更糟,对很多零售企业,特别是百货、超市企业,客流减少、销售下降、亏损关店的阀门已然失灵,止也止不住,“关店潮”风起云涌,“倒闭潮”或将来得更猛烈。

世界没有无原无故的爱,品牌商过去厚爱零售终端,一是因为别无选择或选择的空间不大,二是零售企业销售连年增长,效益岁岁猛增;而今,相当数量的零售企业深陷泥淖,品牌商避之唯恐不及,又哪会像过去一样“飞蛾扑火”?即使是对那些还能支撑下去的零售企业,品牌商的态度也必然发生改变,谁让它赚钱,赚到更多的钱,它就厚爱谁、支持谁。

三是“轻松食利”蒙蔽了零售商发现的眼睛。

当前,零售业的同质化极其严重,百货店大同小异,超市小异大同,逛一家店与逛十家店差别不大。这种局面的形成就在于联营主导的经营模式,特别是五花八门的“通道费”、旱涝保收的“保底扣点”滋养了零售商的惰性,使其习惯了按部就班,潜意识里拒绝创新发现。据老笑了解,超市大卖场的进场费、条码费等渠道费用占比2-3成,一家店生意好点的店一年光收钱就收几百万上千万;而百货店的销售中,相当比例来自品牌商“买单”,高的也能占到二三成。当赚钱如此轻松,谁还会寻找新品牌新商品?也因此,不少零售商远离了市场,疏远了消费者,与零售本质渐行渐远。

其实,以中国之大,国门之开放,要找一些不同的品牌、不一样的商品决非难事,真正的难点在于很多零售商不愿尝试,拒绝创新,宁愿抱残守缺,在“通道费”、“保底扣点”的温水中一天天滥下去而不自知,这是非常危险的。

 

事实上,无论是过去的零售终端走俏还是当前的品牌商受捧,不管是过去的收“通道费”还是现在的给“装补”,都谈不上对错,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是供求关系变化下的零供博弈,也都是一种市场行为。是2006年,国家5部委出台了一个《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但收效甚微,或说明以行政的手段干预市场选择难以收到实效。

很多零售商所谓的“供应链”相当程度上其实就是零供关系,零售商需要正视的是,今天的零供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的相处之道难以为继,如果不主动顺应形势,构建新型零供关系,还像过去一样“强势”、“霸道”,友谊的小船可能说翻就翻。

构建新型零供关系,或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尊重供应商利益,逐步减轻“通道费”依赖,不把“盘剥”供应商作为盈利来源。

“通道费”说起来很难听,但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它是调节供求关系的一种手段。零售商对此应有正确认识,在现阶段,特别是一些强势的卖场,迅速、干净、全部取消既无必要,也不现实,但决不能形成依赖,甚至将其作为盈利的主要来源,要逐步减轻“通道费”占收入的比重,追求健康的、可持续的销售结构、盈利结构。零售商的销售、盈利应主要来自于商品销售、服务增值,来自效率的提升、成本费用的管控,这样的销售、盈利才是长远的、持久的。

至于“通道费”、“保底扣点”未来会不会彻底消失,似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企而异、因店而异,比如像北京的SKP这样商场,这些若干年以后也许还存在,而很多新开的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没有,甚至是给装补、“反保底”。收“通道费”的卖场,跟要“装补费”的品牌一样,不存在贪婪或者道德与否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恰当地反应出零供的强弱对比。

尊重供应商利益不是绝对不能收“通道费”,而是收费要收在明处,严格按合同执行,不搞合同外收费,更不能想到一出是一出。我们这里有个百货店,各种收费林林总总三四十种,有的是合同里写明的,更多的则是临时摊派,有些收费它还不提前说,直接扣账,供应商结账时发现金额不对去问它的账务,才知道有这些收费,搞得供应商怨声载道。在当前的零售困局之中,这种不尊重供应商的做法、杀鸡取卵式的收费极易导致供应商队伍崩盘。

此外,零售商也不应在营销促销活动中“绑架”供应商,过去卖场一做活动,所有品牌就必须参加,让利的损失也都全部或大部分由供应商承担,这也是不尊重供应商的表现。营销促销活动当然需要供应商支持配合,但一定要提前沟通,取得供应商同意,不能拉郎配。结账周期也应严格按合同办事,不能随意延长,加重供应商财务成本压力。

总之,新型零供关系首要在于尊重供应商,将其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顺应趋势变化,坚持诚信合作,不盘剥、压榨供应商,建立科学、健康的销售、盈利结构,按照市场的法则推进、调整与供应商合作。

其次,最大限度地缩小供应商亏损面,热情为供应商服务,帮助供应商走出困境。

据说有些电商平台卖家的盈利面很窄,但鉴于其几百万上千万家的海量卖家,低比例对应的却是可观的绝对数字,加上增速迅猛,在可预见的未来至少没有“塌方”之虞。但反观一些实体店,业绩连续数年下滑,几百家供应商,半数左右亏损,这就非常可怕,如果不尽快缩小供应商亏损面,一旦突破某个临界点,就不能排除“树倒猢狲散”的可能。

真正的零售就是服务,对下游是服务于消费者,对上游就是服务于供应商,但很多零售企业服务做得非常不够,对顾客的服务其实是供应商在做,对供应商的服务几乎没有,所以既不懂消费者,也不懂产品,造成当前的零售困境的原因很多,但内因或就在于此。

很多人一提联营模式就大摇其头,其实联营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模式,欧美百货店、超市也都有不同比例的联营,联营做得好,同样可以出成绩出效益,关键问题是我国很多百货零售企业对联营的理解过于狭隘,在他们看来,联营约等于招商,商招完了就当起了甩手掌柜,最多做点闭门造车式的促销活动,然后坐享其成,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联营顾名思义就是联营经营,零售商应该实质性地介入,参与到选品、库存、陈列、营销、服务、员工管理之中,特别是要提供门店的相关数据支持,搞好氛围营造、活动设计,吸引尽可能多的顾客到店,也是对供应商的服务和支持,总之,可为供应商服务的地方非常多,零售商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与供应商抱团发展,共克时艰,才能赢得供应商的支持和信赖。

此外,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降低租金、降低保底,合理分担促销让利等等,也是对供应商的支持和服务。

最后,把握大局,着眼长远,不能总将目光紧盯在现有供应商的身上。

当前正值社会急剧转型时期,零售市场、消费格局发生了、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对于宏观环境的变化、零售市场的走势,零售商应有清醒认识、准确判断,如果判断失误,在逆势扩张、转型变革的路径选择、时机确定和节奏掌握上失准,就有可能陷企业于被动,如果再将风险传导到供应商,通过逼近供应商买单来化解风险,就可能激化零供矛盾。

在零售市场整体放缓大背景下,零售商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更宽广的心胸,不能仅盯着现有的供应商群体,也不能仅仅局限同城对手、行业先进的身上,而应放眼全国全球,努力寻找和发现好品牌好业态好商品好服务,大胆探索自营、自有等多种经营模式,快速试错,大胆创新,稳健进化,才能在沉闷的零供格局中带来生气和活力,激发“鲶鱼效应”,才能赋予零供关系新的内涵。否则,完全在原旧有格局中修修补补,只注重那些成熟品牌、知名度高的商品、业态和服务,不敢尝试新品牌、新业态、新商品,就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不停地调整、折腾,终难有大作为、大突破。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0 05:01 , Processed in 0.0273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