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柳暗花明又一村 https://www.cmmo.cn/?11636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社群运营之我见

热度 2已有 281546 次阅读2015-9-9 12:44 |个人分类:小马思想专题|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社群

社群运营之我见

 

     从几年前开始组建销售交流群,到现在转移到微信朋友圈,实际上一直都在摸索社群的运营。从坚持写文章吸粉,到每天分享维持社群人员黏性,到组织线下聚会增进社群内部人员的互动与团结,做了很多尝试。虽然还没有完全挖掘出社群的价值,但是通过社群结识的一帮朋友,就已经感觉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

 

     我们身边现在涌现出各种微信圈子,常见的有同学圈,亲友圈,同事圈;有兴趣一致走到一起的比如吃货圈,运动圈,粉丝圈,写手圈;有一些厂家为了便于经销商相互学习交流所组建的经销商圈;还有就是因为某些利益而聚在一起的圈子,比如微商圈,红包圈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打着什么旗号的圈子,都是因为某些特殊的东西维系着。并不一定都是情感,更多的则是价值和利益。

 

     从这么多年经验来看,社群组建最关键的,就是吸粉,而能够吸粉的并不一定必须要像逻辑思维那样,也不需要像韩寒那样,当然,在他们身上我们都有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比如逻辑思维的坚持分享与韩寒的文笔。只要我们在组建社群的时候有着表达足够清晰的价值倾向,就有机会聚集起粉丝。比如最早组建销售交流群的时候,自己并不是销售方面的大咖,但是在发博文的时候,不断的宣传群的宗旨,还是很快的聚集起一帮热爱销售的人。当时只是在文章末尾加上了下面一段话:

 

欢迎加入小马的QQ交流群
欢迎有志于在销售行业建功立业的朋友,能热心帮助他人的朋友!
 
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会更努力! 
群核心文化:
和谐,分享,尊重,包容.
可以各抒己见但不能相互诋毁.
提倡互相帮助但不能依赖他人.

 

     这个算是一个广告。现在这个群还在,但是交流基本都已经转到了微信上。如今微信上组建了两个圈子,一个是基于交流群的老人建立起来的“老马盆地”,还有一个是这几年工作中积累的同行和曾经的客户,现在基本也都成了朋友,圈名叫“小马建材经销商研究院”。参与的社群就更多,互动最多的是朋友老任的“三度粉销——鲜客部落”,还有就是自己的同学群。这些圈子的成员都比较稳定,通过上述圈子的互动,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社群是不是人越多越好呢?我与老任的观点一致:人不在多,在于精,在于价值观的一致。只有价值观基本一致了,才有机会有更多顺畅的沟通,才有机会引起更多的共鸣。

 

     由此可见,一个良性的社群,它组建的基础是有一个或者几个价值观与兴趣爱好高度一致的人为核心骨干,然后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通过不断的价值分享产生持续的粘性,通过不断的线下聚会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通过灵活的社群纲领来保持新鲜的血液,这个社群才有机会长久,才会有生命力。

 

     在社群的运营过程中,无论这个社群是纯公益的还是有着利益联结的,都应该想办法加强成员的参与与互动,首先要澄清的是,参与不仅仅是发红包,互动不仅仅是抢红包。而是需要根据社群的宗旨定期的举办一些大家都能参与的有针对性的讨论,或者定期组织一些线下的小型聚会。注意,这里所讨论的社群,基本都是比较“草根”的社群,对于一些已经有着微信公众号为基础的社群,上面的社群成员互动就相对简单一些。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发起一些投票,这样既能吸粉,又有机会产生话题讨论。

 

     有些社群的组建者刚组建社群的时候热心的不得了,每天都主动发布正能量。但是好景不长,很快这个群就开始沉寂,最终变成一个死群。我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群。具体原因我们在后续的文章中逐步来尝试分析下,看看这些群为什么最终会变得死气沉沉。

 

     今天下雨,淅淅沥沥的有些影响思路。让我再酝酿下,也希望身边的朋友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来研究如何让一个社群走的更远,产生更多的价值。(未完待续)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王录强 2016-3-28 15:23
有道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3-29 16:24 , Processed in 0.0283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