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鲁培康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738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境界管理:事业家与仁者的境界修炼

热度 7已有 518159 次阅读2012-4-8 21:57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境界管理:事业家与仁者的境界修炼
                                      鲁培康

“事业家”的概念内涵

 

如果说从创业家到企业家,需要依靠规模和资本,需要实力雄厚的物质基础,那么,从企业家提升到事业家,所需要的则不仅仅是物质实力。很多为商者,努力奋斗,终其一生,能达到企业家之境界已属不易。要在企业家的境界之上再继续提升,成为事业家,所需要的绝非市场打拼的超凡勇气、娴熟老到的经营之术,而是需要对经营之道、企业使命、愿景的深入洞察,需要对自己人生目标、精神境界与生命价值的深刻体悟。财富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财富也可以创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中国,这样的改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义无反顾的勇气大步向前。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根据自己的亲身体悟,把为商者的成长和境界修炼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创业家,二是企业家,三是事业家。并说自己是从65岁开始,才由企业家进入到了事业家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事业家?松下幸之助说,那就是你要有一个超越了眼前战略和利益的远景。

一个超越了眼前战略和利益的远景——这就是松下幸之助先生对事业家精神境界与胆略的定义。也就是说,企业家既要充满现实精神,也要具备理想主义。然而,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与营商环境,人们很难超越眼前的战略利益,很多企业家,他们太过关注现实、关注今天、关注眼前。事物都是辩证的,那些越是关注眼前、关注今天的企业家,往往很难拥有明天。因此,如何将企业的今天与明天结合起来思考,如何将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与短期利益相结合,是当前中国企业家们应该面对的重要问题。

当代中国企业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人,他们大多是民营企业的掌门人,他们深知成功来之不易,所以尤为珍惜今天。另一部分来自具有国企血统,通过产权重组、改制而来的股份制企业的掌门人,由于社会对他们常常进行“原罪”拷问,致使他们大多行事低调。很多国有企业的掌门人更多地圄于眼前,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平安度过任期,不出事便是功,而非过。由于产权制度不清晰,监管体系不完善,当个人权利过大而又不免利欲熏心,一不小心跌落在经济改革汹涌浪潮中的企业家比比皆是。

总体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企业大多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初始和完成阶段,很多企业还很难超越眼前利益而建立企业的战略远景。而且,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日韩企业动辄上百年、几十年的历史相比,自身企业的历史还较短,企业家精神尚处于探索和积累阶段。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多数中国企业要么缺乏战略思维,甘于满足而不思进取;要么面对市场经济的波诡云谲,心怀忧虑,唯恐企业前景难测。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文化遗产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很多企业家并不把经商视为自己终身的价值追求,尽管这几年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总体来说,中国社会要从“学而优则仕”变为“学而优则商”,也许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看看公务员招聘,动辄几万人报名,争夺几百比一的录取率,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心态,也是市场经济时代中华民族所要面对的巨大的精神挑战。

 

事业家的精神境界

 

在松下幸之助先生90岁的时候,当有人问起他:松下公司有没有长远规划,是多少年?松下说:“有。500年。”松下说500年,一定是出于真心,是出于对松下事业的从容、热忱、执著、坚定和矢志不移。试想,能有多少中国企业家敢把自己公司的远景规划设计为500年呢?这就是企业家与事业家在胸襟、气魄、胆略,以至整个人生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看来松下本人对于境界的修炼深有体悟,正是他本人经历了从创业家、企业家到事业家的人生境界的风雨磨砺与长久历练,他才对松下事业充满如此虔敬之心,对公司的未来如此从容不迫。应该说,松下的这种精神信仰,既是一种典型的企业家精神,又是对企业家精神的超越,从而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因此,笔者尝试为企业家精神下这样一个宽泛的定义:企业家精神是指特定社会背景与文化土壤下,企业家的人格、品质、意志、价值观、企业哲学、经营思想等一系列经营管理理念的集合,其基本特征是敢于冒险、不断创新、义利并重、自我完善。

在当今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不是资金、劳动力等物质资源,而是企业家精神。可以说,正是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成为经济良性发展,企业持续创新的障碍。有学者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匮乏归结为中国国民性格的先天缺陷,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和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道家思想是导致中国企业家精神稀缺的内在原因。这种观点的确有一定道理,虽然难免令人沮丧。

应该承认,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导致了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市场经济时代仍显得委靡不振、气息奄奄,甚至残缺不全。从根本上说,这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轻商贱利”所造成的商业土壤的贫瘠,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确实有很大关系。如一些创业家、企业家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却敢于铤而走险,缺乏社会责任担当却不忘纸醉金迷……今天,在学习发达国家企业家精神,反思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我们必须从正面回答以下问题:

企业家精神的内在支撑是什么?如何使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健康、旺盛的企业家精神,应是建立在对整个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前景准确而乐观的预期之上。一个对于企业发展前景稳定而乐观的预期,可以使企业家对未来的成本与收益计算相对准确和可靠;相反,一个不稳定与悲观的预期会使得企业家在投资时顾虑重重、惶惑不安。因为难以预期自己的未来收益及成本支出,难以预估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即便企业处在轰轰烈烈的经营中,面对各种社会变化及营商环境,企业家们难免顾虑重重,从而丧失对企业的信心。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家在投资决策时谨小慎微,或者因不可预估的风险而放弃投资,甚至终止经营,从而制约了自身企业乃至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实际上,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及行业垄断的不断加剧,这样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企业家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以自己的企业哲学、价值观、伦理观和管理风格融合而成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面镜子。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既是企业家的人格化,又是对企业家精神境界的更高超越——事业家。

因此,作为企业家更高发展阶段的事业家,既是卓越的管理者,又是员工的思想领袖,他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的价值取向来倡导和培育新的组织文化。这种组织文化既有时代特色,又是本国传统思想、伦理、价值观念的融合,是科学精神、人文价值与现代企业要素的和谐统一。

 

“仁者”的境界修炼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的意思是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慈的人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孔子以山、水来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所言:“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智者,也就是聪颖智慧之人必通晓事理,反应敏捷,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如水流不停,所以用水来比拟,恰到好处。仁者,也就是仁慈的人。仁慈的人安于义理,宽厚容忍而不贸然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形容,精妙入微。
    山,拔地而起,直视苍穹,性格稳健,风骨刚毅,心胸宽大,厚德载物。无论春华秋实,任凭严冬酷暑,历经风吹雨打,不惧沧海桑田,遥望云卷云舒,笑看百事兴替,目睹花谢花开,坐观万物葱茏,我自胸怀坦荡,永远岿然不动。这便是山之博大、山之巍然、山之峻逸、山之永恒。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正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而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仁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仁者是中国古代哲学里含义较广的道德范畴。仁者,是指具有大智慧,大人格魅力而又善良的人。孔子把“仁”当做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其主旨是“爱人”。仁者平和、稳定、安静如山,不因外物所动,不因宠辱而惊,宽容仁厚,始终如一,不役于物,不凌于物,无忧无惧,斩获长寿,正所谓“仁者乐山”。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并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与勇者、智者相比,仁者型企业家的修炼主要在于情商,在于仁爱之心、慈悲之怀。如果说勇者型企业家的内在素质主要是勇气、创新、执著,智者型企业家的内在素质主要是胆识、智慧、韧性,仁者型企业家的内在素质就是胸襟、远见、毅力,观察那些在商业经营中取得成功的人,无论是创业家、企业家,还是事业家,他们都是这些内在素质及经营能力修炼的成功者。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决不能把勇者、智者、仁者的境界层级绝对化,即使“勇者无畏”的境界内涵包括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创业个性,勇气超群、胆识过人的拼搏精神,但 “勇者无畏” 绝不意味着可以胡作非为。面对当前更加复杂的营商环境和社会风气,如何在全社会倡导慈悲之心、仁者胸怀,如何引导企业家们在经营管理中对员工、股东、社会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德,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心灵境界,自觉实践儒家的“仁者” 精神与理想人格,这不仅是企业界,也是整个社会将要面对的伦理挑战。
    当前,在企业经营中缺少仁者胸怀、慈爱之心的现象随处可见,甚至丧失诚信、违背商德的事件愈演愈烈。如20089月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多家企业在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这样的潜规则,充分反映了企业无视消费者利益的见利忘义的无良行为。见利忘义的背后是什么?是企业文化的缺失,是企业价值观的失衡,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道德良知的沦丧。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既是一种管理理论,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员工自觉行为为目的,以价值观培育为最终归宿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
    价值观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归宿。企业价值观的内在本质是企业的价值排序,即企业将谁的利益放到首位,谁的利益放到其次,谁的利益放到末位。或者说,企业秉持顾客利益至上还是股东利益至上,企业怎样对待员工、如何看待社会,这些都体现着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则和核心使命。
    几乎所有的长寿公司都遵循着这样的价值排序:顾客、员工、股东、社会。在这个价值排序中,顾客居于最高位置,顾客的利益永远至上。因此,西方企业将顾客当作“上帝”,这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顾客就是上帝”一方面鲜明地体现出企业对于顾客的敬畏之心,反映出西方企业对于顾客和社会的深厚的契约式诚信。
    曾几何时,当市场经济的洪流滚滚而来,我们也曾天天将“顾客就是上帝”挂到嘴边,其实很多企业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中国人是不信鬼神的,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做了亏心事也一点都不怕,因为他们心里根本没有“鬼”。鬼是什么?其实“鬼”就是信仰、就是文化。当企业真正做到以顾客、员工、股东为价值排序,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未来愿景就变得崇高而神圣起来。当企业真正把顾客当成上帝,顾客这个“上帝”就会释放出保护企业的巨大力量。市场竞争中这种神圣的竞争壁垒和巨大力量,正是企业成功的根本保障。

  (作者专著《境界管理:五重境界管理模式》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出版。)


路过

鸡蛋

鲜花
6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史贤龙 2012-4-10 11:23
境界,巍巍乎高哉!未必能至,心向往之。
境界修炼是比商界“泊来品”(比如稻盛和夫、企业禅之类)更适合中国企业家的管理功夫。
回复 陈可冕 2012-5-11 13:44
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企业什么时候才舍得放下“中国制造”的打工者角色,承担起企业的社会民族责任,任重而道远!
回复 曹红元 2013-6-11 11:42
因为智慧难以遗传,所以,要不断学习古代的思想家的智慧!现在,很多人动不动批驳、反对古代的这些大智慧,不可取哦。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大智慧。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3-29 18:49 , Processed in 0.0306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