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林景新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507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腾讯 VS 奇虎360:看得见的喧嚣,看不见网络暗战

热度 1已有 424278 次阅读2010-11-29 13:09 |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2010年11月23日,腾讯与360同时发表声明向中国网民道歉——在工信部的调解下,双方决定休战,握手言好,一场惊动中国、震动4亿网民的“鹅虎”之战终于告一段落。

在这场争端中,企业之间进行着惯常的利益争夺,而无辜网民则再次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对此不少用户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这种企业争斗伤到用户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有用户称“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资深网民深感耻辱的一天”。

 

  鹅虎之争:中国互联网史的第一恶战

 

360和QQ的口水之战愈演愈烈,引来亿万网民的在线围观。这场高潮迭起、剧情堪比美剧、全民娱乐的口水战把腾讯和360都推向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这场互联网用户争夺战的江湖PK恶战中,两大高手各出奇招。

一、360主打“弱者牌”,争取舆论支持的制高点

在这场舆论的“口水战”中,360选择了扮演“弱者”的角色。人们普遍同情弱者,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一场即使是公平的竞争中,人们也会偏向于给以弱者怜悯和支持。

9月30日,360就已经给全国的网民发了一封名为《用户私隐大过天》的信,在信中360强调了作为“弱者”的身份,说明“不想与腾讯打口水战,360也没有这个实力”。

11月3日,腾讯在《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中表示,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360随即推出了“WebQQ”的客户端,但腾讯随即关闭WebQQ服务,使客户端失效,事件仍在紧张发展“口水战”正式上升为刀刀见血的肉搏。网络大战达到了高潮。

360“弱者”的形象一开始就为360带来了舆论支持的基础。这样的定调,让网民自然而然认为腾讯很有可能欺负360——接下来的一切动作,腾讯辩解没有窥探用户隐私、联合五大网络企业封杀360等等,都会被认为是腾讯欺压360的手段。这一个回合,在网络舆论上双方难分上下,但在用户心理上腾讯吃亏很大。

360还适时推动力舆论潮流的发展。据报道,360拥有一支自己的网络军队,军队拥有7万发帖人,12万点击人。网络水军加入战争后,迅速占领网上各个部分,在各大门户网站,贴吧、论坛、博客,甚至QQ群中发帖、顶贴,引导舆论方向。放眼网络,几乎每个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通过各种形式为360摇旗呐喊,在短时间使舆论迅速倒向对360有力的一面。些传播速度惊人的内容一经网络散布,旋即形成了一股具有煽动性意味的势力,打得腾讯毫无招架之力。

二、以“正义”为旗号,打响用户争夺战

无论360还是QQ都在坚称自己是从用户的利益出发,为用户服务;两者都在抢夺道义的制高点。

2010年5月,腾讯新发布了QQ医生的升级版QQ电脑管家,包含云查杀木马、系统漏洞修补、实时防护、清理插件等多项安全防护功能,与360安全卫士展开直接竞争。

9月27日,360推个人隐私保护工具360隐私保护器,目标直接瞄准QQ软件,360与腾讯在客户端领域再起冲突。360方面新闻稿引述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对流氓软件的官方标准,明确将具有“未提示用户或未经许可,恶意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的软件定义为“流氓软件”。

360推出“针对”QQ的隐私保护器后,腾讯立刻在科技频道发布《360浏览器涉嫌借色情网站推广遭公安立案调查》一文,对此进行了反击。

对于腾讯不与360兼容、要用户二选一的做法,360发表声明《腾讯要挟用户卸载360 360将保证和QQ同时正常使用》,称该行为是“置6亿QQ用户安危和利益于全然不顾的暴行”。

无论是腾讯QQ抑或是360,在这场用户的争夺战中不约而同地亮出了自己“正义性”的旗号,一方强调自己维护广大网民的“隐私”权利,阻止QQ无度地窥探用户私隐;另一方则指出360隐私保护器直接针对QQ,并在QQ用户中制造恐慌情绪则批判敌方的“不正当竞争”手段,要求对方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

三、第一时间争夺舆论主动权,依靠网络民意获得支持

随着QQ与360之争升级,两者的网络舆论战正式打响,在各大论坛等信息平台都可以看到关于他们的消息与评论。事情发生后,就会看到大量的舆论纷争,说得都头头世道,各有各的道理,似乎谁控制了舆论,谁就会取得纷争的胜利。不管是360还是QQ,都接二连三、自以为是的弹出各种窗口,并且在各自的微博上发布相关的信息,同时接受媒体的采访,在第一时间抢夺舆论主动权。

10月27日晚间起,腾讯与360互不相让的“弹窗”举动,更是掀起了“全民娱乐”的高潮。继腾讯、金山、百度、傲游、可牛等5家互联网企业联合发布呼吁抵制360的声明后,优酷等另外5家互联网企业则声明支持360。二大巨头之战终于演变成互联网江湖的世界大战。

据腾讯的数据,目前QQ注册用户已经突破了10亿,同时在线用户人数也突破了1亿。QQ弹窗是腾讯向每一位用户主动推送的信息,按照前面的数据来说,即使是一条简单的讯息,也能做到同时被1亿网民看到,力量之惊人非同一般。而另一个“高人”360也不简单,目前其“360安全卫士”的装机量近3亿,覆盖约80%电脑终端,是仅次于腾讯QQ的国内第二大客户端软件;在QQ打出弹窗后,360自己也开始利用软件弹窗进行传播。

用户的桌面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用户的shou战买下了高手许园游荡们引到无可否认的是,对于两个企业来说操纵舆论会得到暂时的用户支持。两大用户客户端不断发布“最近战况”,而数亿用户在强大的QQ和360指导下,开始了围观、评论。 

 

巨头恩怨:永不停歇的商业恶战

 

腾讯与360之间的恶战并非先例。前有乳业巨头蒙牛、伊利相互指责对方诽谤诋毁,后有康师傅与农夫山泉两大饮料进行互相声誉攻击暗战。在中国没有健全的市场规则的情况下,口水战和拉帮结派多少显得有点江湖味。事实上,商界里面,尤其是高度垄断的行业,从来不乏巨头间的勾心斗角、充满“血”的角逐。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也同样上演过美国版“腾讯大战360”:微软垄断挤垮网景。仅仅4年时间,在微软的滚滚车轮下,网景就燃尽了自己的光辉年华。网景被微软绞杀,成为互联网商战中的“第一滴血”。

过去20多年的时间中,两家芯片巨头——英特尔和AMD,可以说一直处在竞争的刀尖上,英特尔和AMD被视为最不可调和的竞争对手。英特尔多次被AMD诉讼指责占据了微处理器市场80%的寡头,使用不正当手段来维持其垄断地位。

作为硅谷竞争座次的前两把交椅,微软和苹果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明争暗斗。我们总能看到这两家企业相互冷嘲热讽的不快场面。以易用性和普及率著称的Windows和以高贵典雅自居的Mac X OS之间的成为了桌面操作系统领域竞争的主场地。

在寡头垄断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恶性斗争几乎不可避免。而目前IT和互联网行业恰恰是处于这样的一个高度垄断的环境。垄断,是互联网和IT行业的一种特性,在某种产品一旦成为标准的时候,很有可能形成一个自然垄断的地位。这时候的垄断不仅仅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往往会成为竞争的手段,从而使得以后的市场地位更容易实现。

在腾讯大战360的恶斗中,我们正是看到了这样一种霸道的恶性竞争。腾讯和360之争不是理性的商业竞争,商业公司的斗争可以很激烈,但不能没了理智,失去规矩。“QQ VS 360”,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商业恶战的冲动与不理智

  凶险的网络江湖

 

从霸王的危机风波、蒙牛攻击圣元以及伊利事件、到腾讯大战360 都可以看出,网络江湖凶险无比。如果不加强防范,企业随时可能蒙受巨大损失。这次360和QQ的大战中,虽然对战的只是两个公司,但一旁观战的江湖高手还包括了QQ的盟友金山、可牛等公司,以及站在360一侧的很多应用软件公司。另外还有潜伏在各大社区当中的“水军”也充当了这场战斗的舆论影响者,最终使得一场两家公司的争执演变成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的“腥风血雨”。

李开复说:“中国互联网的竞争就像一个没有规矩的竞技场里,角斗士战斗到死”在业界来看,互联网江湖的纠纷与恩怨也因3Q大战被演绎到极致,而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管理不规范和市场已到了超常规竞争的表现。法律监管及约束制度的缺失使得互联网的行业竞争超出了“江湖规矩”的界线,缺乏一定的约束和条例规范,使得企业容易遭遇互联网舆论危机,且危机难以控制。

近年来,中国网络传播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基础条件,一是网民的数量的变化:中国网民数量突破4亿,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网民人数达到可观的级别,就能够对更广泛的主流社会舆论造成影响;

二是互联网新产品大量出现,搜索引擎、web2.0传播工具开始流行。一些企业和媒体开始借助这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传播平台大打舆论战。企业借助网络媒体进行舆论宣传,舆论战逐渐升级,最终演变为一起起黑色事件。而网络媒体没有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能力增长和对受众影响力的扩大,而变得更加自律起来,其内容审核制度也并没有相应的加强,而且很容易被商业利益绑架,或者发展为黑吃黑的工具,侵害商业企业的利益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18 08:10 , Processed in 0.0279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