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沈坤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2687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脑洞:非刚需产品如何营销?试试这一招!

已有 14359 次阅读2020-6-1 20:15 |个人分类:商业探索|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近接触了一家健康家电企业,企业核心产品是一款既有传统空调的冷暖功效,又有空气净化乃至杀灭空气中病菌和病毒的功效,其功能都是智能的,也就是说,当机器探测到空气中的尘埃、病菌和不适合人体的温度时,就会自动打开各自功能模块,行使各个模块的独特功能。


在与企业交流中我也发现这款产品具有颠覆传统空调和空气净化器的特点,所以我建议要创造区别于空调和空气净化器的新物种品类名称,因为它看上去像空调但又超越空调,感觉上像空气净化器却又超越空气净化器。当一个颠覆传统产品的新物种诞生时,必须要给它一个全新的,不会往空调和空净器上联想的全新品类概念,这样才能收割品类创新的红利。


我又觉得这是一种典型的会遭遇认知误区的产品,如果企业的营销不能创新出奇,以“比空调和空气净化器更好”的产品概念推广,会遭遇认知抵抗,因为消费者不会相信,能颠覆空调和空气净化器产品的新产品,会出自一家不知名的新企业(新品牌),消费者更愿意认同源自著名空调品牌或者外国的颠覆性技术。


其次,这样一种锦上添花型(非刚需)产品,要真正征服客户只有两个途径,其一便是投入巨资,不间断地进行广告轰炸,重火力猛攻之下自然能把市场做起来;其二是将产品巧妙地设置到消费者难以抗拒的社会规范中,运用规范的力量,让消费者非买不可。


什么是社会规范?结婚要穿婚纱、生日吃蛋糕吹蜡烛、中秋要吃月饼、过年非要回家团圆等,这是社会通过教育和历史传承而使人在不自不觉中慢慢养成的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或者叫习惯,社会规范一旦形成,就很难有力量攻破。


大街上一个大男人跟一个女性争吵,总觉得不光彩;如果生日没有蛋糕,那还叫什么过生日呀?如果一个成年男人打一个小孩,所有见到的路人都感觉不公平,就会上前职责这个男人,这就是规范在人的心理产生作用。


社会规范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性行为,譬如路遇不公之事,不挺身而出,反而避而远之,就会在内心感到不安。一旦形成社会规范,很多行为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压力驱使。


社会规范是一种能潜移默化改变人类行为的一种共同的约束,它不同于法律,法律是强制性的,而社会规范却是从道德层面给人以必须遵守,否则会引发公众质疑或蔑视的某种行为约定。


一个在农村生活的老人可能习惯于随便在树旁、墙角或者其它没有人的地方解小便,但在漂亮的城市他绝对不会这么做,因为他的心理有了城市约定的行为规范,哪怕他从没有受过此类教育,但环境的变化和暗示作用,也会使得他不敢造次,这就是社会规范的力量。


大众甲壳虫汽车上市时,就运用了人们对环保的尊重这么一个社会认同的规范,将体积很小的甲壳虫汽车,宣传为“缩小一点体积,是为了让地球更多一些空间”的环保观点等;


并诉诸为“人人应该有环保意识”的社会规范,产品立刻畅销,因为消费者会这样想:同样买一辆车,买甲壳虫既可以少花好多钱,还可以为环保做出一份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国内企业农夫山泉矿泉水,也同样使用了社会规范营销技巧,将普通的购买行为,上升到“每购买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等于为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捐赠了一分钱”的公益行为,虽然只是一分钱,但毕竟能让自己参与有益社会的行为,何乐而不为呢?农夫山泉的这个宣传活动,立刻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响应。


运用社会规范的例子很多,还有诸如拍集体合影照时,为了减少合影中的不和谐音,摄影师总喜欢让人们统一喊一句口型相同的口号,田七牙膏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规范力量,将拍照时大众普遍喊的“茄子——”口号,改为“田七——”,一时也成为美谈并流行。


社会规范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攻破,它具有强大的病毒性扩散的力量,不容被质疑被篡改。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位策略时,必须要考虑当前跟这个产品有关的社会规范有哪些?可以不可以进入这个规范中?如果能将产品的消费行为设计成一个不容被否决的社会规范中,那么这个产品就必然会形成畅销。


好多年前我策划电子锁时也遇到了很大障碍,消费者总认为价格太高,且便宜的代替品又很多,同时又认为家中没摆放什么现金,不怕窃贼等。针对消费者的这些认知,按照传统的营销方法我们肯定很难令他们改变,只能诉诸于社会规范,以社会规范的力量逼迫消费者就范。


随后,我们直接针对家庭中的核心对象——中年男性展开触及社会规范的心理攻势,以一种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心理诱导,触发目标人群的购物需求。把购买一把能够保障家庭成员生命安全的锁具行为,上升为“爱家有责任担当的男人”,从而打开了销路。


锦上添花型(非刚需)产品的营销,最忌讳的就是企业老板或营销人先入为主的“更好产品”意识,他们固执地以为,消费者会喜欢比XXX“更好”的产品,于是,想尽办法提炼产品的各种卖点和区别与其它产品的功能功效等,一股脑地向消费者兜售。


但消费者的认知习惯会让这些企业老板和营销人碰钉子,因为无论你的产品多么牛逼,技术多么先进,但如果你的这些优点,寄生于一个不知名的企业和不知名的品牌时,消费者就会对你的“更好的产品和技术”产生怀疑,并大打折扣,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来自他们熟悉或喜欢的大企业或者大品牌。


所以,锦上添花(非刚需)产品,譬如有促进健康功能的产品,如果运用社会规范的力量进行品牌营销,非但企业的投入会减少,成功会加快,同时对于消费者,至少也能给到两种传统品牌营销所给不了的独特利益:


一是义务性:当你用某种规范的力量,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意识时,他们在大脑里就会出现一种简单的“是非”选择:“买了,我心里就踏实了,不买就会不踏实”和“买了,我就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不买别人会小看我和误解我”。


这样就会有太多人,把购买一个产品,当成某种社会赋予自己的义务来执行,这种力量是传统的叫卖是不可比拟,也是难以抗拒的。


二是标签化:同样买一款产品,买别的产品就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而购买你的产品,大部分人都会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品牌通过一种社会规范的力量。


会给所有购买这款产品的消费者贴上了一个标签,而这个标签又能让购买者(决策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因为他成为了品牌设置的社会规范中的那个标签人物,这属于意外收获,或者叫超值收获。


开头所述的这个有别与空调和空气净化器,又不能等同于两者合一的产品,必须要精确锁定某一类核心消费者,然后为他们设置能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规范,以及规范中的“义务”和“标签”,这样营销起来就由无的放矢变为“精准营销”。


如果是有知识的,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男性,可以贴上“爱家男人”、“本世纪最值得尊敬的男人”、“有智慧的男人”、“最美父亲”、“最佳丈夫”等标签,然后,这些男性消费者就会把购买这款产品,当成了某种必须尽的一种“义务”。


通过社会规范的力量,可以是一款可买可不买的非刚需产品,成功上升为非买不可的刚需产品,这样企业的营销投入就会大大减少,同时成功也会更快,否则,这类产品,也许需要几年甚至十多年的努力教育,或者遇到某一个突然而降的契机(如疫情促使口罩和消毒液成为超级需求品),才能获得成功。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18 15:04 , Processed in 0.0278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