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石顺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47322 [收藏] [复制] [RSS] 修心!

日志

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一代大师李叔同出家之秘

已有 174072 次阅读2016-8-19 18:15 |个人分类:悟道|系统分类:营销人生| 李叔同,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出家之谜

     1918年,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而她的丈夫则身披一件海青,对女子合十说,居士请回吧,女子大惊痛哭,看到他决绝的表情,只好独自下山。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

      青年时进出名场,他是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芒鞋布衲,他是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一个传奇。而这位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化传奇的艺术大师在一百零二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18年8月19日),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在当年震动了整个中国知识界。

      而他为何要出家呢?

   



    一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道尽了人间的离愁别绪,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它的词作者就是李叔同——38岁落发为僧的弘一法师,这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文豪,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多个领域,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培养出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

       李叔同(1880—1942),即弘一法师,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现代高僧,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等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20世纪的中国佛教界,有四位大师同放光辉,他们是虚云、弘一、太虚和印光,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名著,最终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

       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他先后在厦门、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乡开展讲经活动,并且关心佛教教育,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倡办南山佛学苑。



名家点评


 “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鲁迅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林语堂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太虚大师赠偈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富有的盐商之家,他是父亲第五个姨太太王氏所生,16岁入辅仁书院学习,17岁随天津名士赵幼梅学习填词,同时师从书法篆刻名家唐静岩,他18岁参加科举考试,人家一格写一个字,他一格写两个字,当时的外号就叫李双行,年纪轻轻的他文章洋洋洒洒、颠倒众生。成家后,李叔同和母亲妻儿定居在最西化的上海,凭着诗书才华,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为上海滩上的名流,与江湾蔡小香,宝山袁希濂,江阴张小楼,华亭许幻园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


      1905年,丧母后再无牵挂的李叔同只身一人东渡日本留学。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1894年甲午之战败于日本,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接连不断的赔款割地讲和,让青年李叔同痛下决心,东渡日本留学,寻求强国之道。他发现,日本新派剧的内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被年轻大众所接受。于是他暗下决心,立志要将新剧引入中国。1906年冬,在李叔同等年轻人的努力下,中国现代第一个戏剧艺术社团春柳社在日本成立。

      1907年春节,春柳社准备第一次公演名剧《茶花女》。其时春柳社成员还没有几个,而且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到哪里找最重要的主角玛格丽特呢?李叔同突然灵机一动——京剧的花旦就由男性来扮演,这个戏为何不试试反串呢?于是,他自告奋勇扮演女主角。他购置了许多女式服饰,天天对着镜子打扮;还在西洋画中寻找灵感,揣摩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心理。他剪掉心爱的胡须,有意识地节食,把腰束得细细的,一上台,装束时髦得体,体态优雅,动作轻盈,恰如人们心中的巴黎女子。演出非常成功。《东京日报》报道说,“(李叔同)扮演的玛格丽特优美婉丽,使东京观众大为轰动。”日本戏剧家松居松翁在看完演出后,跑到后台与李叔同握手祝贺。时隔十多年后,他在戏剧杂志上还提到:“中国的俳优,使我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

       

      李叔同回国后任职的浙江一师,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学校,中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师范之一,大师云集,名人辈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运动策源地之一,享有“北有京师学堂,南有浙江一师”的美誉。师生中英才辈出,有著名文学家夏丏尊做国文教师,有丰子恺、刘质平等文化名人是李叔同的得意门生。


      李叔同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创出好多个第一,他最早把西洋绘画引入中国,最早用五线谱教音乐,创办中国最早的话剧社,著名画家刘海粟说过,“近代人中,我只拜服李叔同一人,李叔同画画,书法,音乐,诗词样样都高明,我却比他少了一样——演戏。”就连鲁迅都是他的粉丝。


        37岁时,李叔同与佛结缘,思索良久,最终决定出家。他将自己多年来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画、折扇、金表都赠送给了友人,就连衣服也一件不留。同事、朋友纷纷相劝,他都丝毫不为所动,只携带了几件布衣和日常用品,就头也不回地去了杭州虎跑寺。进了寺庙后,他立即换上僧人的衣服,自己动手打扫屋子,支个木板就当床,别人想帮忙他一律不许。而且只吃素食,就连白菜里加点肉末,他都不会动一下筷子。为避免家人阻挠,他事先甚至没有跟妻子沟通。直到他进了寺院,妻子才得知消息,赶紧到寺院寻找。可是,无论妻子在房门口如何苦苦哀求,他都避而不见,妻子索性跪在那里不走。见此情景,连同去的人都忍不住落泪。李叔同却只是托人捎了一句:“当作我患虎疫死,不必再念。”


      佛事鼎盛的杭州,有幸接纳了弘一的剃度。但他这一剃度却引发了千古争议:弘一为什么弃荣华、妻子如弊履,盛年出家?对此,人们提出了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情困说、顿悟说、政界失意说等,还有弘一弟子丰子恺的“三层楼”说,不一而足。

    细究李叔同在出家之因, 之前写给日本妻子的一封信,颇能让人体悟大师的心境与终极追求,诸君不妨一读:

诚子:


     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

      对你来讲,硬是要接受失去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心情我了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


     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祷佛光加持你。

      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叔同戊午七月一日(杨)

  

       赵朴初评价李叔同:“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丰子恺也曾分析过,人生的追求,分别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灵魂生活(有些像马斯洛提出的“金字塔”模式)。李叔同作为浊世佳公子,李叔同少年时代享受过锦衣玉食的富贵物质生活;作为中国近代艺术的先驱,李叔同青年时代享受过艺术精神生活,又享受过中外闻名、倍受推崇的荣耀,再往上追求灵魂生活的皈依,那就只有宗教,只有出家了。

             

      其实,诸如破产、遁世、幻灭、情困(李叔同年轻时期曾有过多次情感纠葛)等原因,只能算是浮在表层的影响因素而已,而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的灵魂追求。像李叔同这种有大才之人,一生的终极追求始终是精神艺术享受和自我价值实现。所以普通人所看重的家庭、妻子、子女、财富,对他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一百零二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18年8月19日(阴历七月十七日),他毅然诀然地从十丈红尘中抽身,三袭衲衣,一肩梵典,埋名遁世于丛林山谷,义无反顾度过了24年的兰若岁月,最终修得正果。

      从声名显赫到寂寞孤独,从荣华富贵到一贫如洗,这样巨大落差的考验,真是大彻、大悟、大智、大勇。

      可以说,只有深刻经历过滚滚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坚决地放弃红尘。


    


    

      照片中的大师只有57岁,却比一般人显得尤为苍老,执著的性格和悲悯的情怀,在一点点耗费着他的心力。

       1942年10月13日,他随意地写在一张用过的纸上,写下“悲欣交集,见观经”,成为绝笔。其实李叔同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早就想到,别人后世可能会对他这个四个字,有误解,所以说你们在仔细观察的时候就知道,悲欣交集四个字体的旁边有三个字,叫见观经,也就是说提醒后人,你们在理解这四个字的时候,要根据佛经上的意义去理解。


       三天后,弘一大师沐浴更衣完毕,在念佛声中保持吉祥卧姿,安详圆寂,留下舍利子500多颗,可惜的是,他没能亲眼见到三年后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弘一大师经典诗词(择二)赏析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津门清明》

一杯浊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

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弘一大师经典语录品鉴(择二十)  

1、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2、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3、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4、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持之以坦荡。


5、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7、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8、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9、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10、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11、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12、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13、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14、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15、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16、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17、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


18、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19、大着肚皮容事,立定脚跟做人。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20、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0 13:44 , Processed in 0.0284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